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1
转发:0
评论:0
原理和特点IPS型与TN型都​​是使用TN液晶,两者不同的特征是施加于液晶分子的电场不同:跟TN液晶及VA液晶上下平行配置两块导电板的方式不同,IPS液晶的电极和液晶处于一个平面(即电场平行于液晶平面

原理和特点

IPS型与TN型都​​是使用TN液晶,两者不同的特征是施加于液晶分子的电场不同: 跟TN液晶及VA液晶上下平行配置两块导电板的方式不同,IPS液晶的电极和液晶处于一个平面(即电场平行于液晶平面)。开路状态光线无法通过,回路接通液晶分子扭转光线发生双折射透过液晶平面。由于电极和液晶处于同一平面所以没有方向性,能得到上下左右178度的视角。

但IPS液晶的对比度不如VA液晶,所以颜色不如VA液晶艳丽。同时色温偏低,有偏黄倾向,例如iPhone就有IPS天生特有的黄屏问题、采用相似技术的移动电话屏幕也是如此,需要专用补正电路。在三种液晶技术中,IPS液晶也是时滞响应最慢的,在显示快速变化的图像时会产生拖影,因此相对于显示变化快的电视节目,较适合运用于显示变化慢且对色彩还原要求高的电脑图像。此外IPS液晶表面较硬,不会因受到压力引起色差变化,所以成为高级触控屏幕的首选,而如前所述的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均使用了IPS液晶,因此一般人所感受的iPhone屏幕的优缺点,其实也就是IPS技术的优缺点的展现。

优点

一旦屏幕上的晶体管烧掉变成了死点,一般死点会变成一个亮点,但IPS类的屏幕却会变成了一个没有光的黑点,在高分辨率上屏幕几乎不影响使用。

硬式面板,很适合做成受压的触控屏幕。

色彩表现及可视角度极佳。

缺点

价格昂贵。

耗电量较一般屏幕为高。

虽然视角提升至178度,但其他性质完全没有改进,因此并非物有所值。

相较于VA系列面板,对比度较差,在黑色及暗色系的表现不佳、也容易有漏光。

反应速度较慢,容易有残影(早期的IPS,现在有最高到4ms屏幕)。

后续发展

IPS在1996年推出后,后续又不断有新的发展:

在1998年,日立推出 S-IPS (Super-IPS),除了有IPS原来的技术以外,亦在反应率有了改进。

在2002年,日立推出 AS-IPS ,在明暗比方面有很大的改善。

在2002年,日立推出 IPS-POR ,具体分为"H-IPS S-IPS E-IPS"。

在2004年,日立推出 IPS-Pro

在2010年,日立推出 IPS-α

在2011年,LG推出 AH-IPS

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YORP效应
观测在2007年,有几颗小行星的YORP效应被直接观测到:2000PH5(稍后它被名名为(54509)YORP和(1862)阿波罗。小行星(54509)YORP的自转速率在60万年终加快了一倍,同时YORP效应还影响到轴向倾角的感变和进动速率,所以整个的YORP现象可以造成有趣的小行星自发性共振,和有助于解释双小行星的存在。观测显示直径大于125公里的小行星,其自转遵循麦克斯韦频率分布旋转率,而较小的小行星(直径在50-125公里大小)显示有过度快速的旋转。最小的小行星(大小在50公里以下的)明显的出现过剩的非常快速旋转和慢速的转动,而在测量过的的小行星越小的这种现象越明显。这种结果表明有一种或多种与大小有关的机制在消除极端支持的自旋中心分布。YORP效应是主要的候选者。对于改变较大小行星本身自转速率的影响较不显著,因此必须位不同的天体,像是(253)Mathilde寻求不同的解释。例子假...
· 场效应
外部链接IUPAC金皮书定义。
· 显示器
历史最早的显示器是1922年的阴极射线管(CRT)AppleI首次为电脑带来显示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台充满信号灯的大盒子。现在已经发展为液晶显示器等荧幕尺寸荧幕尺寸依荧幕对角线计算,通常以英寸(inch)作为单位,现时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荧幕对角的长度。常用的显示器又有标屏(窄屏)与宽屏,方荧幕长宽比为4:3(还有少量比例为5:4),宽荧幕长宽比为16:10或16:9。在对角线长度一定情况下,宽高比值越接近1,实际面积则越大。宽屏比较匹配人眼视野区域形状。显示器分类与特性其他投影式显示器立体成像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子纸系统集成型面板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段显示器只能显示字母或数字符号性能指标显示器的性能一般由以下性能指标决定:荧幕尺寸(一般采用英寸)分辨率(点/平方英寸;dpi,一般为72-96dpi)点距(毫米;通常为0.18-0.25mm...
· 显示卡
工作原理及模式显卡是插在主板上的扩展槽里的(现在一般是PCI-E插槽,此前还有AGP、PCI、ISA等插槽)。它主要负责把主机向显示器发出的显示信号转化为一般电器信号,使得显示器能明白个人电脑在让它做什么。显卡的主要芯片叫“显示芯片”(Videochipset,也叫GPU或VPU,图形处理器或视觉处理器),是显卡的主要处理单元。显卡上也有和电脑内存相似的存储器,称为“显示内存”,简称显存。早期的显卡只是单纯意义的显卡,只起到信号转换的作用;目前我们一般使用的显卡都带有3D画面运算和图形加速功能,所以也叫做“图形加速卡”或“3D加速卡”。PC上最早的显卡是IBM在1981年推出的5150个人电脑上所搭载的MDA和CGA两款2D加速卡。显卡通常由总线接口、PCB板、显示芯片、显存、RAMDAC、VGABIOS、VGA功能插针、D-sub插座及其他外围组件构成,现在的显卡大多还具有DVI显示器接...
· 集肤效应
简介趋肤效应最早在英国应用数学家贺拉斯·兰姆(HoraceLamb)1883年发表的一份论文中提及,只限于球壳状的导体。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赫维赛德(OliverHeaviside)将其推广到任何形状的导体。趋肤效应使得导体的电阻随着交流电的频率增加而增加,并导致导线传输电流时效率减低,耗费金属资源。在无线电频率的设计、微波线路和电力传输系统方面都要考虑到趋肤效应的影响。理论当单色平面电磁波从真空垂直射入表面为平面的无限大导体中时,随着与导体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导体内的电流密度J呈指数递减其中,Js{\displaystyleJ_{s}}是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x{\displaystylex}表示电流与导体表面的距离,δδ-->{\displaystyle\delta}是一个和导体的电阻率以及交流电的频率系数的系数,称为趋肤深度。其中:对于很长的圆柱形导体,比如导线来说,如果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