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弹性力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3
转发:0
评论:0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基本概念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可分为体积力和表面力。体积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体积上的外力,简称体力,例如引力、惯性力、电磁力等。表面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外力,简称面力,例如流体压力、接触力等。基本假设连续性:假定物体是连续的,即整个物体的体积都被组成这个物体的介质所填满,不留下任何空隙,并且在整个变形过程中保持其连续性。完全弹性:假定物体是完全弹性的,即物体在引起形变的外力去除后能完全恢复其初始的形状和尺寸,物体的形变与其所受外力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均匀性:假定物体是均匀的,即整个物体的所有部分具有相同的弹性性质。各向同性:既定物体是各向同性的,即物体的弹性性质在所有各个方向都相同,与考察方向无关。小变形:假定物体受力后的位移和形变是微小的,整个物体所有个点的位移都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且应变与转角都远小于1。对符合上述前4项假定的物体,称为理想弹性体。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应力...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

基本概念

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可分为体积力和表面力。体积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体积上的外力,简称体力,例如引力、惯性力、电磁力等。表面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外力,简称面力,例如流体压力、接触力等。

基本假设

连续性:假定物体是连续的,即整个物体的体积都被组成这个物体的介质所填满,不留下任何空隙,并且在整个变形过程中保持其连续性。

完全弹性:假定物体是完全弹性的,即物体在引起形变的外力去除后能完全恢复其初始的形状和尺寸,物体的形变与其所受外力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均匀性:假定物体是均匀的,即整个物体的所有部分具有相同的弹性性质。

各向同性:既定物体是各向同性的,即物体的弹性性质在所有各个方向都相同,与考察方向无关。

小变形:假定物体受力后的位移和形变是微小的,整个物体所有个点的位移都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且应变与转角都远小于1。

对符合上述前4项假定的物体,称为理想弹性体。

基本方程

平衡方程

应力形式的静力平衡方程

∂ ∂ --> σ σ --> x ∂ ∂ --> x + ∂ ∂ --> τ τ --> y x ∂ ∂ --> y + ∂ ∂ --> τ τ --> z x ∂ ∂ --> z + X = 0 ∂ ∂ --> τ τ --> x y ∂ ∂ --> x + ∂ ∂ --> σ σ --> y ∂ ∂ --> y + ∂ ∂ --> τ τ --> z y ∂ ∂ --> z + Y = 0 ∂ ∂ --> τ τ --> x z ∂ ∂ --> x + ∂ ∂ --> τ τ --> y z ∂ ∂ --> y + ∂ ∂ --> σ σ --> z ∂ ∂ --> z + Z = 0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frac {\partial \sigma _{x}}{\partial x}}+{\frac {\partial \tau _{yx}}{\partial y}}+{\frac {\partial \tau _{zx}}{\partial z}}+X=0\\{\frac {\partial \tau _{xy}}{\partial x}}+{\frac {\partial \sigma _{y}}{\partial y}}+{\frac {\partial \tau _{zy}}{\partial z}}+Y=0\\{\frac {\partial \tau _{xz}}{\partial x}}+{\frac {\partial \tau _{yz}}{\partial y}}+{\frac {\partial \sigma _{z}}{\partial z}}+Z=0\\\end{aligned}}}

张量形式

∇ ∇ --> ⋅ ⋅ --> σ σ --> + f = 0 {\displaystyle \nabla \cdot {\boldsymbol {\sigma }}+{\boldsymbol {f}}={\boldsymbol {0}}}

几何方程

应变与位移关系式

ϵ ϵ --> x = ∂ ∂ --> u ∂ ∂ --> x , γ γ --> y z = 1 2 ( ∂ ∂ --> w ∂ ∂ --> y + ∂ ∂ --> v ∂ ∂ --> z ) ϵ ϵ --> y = ∂ ∂ --> v ∂ ∂ --> y , γ γ --> z x = 1 2 ( ∂ ∂ --> u ∂ ∂ --> z + ∂ ∂ --> w ∂ ∂ --> x ) ϵ ϵ --> z = ∂ ∂ --> w ∂ ∂ --> z , γ γ --> x y = 1 2 ( ∂ ∂ --> v ∂ ∂ --> x + ∂ ∂ --> u ∂ ∂ --> y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epsilon _{x}={\frac {\partial u}{\partial x}},\quad \gamma _{yz}={\frac {1}{2}}\left({\frac {\partial w}{\partial y}}+{\frac {\partial v}{\partial z}}\right)\\\epsilon _{y}={\frac {\partial v}{\partial y}},\quad \gamma _{zx}={\frac {1}{2}}\left({\frac {\partial u}{\partial z}}+{\frac {\partial w}{\partial x}}\right)\\\epsilon _{z}={\frac {\partial w}{\partial z}},\quad \gamma _{xy}={\frac {1}{2}}\left({\frac {\partial v}{\partial x}}+{\frac {\partial u}{\partial y}}\right)\\\end{aligned}}}

张量形式

ϵ ϵ --> = 1 2 ( u ∇ ∇ --> + ∇ ∇ --> u )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epsilon }}={\frac {1}{2}}\left({\boldsymbol {u}}\nabla +\nabla {\boldsymbol {u}}\right)}

等向性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式(胡克定律)

