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
产生与流变
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神信仰复杂,各部族各有其神,夏的农业神是“柱”,殷商的农业神是“田”,周的农业神是“后稷”。
在秦国不断东扩的过程中,农业也伴随发展,因此秦人试图创立本族的农业神,于是吸收了周人的农神祭祀系统,创造出了新神“先农”。“先农”并不是历史上的具体人物,而是秦人心中抽象意义上的农业创始者。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先农也被推广到了全天下,成为全国的、官方的农业神。先农的创造过程中涵盖了之前的所有农神,大一统之后的人们也不再需要明确各种农神的来历和区别,因此,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先啬、田祖等混同。
国家祭祀与藉田
先农在东汉时存在于郊祀中。《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
在郊祀外,亦存在独立的先农祭祀。卫宏《汉旧仪》记载:“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祠以太牢,百官皆从。皇帝亲执耒耜而耕。”祀先农与帝王“始耕”的藉田礼相结合。汉顺帝长期不行藉田礼,黄琼就上疏:“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先农之礼与藉田被看成同一件事。
“藉田”又作“籍田”、“耤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记载了藉田礼的目的、时间、流程。《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二年……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汉文帝于前元二年所行的藉田礼,是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天子亲耕。
根据《明史·礼志》考证,礼制中最初没有明定藉田礼与先农祭祀要在同一天进行;到汉代,才开始在藉田当日祭祀先农,晋朝、唐朝、北宋都延续了这样的做法;宋徽宗政和年间规定,由官员祭祀先农,天子只参加藉田礼;南宋开始又改为亲自祭祀;元代又改为代祀。明朝规定,在仲春,由皇帝亲自祭祀先农、躬耕藉田。明、清两朝皇帝亲祭亲耕或遣官代祭代耕先农坛的次数分别达到35次和247次。
历代统治者非常看重藉田礼与先农祭祀。《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三年藉田,希望能多耕一点田,而礼官认为不可逾越传统的“天子三推”。“帝曰:‘夫礼,岂不在济人治国勤事务功乎!朕发乎至诚,深惟嘉殖,将以劝南亩、供粢盛,岂非礼意也。’于是九推而止。”《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肃宗乾元二年藉田,看见所用耒耜上有花纹装饰,认为农具本应朴素,自己“勤身率下”也当如此,命令撤换。此外还多有藉田当日或次日大赦、改元的记载,如晋武帝泰始四年藉田、大赦,梁武帝天监十三年、中大通六年藉田、大赦,宋太宗端拱元年藉田、大赦、改元。
地方祭祀
《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用羊豕。”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里耶秦简中记载的地方先农祭祀,其日期与祭品均符合此规定,而且记载了以“出售”的方式处理祭品。
清朝雍正帝曾向全国地方官员下令:“各择洁净之地,照九卿所耕田数,设立先农坛。于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刻日,率所属恭祭先农之神,照九卿例、行九推之礼。” 今台湾宜兰县五谷庙前身即为收入清朝版图后地方设立的先农坛。
民间祭祀
秦汉民间的先农祭祀,研究材料极少。湖北沙市出土的周家台秦简记载了对先农的民间祭祀,带有诅咒他人的巫术性质。
与官方祭祀不同,后代民间祭祀很少使用“先农”的称呼,而与神农等混同。台湾宜兰县五谷庙和新北市先啬宫等今仍祭祀神农大帝。
参见
神农、炎帝
社稷、后稷
先农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