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反应分子数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4
转发:0
评论:0
外部链接IUPAC金皮书定义——molecularity

外部链接

IUPAC金皮书定义——molecularit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双分子消除反应
历史双分子消除反应为1920年代,克里斯托夫·英果尔德(ChristopherKelkIngold)与罗伯特·鲁宾逊(RobertRobinson)展开了一连串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现代有机化学里的观念,像是亲核性、亲电性、SN1反应、SN2反应、E1反应、E2反应等等都是在他们研究后先后提出来的崭新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对揭示有机反应内在机理从而实现控制有机反应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E2反应,就是他们提出来解释消除反应的其中一项反应机构。反应机构上图乙醇作为碱攻击β-氢。溴带着共用电子对在离去基作用下离去,而氢以质子的方式离去。如同SN2反应,反应由一步完成,但不同的是由碱来拉走质子,而并不是当作亲核试剂,碱进攻β-氢,并与离去基同时离去,生成烯烃。而由于反应为一步完成,与二种反应物浓度皆有关,在反应动力学上是属于二级反应。特性而因为E2反应不需侵入重围,攻击之中的碳原子,只需从旁拉...
·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反应机理SN2反应最常发生在脂肪族sp杂化的碳原子上,碳原子与一个电负性强、稳定的离去基团(X)相连,一般为卤素阴离子。亲核试剂(Nu)从离去基团的正后方进攻碳原子,Nu-C-X角度为180°,以使其孤对电子与C-X键的σ反键轨道可以达到最大重叠。然后形成一个五配位的反应过渡态,碳约为sp杂化,用两个垂直于平面的p轨道分别与离去基团和亲核试剂成键。C-X的断裂与新的C-Nu键的形成是同时的,X很快离去,形成含C-Nu键的新化合物。由于亲核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故如果受进攻的原子具有手性,则反应后手性原子的立体化学发生构型翻转,也称“瓦尔登翻转”。这也是SN2反应在立体化学上的重要特征。反应过程类似于大风将雨伞由里向外翻转。溴乙烷与氢氧根离子发生SN2生成乙醇和溴离子。上例中,OH−(亲核试剂)进攻C2H5Br(底物)发生SN2反应,经过不稳定的过渡态,最终Br−离去,得到乙醇。SN2...
· 反应级数
定义考虑一个假想的反应:其反应速率(rate)为R,[A]与[B]代表反应物A跟B的浓度,k为速率常数(rateconstant),则假设其速率方程可写成如下:在上式中,m与n称为该反应物的反应分级数,或称作(部分级数(partialorders))。因此,反应对A是属于m级反应,对B而言为n级反应。而所有反应分级数的代数和称为反应级数,或称作(反应总级数(overallorder)),在此例子也就代表反应总级数为m+n级。而上式中的m跟n或是m+n,也既是所谓的反应级数,除了可以是一级、二级、三级以外,还可以是零级、分数级或负数级甚至是无理数级,或是跟随反应条件(pH值、浓度)而变化,甚至速率方程中还可以出现反应产物的浓度项。反应级数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分级数越大,则反应速率受该一反应物浓度的影响越大。对于非基元反应不存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根据定义,单分子反应即为一级反应,双分...
·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机理SN1反应的理想机理可以用以下两步表示:第一步是底物解离为碳正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这个过程需要能量,是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第二步是离解出的碳正离子与亲核试剂结合的过程,速率极快。反应物解离为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总是需要溶剂协助的,因为R和X溶剂化释放出的能量可以大大补偿断裂R-X键所需的能量。如t-BuCl离解生成t-Bu和Cl−的反应,气相(无溶剂)时需要630kJ/mol的能量,因此在非高温下该反应很难发生。但在水中,离解能则只有20kJ/mol,即是由于溶剂的缘故。动力学由于SN1反应的速控步只涉及一种分子,因此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应为一级反应,并且反应速率也应该只与底物有关。虽然溶剂也协助底物进行第一步解离,但由于溶剂是大量存在的,浓度几乎不变,因此溶剂的浓度不应被包含在速率中。即:然而上述关系式并不能和所有的实验数据很好吻合,尤其是单分子特征不明显的反应。可以通过考虑第一步...
· 分子
历史约翰·道尔顿分子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的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提出,他于1811年发表了分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分子则是在游离状态下单质或化合物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在化学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分子中各种原子进行重新结合。”在阿伏伽德罗之前,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及1811年提出的定比定律及倍比定律,也支持分子学说,因此许多化学家接受分子学说。可是许多逻辑实证主义者及像恩斯特·马赫、路德维希·玻尔兹曼、詹姆斯·麦克斯韦、约西亚·吉布斯等物理学家不接受分子学说,认为分子只是一种方便处理的数学结构,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一直到让·佩兰在布朗运动相关的研究中,才证实了分子学说。特性分子大小大部分的分子无法借由电子显微镜看见,最小的分子是H2,其键长为0.74Å。有机合成中常用到的分子大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