ϵ ϵ --> x = 1 E [ σ σ --> x − − --> ν ν --> ( σ σ --> y + σ σ --> z ) ] , γ γ --> y z = 1 G τ τ --> y z ϵ ϵ --> y = 1 E [ σ σ --> y − − --> ν ν --> ( σ σ --> z + σ σ --> x ) ] , γ γ --> z x = 1 G τ τ --> z x ϵ ϵ --> z = 1 E [ σ σ --> z − − --> ν ν --> ( σ σ --> x + σ σ --> y ) ] , γ γ --> x y = 1 G τ τ --> x y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epsilon _{x}={\frac {1}{E}}\left[\sigma _{x}-\nu \left(\sigma _{y}+\sigma _{z}\right)\right],\quad \gamma _{yz}={\frac {1}{G}}\tau _{yz}\\\epsilon _{y}={\frac {1}{E}}\left[\sigma _{y}-\nu \left(\sigma _{z}+\sigma _{x}\right)\right],\quad \gamma _{zx}={\frac {1}{G}}\tau _{zx}\\\epsilon _{z}={\frac {1}{E}}\left[\sigma _{z}-\nu \left(\sigma _{x}+\sigma _{y}\right)\right],\quad \gamma _{xy}={\frac {1}{G}}\tau _{xy}\\\end{aligned}}}

平面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

σ σ --> z = τ τ --> z x = τ τ --> z y = 0 {\displaystyle \sigma _{z}=\tau _{zx}=\tau _{zy}=0}

平面应变问题

ϵ ϵ --> z = γ γ --> z x = γ γ --> z y =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z}=\gamma _{zx}=\gamma _{zy}=0}

参见

胡克定律

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有限单元法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弹性
数学建模参见硬度弹性模量线性弹性3-D弹性参考文献L.D.Landau,E.M.Lifshitz,CourseofTheoreticalPhysics:TheoryofElasticityButterworth-Heinemann,ISBN0-7506-2633-XJ.E.Marsden,T.J.Hughes,MathematicalFoundationsofElasticity,Dover,ISBN0-486-67865-2P.C.Chou,N.J.Pagano,Elasticity:Tensor,Dyadic,andEngineeringApproaches,Dover,ISBN0-486-66958-0R.W.Ogden,Non-linearElasticDeformation,Dover,ISBN0-486-69648-0
· 弹性体
背景(A)是施加压力前的橡胶,(B)是同一橡胶变形后的状态,在压力撤去之后,橡胶会恢复A中的形态。(黑点表示交联点)弹性体一般是热固性聚合物(需硫化处理),但也可以是热塑性塑料。聚合物长链在硫化的时候发生交联。弹性体的结构可以用“意粉与肉丸”的模型来描述,其中“肉丸”表示交联点。弹性与长链在受到外部压力时发生的构象变化有关。而"交联点"的存在则保证了当外力撤去以后,弹性体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由于结构上的这些特性,不同的弹性体可以在广至5%至700%的范围内发生形变而不破坏其结构,具体范围则与弹性体的种类有关。缺少交联或过短、刚性过强的链都会使弹性体弹性下降,易于发生塑性形变。弹性体的弹性也有可能不是由于交联,而是由于热力学因素(英语:Thermodynamictheoryofpolymerelasticity)而产生的。实例在本节中,每种橡胶后面给出了其英文名称和(或)其缩写。例如,顺丁橡...
· 光弹性
历史光弹性现象由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儒斯特第一次记录,并在二十世纪初由E.G.Coker(英语:E.G.Coker)和伦敦大学的L.N.G.Filon(英语:LouisNapoleonGeorgeFilon)发展应用。他们的著作《光弹性论》(TreatiseonPhotoelasticity)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在1930年出版并成为该学科的标准手册。在1930到1940年间,俄语、德语和法语的许多其他著作先后出版。同时该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量的技术改进和简化得以实现。光测弹性力学的测量范围扩展到三维应力,并越来越流行,许多光弹性实验室得到建立。使用发光二极管的数字偏光镜的出现,使得连续监测处于负载下的物理结构成为可能,促进了动态光弹性技术的发展。动态光弹性技术对于例如材料断裂等方面的复杂现象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原理一束光透过双折射材料被分解成一对相互垂直并且有位移差的偏振光。光弹性是基...
· 弹性碰撞
一维碰撞动能守恒:动量守恒:解得两个物件碰撞后速度:和性质v1′−−-->v2′=v2−−-->v1{\displaystylev_{1}"-v_{2}"=v_{2}-v_{1}}:一个物件相对另一个物件的速度,在碰撞后逆转。物件在碰撞前后的平均动量相同。质心的速度不变。两个碰撞物的质量相同,则两者速度互换。若一物碰撞一个质量相对极小的另一物,则前者的速度几乎不变,而后者以近乎原前者两倍速度弹出。若一物碰撞一个质量相对极大的另一物,则前者的以近乎原速率反弹,而后者几乎不动。例子两相同质量物体的完全弹性碰撞两相同质量物体完全弹性碰撞两不同质量物体完全弹性碰撞应用中子减速剂有许多质量小的原子核的原子(另一个好处是它们不易吸收中子),因为质量最小的原子核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参见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 力学
发展历史人们在日常劳动中使用杠杆、打水器具等等,逐渐认识物体受力,及平衡的情况。古希腊时代阿基米德曾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之后,科学革命兴起,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牛顿的运动定律皆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力学从此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此后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到20世纪初,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中,实际应用跟数学理论的互相结合,使力学蓬勃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关键性问题。经典力学及量子力学力学主要可分为经典力学及量子力学。若以发现的时间来看,经典力学较早被发现,启源于牛顿的运动定律,量子力学则是20世纪初才由许多科学家所创立。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低速或静止的宏观物体。开普勒、伽利略,尤其是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