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浙东运河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1
转发:0
评论:0
运河走向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在经过西兴之后进入萧山区境内,随后进入柯桥区钱清镇,与钱清江故道相交。此后运河向东南进入越城区境内,与曹娥江相交。自西兴至曹娥江的运河又名“萧绍运河”。过曹娥江后,运河进入上虞区境内,分为两支。北侧运河又名“虞余运河”,从曹娥江东岸上虞百官的上堰头至余姚市曹墅桥连接姚江。南侧运河又名“四十里河”,自曹娥江至通明坝汇入姚江,另有后新河、十八里河并行。此后主河道进入自然河道,在丈亭镇分出支流称“慈江”,在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大西坝分出支流称“西塘河”。此后干流经姚江与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慈江自西向东,在慈城南面分出支流“刹子港”,在小西坝联通姚江。慈江干流经过化子闸改称“中大河”,此后从江北区进入镇海区,最后汇入甬江。西塘河向东到达宁波老城望京门,连接护城河和城内水系,并与奉化江相连。在自然河道形成内外江平行的格局...

运河走向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在经过西兴之后进入萧山区境内,随后进入柯桥区钱清镇,与钱清江故道相交。此后运河向东南进入越城区境内,与曹娥江相交。自西兴至曹娥江的运河又名“萧绍运河”。过曹娥江后,运河进入上虞区境内,分为两支。北侧运河又名“虞余运河”,从曹娥江东岸上虞百官的上堰头至余姚市曹墅桥连接姚江。南侧运河又名“四十里河”,自曹娥江至通明坝汇入姚江,另有后新河、十八里河并行。此后主河道进入自然河道,在丈亭镇分出支流称“慈江”,在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大西坝分出支流称“西塘河”。此后干流经姚江与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慈江自西向东,在慈城南面分出支流“刹子港”,在小西坝联通姚江。慈江干流经过化子闸改称“中大河”,此后从江北区进入镇海区,最后汇入甬江。西塘河向东到达宁波老城望京门,连接护城河和城内水系,并与奉化江相连。 在自然河道形成内外 江平 行的格局是为了避让外江潮汐并截弯取直。

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走向示意图

运河历史

由于浙东地区水量充沛,因而修建运河较为容易,从而运河的修建过程常常并不见诸史料。据考证,浙东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根据《越绝书》载,山阴故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大致相当于今绍兴老城)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7公里。 晋惠帝时,为满足灌溉需要,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此后,这段运河与上虞以东运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形成了浙东运河。 南北朝时,经过官方和民间的经营,运河的形制已经基本成型。唐代中叶,随着江南运河沿线航运的日益繁忙,浙东地方官员主持疏浚浙东运河,增设堰碶设施,开挖新河道并疏浚鉴湖使之成为运河重要的水源。

南宋定都临安,宋金对立使得京杭大运河北部与江南联系中断,因而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一起成为南宋的生命线。加之南宋重视对外贸易,而庆元府(今宁波)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因而南宋政权格外重视对浙东运河的整修。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即征发民夫修整浙东运河绍兴及余姚段。在整个南宋统治时期,浙东运河经过多次整饬,航运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据《嘉泰会稽志》,当时浙东运河在萧山县和上虞县境内可通行二百石船只,而山阴县和姚江可通行五百石船只。此时的运河航运条件和繁荣程度均达到极盛。

元明时期,官方对浙东运河的修缮和维护仍然在进行,使得浙东运河的航运一直不废,但已不如南宋时的繁华。明代,浙东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先阻隔运河的钱清江窨塞,钱清南北堰拆除,因而萧山、曹娥之间的水路不再有阻隔。随着明代浙江各地海塘的建设和海涂的开发,运河沿线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清代,浙东运河日渐衰败,运河沿线的驿传多有撤并。据黄宗羲记叙,此时的浙东运河较大的船只不过数十石,与南宋以百石记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清末,随着轮船和杭甬铁路的出现,浙东运河的作用逐渐被取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东运河经历了数次整治,疏浚航道,同时新增附属设施,以便利运输和灌溉 。

20世纪末,由于宁波港的开发,港口运输成本日渐提高,重建浙东运河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9年,浙东运河改建工程完工。

运河作用

浙东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航运、灌溉、漕运、水驿四个部分。

航运

浙东运河

  西兴码头遗址

航运是浙东运河重要的功能。由于杭州湾潮水来势凶猛,因而古代浙东船只多取到浙东运河前往杭州。 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曾经成为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产品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宁波,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也通过浙东运河运往京城。 外国使节也往往从宁波登岸,再经由浙东运河前往临安。明代,宁波成为接待日本贡船的唯一港口,贡品通过浙东运河前往京师。 除了官方贸易之外,沿浙东运河的民间航运同样发达。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浙东运河上的短程航运依然发达,20世纪80年代,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运河在航运方面的作用方才被较大程度地取代 。

