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邱姓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来源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发源于山东,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丘(邱)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且因官职、因地名为氏者远多于血缘丘(邱)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七万六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29%左右。到了晋朝,发生了五胡乱华,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丘(邱)氏家族就移入福建,居住在莆田县宗头乡,成为闽籍邱氏世居之地。雍正三年(172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下诏:天下为避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名讳“丘”,丘氏族人的姓氏“丘”字皆加“邑”偏旁改为“邱”,丘氏因此大多改称邱氏。“邱”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曾被视作“丘”的异体字废除,但后来发现有人以之为姓,于1988年回复为规范字。在丘(邱)氏家族,丘为正宗姓氏。历史人物丘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灵鞠之子。南朝梁文学家。初仕南齐,官至殿

来源

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发源于山东,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

丘(邱)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且因官职、因地名为氏者远多于血缘丘(邱)氏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七万六千余,国人口总数的0.29%左右。

到了晋朝,发生了五胡乱华,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丘(邱)氏家族就移入福建 ,居住在莆田县宗头乡,成为闽籍邱氏世居之地。

雍正三年(172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下诏:天下为避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名讳“丘”,丘氏族人的姓氏“丘”字皆加“邑”偏旁改为“邱”,丘氏因此大多改称邱氏。 “邱”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曾被视作“丘”的异体字废除,但后来发现有人以之为姓,于1988年回复为规范字。

在丘(邱)氏家族,丘为正宗姓氏。

历史人物

丘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灵鞠之子。南朝梁文学家。初仕南齐,官至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后投入萧衍幕中,为其所重。梁天监三年,丘迟由中书侍郎出为永嘉太守。

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俭之后裔。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代风水祖师,第二代易学、堪舆学的伟大传承者。

丘行恭:隋唐间洛阳人。善骑射。隋末在歧州(今陕西凤翔)聚兵万人。杀原州起义军首领,率众归李世民。助世民攻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以功授左一府骠骑。后又从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进右武候将军。高宗时,为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丘度:明朝人。外祖父是沉山。母亲沉氏是吴承恩的外甥女,吴承恩称丘度“亲犹表孙,义近高弟”,并安排他去淮安知府邵元哲处学习。万历五年(1577年),丘度中进士。吴承恩去世后,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编《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丘濬:琼山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等。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光庭: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五代十国时学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著有《海潮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邱姓得姓始祖
简要介绍:清道光壬寅(1842年)江西萍乡立本堂《邱氏族谱・卷三/一/八二/姜太公源流世次民籍》始载:“始祖公穆公周成王三十六年壬戌封于营邱,郡号河南,支子以地为邱姓。丘氏开姓始祖――穆公邱氏本为丘氏。西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令丘加“邑”(阝)部改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但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丘加邑(阝)为邱。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古梅州石窟大坑头丘氏始祖二十一世、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以姜太公子孙得姓于姜太公封国之国都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为由,在粤闽两地登报呼吁族人恢复祖先肇姓之丘。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但国之多数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
· 石狮邱姓
溯源出自姜姓,为姜太公后裔。丘(邱)氏远祖姜太公,生于公元前1211年,商殷王庚丁帝八年八月初三,东吕乡东吕里(今山东省日照市东)人。姜太公又名吕尚、姜尚、太公望、姜子牙。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炎帝出生地姜水而得姓。姜太公的先祖曾管四岳,辅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以吕为姓,故名吕尚。姜太公年89岁,辅佐周武王伐纣兴周,被以开国首功封于临淄,建立齐国,定都营丘。姜太公十二世丘安聚居营丘,因以地——营丘之“丘”为姓,遂以丘为氏,故丘氏尊奉姜太公为远祖,丘安为丘氏得姓始祖。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据颜师古《急就章注》载:“陈有宛丘,居之者以地为氏。”陈国是西周的一个小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居者皆以丘为氏。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春秋周灵王泄心时(公元571一前545年),鄫国被莒国所灭;其后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去邑为曾,为曾姓;另一部分人以丘...
· 邱――邱氏原姓为丘 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250年前改姓如此看来,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过来的。那么,丘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姓纂》指出:“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代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吴兴,河南”;《魏书官氏志》:“丘敦氏改为丘。”综合这些文献,可以知道过去的丘姓是有两种来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后裔,由于其始祖被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而以地为氏,后来并称盛于现在陕西省境内的扶风县一带;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外族丘敦氏的改姓为丘。这两支以丘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绝大多数都由于要对孔子表示敬意,而纷纷自动在自己姓丘的...
· 邱姓迁徒分布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入陕西。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一说今山东昌乐),其支庶(支孙/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西汉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和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汉朝时,乌桓也有丘氏,东汉末乌桓有国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楼班,从子蹋顿。三国时期,曹魏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山西闻喜邱氏,以丘俭为祖,称为丘俭后裔。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为避战乱而徙居福建(参见“八姓入闽”),初居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据各种史料,知自汉...
· 邱氏姓氏来源
来源有四: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幸缘匚?系模?莆?鹗稀J烦魄鹦照?凇?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