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山茱萸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27
转发:0
评论:0
形态山茱萸为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7米。树皮为淡褐色,成剥裂的薄片状。嫩枝绿色,老枝呈黑褐色。山茱萸的单叶对生,叶片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4.5厘米,基部呈楔形,顶端渐尖,叶片上面稀疏地覆盖着绒毛,叶片下面的绒毛较密,有6-8对侧脉,叶脉之间覆盖有黄褐色绒毛。山茱萸的花在清明时节先于叶片开放,伞形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或枝腋处;有4裂花萼,黄绿色;4裂花瓣,黄色;4枚雄蕊;花盘为环状,肉质;子房下位,有2室。山茱萸的核果长椭圆形,外表光滑,秋分至寒露时节成熟,熟时深红色。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在春季,果期在秋季。叶花果野生山茱萸山茱萸是北温带和北亚热带树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等。种植生长习性山茱萸适宜在阴凉、湿润、土质疏松肥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在生长发育期需水量很大,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环境才能满足生长。山茱萸栽值后一般4-6年可

形态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7米。树皮为淡褐色,成剥裂的薄片状。嫩枝绿色,老枝呈黑褐色。山茱萸的单叶对生,叶片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4.5厘米,基部呈楔形,顶端渐尖,叶片上面稀疏地覆盖着绒毛,叶片下面的绒毛较密,有6-8对侧脉,叶脉之间覆盖有黄褐色绒毛。山茱萸的花在清明时节先于叶片开放,伞形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或枝腋处;有4裂花萼,黄绿色;4裂花瓣,黄色;4枚雄蕊;花盘为环状,肉质;子房下位,有2室。山茱萸的核果长椭圆形,外表光滑,秋分至寒露时节成熟,熟时深红色。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在春季,果期在秋季。

山茱萸

山茱萸

山茱萸

山茱萸

野生山茱萸

山茱萸是北温带和北带树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等。

种植

生长习性

山茱萸适宜在阴凉、湿润、土质疏松肥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在生长发育期需水量很大,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环境才能满足生长。

山茱萸栽值后一般4-6年可以开花结果,15年左右进入盛果期,除花期怕寒冷侵袭外,产量比较稳定,平均亩产枣皮20多公斤。山茱萸的寿命很长,一百年以上仍然可以正常结果。

采制

一般在秋末冬初,当果实变红时就可以采收。用文火将果实烘烤或置于沸水中略烫后,捏出果核,晒干或烘干即可。

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除杂草。幼苗期苗高15厘米时可锄草并追肥1次。若小苗太密,在苗高12~15厘米时可间苗。幼苗松土施肥2~3次。当年幼苗达不到定植高度时,入冬前浇1次冻水,加盖杂草或牛马粪,以利保温保湿安全越冬。  

(2)定植后的管理  

①灌溉 一年应有3次大灌溉。第一次在春节发芽开花前,第二次在夏季果实灌浆期,第三次在入冬前。  

②除草施肥每年中耕除草4~5次。春秋两季各追肥1次,10年以上大树每株施人粪尿5~10公斤。追肥时期以4月中旬的幼果初期效果最佳。盛花及坐果期追肥,喷0.1%硼溶液效果也较好。  

③剪枝幼树高1米时,2月间打去顶梢,促侧枝生长。幼树期,每年早春将树基丛生枝条剪去,促主干生长。修剪以轻剪为主,促进营养枝迅速转化为结果枝。将过细、过密的枝条及徒长枝从基部剪掉,以利通风透光,提高结实率。对于主枝内侧的辅养枝,应在6月间进行环状剥皮、摘心、扭枝,以削弱生长势,促进早结果,早丰产。幼树每年培土1~2次,成年树可2~3年培土1次,若根露出土,应及时壅根。山茱萸栽培的田间管理

药用

山茱萸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名医别录》中记载:“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本草纲目》中称山茱萸为肉枣。

炮制后的饮片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有光泽。肉质柔软。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固涩精气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不利者不宜使用。

应用于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八仙长寿丸、桂附地黄丸、益明地黄丸、济阴地黄丸等方剂中。此外,民间也用鲜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饮料。

化学成分

含有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罗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loganin)、山茱萸鞣质1、2、3(cornus tannin l,2,3)、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维生素A样物质、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等。

参考文献

中草药大典

山茱萸《本经》

中药百科大典 山茱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