垂死的高卢人
发掘
这件罗马复制品被认为在十七世纪早期从维希别墅(Villa Ludovisi)的地下发掘出来,并在1623年列入罗马维希家族的资产清单中,维希别墅建于古代萨卢斯特花园遗迹的位置,当数百年后维希别墅兴建时,从地下挖出许多古典时代的遗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维希宝座浮雕》。1633年时这件作品置于维希家族在蘋丘的格兰第宫(Palazzo Grande)中,之后在罗马教宗克勉十二世要求下把雕像给了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垂死的高卢人》作为古罗马时期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后来在1797年被拿破仑军队依据托楞蒂诺条约(Treaty of Tolentino)移到法国巴黎卢浮宫,与其他意大利作品一同展示,直到1816年才归还给罗马,并一直安置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直到今日。
《垂死的高卢人》背面
形象
这座雕像令人想起当时塞尔特人战败的情景,也展示击败他们的希腊人是那么强大,除此之外也述说这些战士的英勇行为值得后人缅怀,并且是个可敬的敌手。雕像也证明古代文献中有关高卢人作战方式描述的正确性。古代史料中,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说一些高卢人穿在胸甲战斗,而一些人则赤身裸体作战,他们不需要任何东西防御.",这些裸体的高卢人利用这种方式表现出自己非常英勇。波利比乌斯描述前225年高卢部落对抗罗马军队的泰拉蒙战役(Battle of Telamon)中,就出现过这种战士,他如此描述:
“因苏布雷人(Insubres)和博伊人(Boii)穿长裤并披着薄披风,但盖萨塔依人(Gaesatae)他们热衷荣誉,并睥睨傲视他人,他们脱去所有的衣物,全身裸体站在全军的第一列,除了武器和盾外他们没有任何穿任何防具。....当这些全裸战士一出现,这画面令人惊吓,他们所有人体格强壮健美,也在年富力强的年纪。”——波利比乌斯,II.28 .
罗马史家李维也记录当时小亚细亚的塞尔特人战斗时会裸体,使白色的肤色和流血的伤口形成强烈对比。另外希腊史家哈利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则认为这种战斗方式很蠢,他说:“我们的敌人裸体作战,但他们蓄长的头发、面目狰狞的表情、碰撞武器所发出的铿锵声,这些倒底能伤害我们什么?充其量只不过是蛮族虚张声势的象征罢了。”
《垂死的高卢人》特别选用这种高卢人的裸体战斗方式,可能是要让作品塑造出英雄式裸体(heroic nudity)或悲壮式裸体风格,这与描绘希腊战士所常用的英雄式裸体方式有所不同。作品中一个受伤的高卢战士坐在地上,他垂著头,虽然感到伤痛所带来的疼痛,依然带着不屈的坚毅神情。他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手支撑着地面,左膝弯曲,似乎仍想挣扎地站起来。尽管是希腊人是战胜方,但作品中的高卢战士像是一个不甘失败的英雄,揭示出了战士垂危时的复杂情绪,更表现出勇敢好胜与强悍不屈的精神。在这件作品中,希腊的雕刻家以一种反向的心理刻划敌人的勇猛和顽强,很可能是用此说明战胜这样的敌人是何等困难,从而表达到宣扬统治者战功的目的。雕刻家想要表达出来的,可用艺术史学家詹森(H. W. Janson)评论的一句话作总结:“他们(希腊人)知道这些蛮族人怎样死去的 。”
《垂死的高卢人》细部,展示它颈上金属颈环(torque)
影响
《垂死的高卢人》被视为古典时代现存,且是用来宣扬战功中最知名作品之一,也被后人们所牢记。后世的艺术家经常复制这件作品,因为它是古典时期展现出强烈情感的人物雕像。有一些迹象显示这尊作品曾经修复过,在雕像的脖子处似乎有断裂痕迹,但不清楚是罗马时期就修复还是十七世纪挖掘出后才修复。
作品因富有高艺术价值且充分塑造出悲壮的气氛,使它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欧洲知识阶级中拥有很高的评价,在当时可说是欧洲年轻人壮旅“必看”的景点。其中,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就是众多参观者之一,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就有一篇诗文在纪念《垂死的高卢人》。
另外,这尊雕像受到后世各国国王、学院、贵族、资产阶级委托雕刻家制作复制品。普通的人也可以购买迷小比例的雕像,作为装饰品或文镇。学习艺术的学生们也常以石膏全比例临摹这尊雕像。另外刚发现的时期,当时人广泛把这位战士认为是一位被击倒的角斗士,鲜少有人认为是高卢人,因此当时以垂死者、受伤的角斗士、罗马的角斗士和垂死的鱼人角斗士(Murmillo)等之称呼,另外它也曾经被称作垂死的喇叭手,因为他身旁散落一地的东西中就有一件是号角。
来源
A Dictionary of Celtic Mythology. James McKillo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t in the Hellenistic Age, Pollitt, J. J., 1986
The Bloomsbury Guide to Art, Ed. Shearer West. Bloomsbury Publishing Ltd, 1996
Hellenistic Sculpture, Smith, R.R.R. London, 1991
Taste and the Antique, Haskell, F. and N. Penny. New Haven and London, 1981. Cat. no. 44, pp 224ff.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estern Art. Ed. Hugh Brigstock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