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
起源
“梵”的原意是禁咒曼荼罗、祭祀仪式和唱诗僧侣,引申为自祭祀仪式所得的神秘力量;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为宇宙的精力,天地运行和人类生命,都有赖于梵 。梵为本体的观念,则由《吠陀》中宇宙精神主宰“祈祷主”演变而来 。
概念
梵与“我”或“彼一”,都是古印度所指的终极实在,是超越和不可规范的唯一实在,多通过否定(非……,非……)加以讲述。《奥义书》和其后的各正统学派在通过否定后,正面断定“梵”与“我”的存在,而且是唯一、不二的存在。这种终极观是实体性的,在思想的最高位置。“梵”是“非概念”的,超越一切名相概念和判断推理,不能靠思辨体验,只能通过瑜伽直接体验。
梵我无处不在,现世只是“终极实在”一种扭曲、不充分的表现,追求梵我时必须舍弃与现世的根本联系。婆罗门教视现世是不真的,但亦明白表达在一切无常无我之上,有一个肯定性的梵我境界 。其后吠檀多宗以梵为真如,视世间为;僧佉(数论)以梵为自性,视世间为现象,都是以梵为宇宙的本体 。
体验
《奥义书》主旨是梵我合一,主张梵即“我”,我即梵,这是最深密的奥义。人我要没入梵之中,合而为一,了无所限,不死不生 。梵与“我”本是息息相关,但由于现象的执迷以致隔断,透过观念与实践,自觉修证,可以恢复本有的大我,实现梵我合一的终极人生境界。
奥义书中指出精神修行的步骤,如何由渺小的自我,提升成大“我”,与大梵合而为一。依凭内心的历练,人人最终都可体会“梵我合一”的妙境;人到此处,可以揭破宇宙的迷幕,超于轮回业报以外,生命获致最终极的自我实现 。梵我为一,只有广义上的瑜伽才能达到,人可以布施、敬神、口诵陀罗尼(“唵”)和瑜伽实践加以追求 。
婆罗门教梵我合一的感受,是一种与宇宙合一的感觉;有学者研究称,其与服用LSD(D-麦角酸二乙胺)所致的幻觉相似 。
汉文化圈特有观念
梵文(Sanskrit)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如:梵本(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指婆罗门)。俱舍论二十四曰:“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以能遣除诸烦恼故。佛与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犹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如:梵言(佛经)、梵境(佛的境界)、梵楼(佛教的楼阁)、梵磬(佛寺之磬)、梵学(佛学)。
参见
我 (印度教)
道
逻各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