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
历史
福建南音的起源,众说纷纭,在乐队型制上与汉代相和歌有关 ,即相和歌所谓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但一般认为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其乐曲形式与演奏速度有唐宋大 曲的遗风,乐曲往往从散板开始,逐渐加快,形成散、慢、中、快的速度结构 。而就乐器型制上看,福建南音箫保持唐代一尺八寸、十目九节的规格,琵琶横抱与唐宋时期相同 。其曲目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有纯器乐曲也有可唱奏的曲目,唱曲以接近中原古音的泉州话为正音,且涵盖了艺术性极高、类似宋代慢词的曲目 。不论是在乐曲、乐器、演奏方式等等,福建南音都一定程度保留了古乐遗风,所以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 。
根据记载,福建南音成熟并发展于泉州,再向闽南地区扩散。泉州的历史文化起源很早,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士避乱,辗转迁徙到福建南部的泉州,唐初与唐末先后又有两批中原人士移民福建南部,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员及军民进入闽南。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将具有中原文化流风余韵的语言、音乐带来泉州与闽南地区,解释了福建南音的古雅特点。另一方面,泉州在唐朝中期以后渐渐繁荣,到了南宋、元代成为中国对外海上交通的枢纽,是世界有名的大商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助长了音乐的发展与盛行。
目前发现最早的福建南音曲簿,为明代的三种刊本,分别是《新刊时尚弦管摘要集》、《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西元 1604 年刊行) ,当中的曲目在四百多年后的现今依然稳定的传承。从标题的"新刊"、"时尚"、"精选"等字样,可推知福建南音在明代已相当成熟兴盛,而形成应该是在明代以前的宋元时期 。值得留意的是,福建南音的传承是以口授心传为主,乐谱仅记录曲目的基本轮廓,作为备忘用 。
千载清音
风格典雅
福建南音有千载清音的美誉 ,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流传至今,风格纯正典雅,意境深邃,在传统音乐中,与古琴、昆曲有较多共通点,例如 :
有浓厚的清雅气息。
相较于为听众演奏,更注重的是同好之间的情感交流。
重气韵,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怡情养性,而非一时耳目之娱。
福建南音曲目里著名的四大名谱,可作为高雅曲风的代表,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皆是描述大自然深刻之美的纯器乐曲,旋律颇为曲折晦涩,不容易理解。至于有唱词的曲目,则在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怀,像是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或才子佳人的故事,其内容相当多样,但诠释起来纯正古朴,有类似雅化的处理 ,换句话说,福建南音人演奏时,不是直接将喜怒哀乐宣泄出来,而是多了制衡调和的内敛情绪,尤其福建南音的曲风,初时深沉幽静,随着情绪的堆叠速度渐快,到末尾形成高峰,那澎湃的情绪背后,有更深一层的思维加以节制,这样的音乐,不但没有过度刺激带来的烦躁感,反而让经过激烈起伏后的内心更加宁静舒坦,达到怡情养性的作用。
下手乐器
为四种富有特色的敲击乐器:
撩拍
下手乐器要依照撩位与拍位来出声,而所谓的撩拍是用来表示拍子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三撩拍表示拍子之间有三个撩,而七撩拍则有七个,换句话说三撩拍是每四个时间单位一拍,而七撩拍则是每八个时间单位一拍,速度比三撩拍慢两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