灌溉

浙东运河的一大重要任务为灌溉运河两岸的耕地。西晋时修建的西兴运河,其最初的用途即为灌溉。南朝时设置堰埭4座,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运河官塘得到修筑,浙东运河蓄水排涝的功用得到完善。从宋代至明清,历代修缮运河河网蓄泄设施,使得运河的闸坝节制系统较为完善。

漕运

浙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粮征发地区,因而浙东运河承担了漕运的重要任务。唐代,运河设施即纳入官办,漕粮自浙东运河到达西兴之后,渡过钱塘江,经由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 南宋时,浙东盐米和各种物资大量由浙东运河运往临安,而福建所运漕粮也自海路登岸,经由浙东运河运往临安。 元代实施漕粮海河联运,宁波设立漕粮海运管理机构,浙东运河运输的漕粮经由宁波(时称庆元)港转为海运。 直到明代,经由浙东运河的漕运仍然较为发达。清代咸丰年间再行海漕,运河漕运功能始废 。

水驿

浙东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作为驿道存在。运河的起点西兴曾设立西兴驿,途径浙东运河转发各地来往绍兴、宁波、台州的公文。同时还设有递铺,负责邮政事务。 宋代,沿运河曾设置12处驿站,明代有所裁撤,清代乾隆二十年后保留西兴驿,其余各县设驿。 光绪三十二年,近代邮政建立,递铺遂取消。宣统三年,清帝退位,驿站全部撤消,但运河仍然保留一定的邮政功能,直至铁路和公路的普及 。

由于浙东运河的作用,尤其是在漕运和海外贸易方面的作用,以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运河”应当包含浙东运河。

重要遗存

浙东运河沿线保留了大量相关文化遗迹。其中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主要为水利设施,桥梁及其他相关设施。 此外,运河沿岸也分布着一些受运河影响的古镇。

水利设施

浙东运河

  永兴闸遗址

浙东运河

  曹娥老坝底堰坝

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浙东运河必须穿过多条自然河流。为维持水位的稳定,并造福两岸农业,浙东运河沿线设置了大量水利设施,主要由堰坝和闸门组成。 运河干流和支流中重要的堰坝有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永兴闸、位于上虞境内的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清水闸,位于余姚境内的斗门闸、云楼下坝和位于宁波市辖区内的西渡堰。

永兴闸 俗称龙口闸,位于西兴,距萧山县治10里,为浙东运河西起点。原为堰坝,万历十五年改为闸,用于阻挡钱塘江潮水。今存遗迹。

曹娥堰 位于曹娥江西岸,距绍兴府城90里。原为闸,今存堰坝。目前设升船机。

梁湖堰 位于曹娥江东岸,沟通曹娥江和四十里河,历史上曾多次迁移。 现址位于梁湖镇外梁湖村,由于杭甬运河改建,此堰坝已不再使用。

通明堰 位于上虞丰惠镇,附近有北堰和南堰 ,今存遗址。

清水闸 位于上虞蒿坝镇,南宋嘉泰年间建清水闸桥,下设斗门,此后历代重修。

斗门闸 位于余姚市,记载见于南宋,老闸现存但已不再使用,1983年建升船机,与老闸一起反映运河水利设施的演进。

下坝 位于余姚市,又名大江口坝,距余姚县城40里,沟通十八里河和姚江,曾为明代宁波至绍兴的必经之路。今存遗址,后建有升船机。

西渡堰 又名大西坝,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始建于宋代,今址建于明代正统年间,联通姚江和西塘河,是古代明州城进京的重要通道,至今保存完好。

目前,这些堰坝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钱塘江与运河运口水利航运设施”、“曹娥江运口水利航运及服务设施”、“通明堰遗址群”、“驿亭——五夫水利航运设施”、“清水闸及管理设施”、“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等项目予以保护。

古纤道

纤道是运河纤夫行走的道路,在浙东运河各个河段均有分布,但集中位于萧山和绍兴市境内。浙东运河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全长近百里,其中以钱清板桥至上谢桥的全长7.5公里的纤道保存较为完整。浙东运河纤道具有单面靠岸和双面临水两种形式,后者又可分为实体纤道和石墩纤道。双面临水纤道中常见哥一定距离设置桥梁用于船只通行,有“白玉长堤”之称。

目前,位于绍兴市境内钱清镇板桥至柯桥街道上谢桥的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萧山纤道、绍兴渔后桥纤道、绍兴皋埠纤道、上虞纤道被纳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

浙东运河

  余姚通济桥

浙东运河上古桥众多,且桥梁形式多样。主要的桥梁形式有半圆拱、七折边拱、马蹄型拱、立交桥以及其他类型的桥梁。 不少桥梁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中,绍兴市境内的部分桥梁以绍兴古桥群的名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字桥 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始建于南宋,现存桥梁加固于1982年。桥梁跨越三条河道,两侧各设两条落坡。

太平桥 位于绍兴市,始建于万历四十八年,重修于咸丰八年,为单孔拱桥与八孔石梁桥结合。桥下设有栈道,这种形式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立交桥的代表。

广宁桥 位于绍兴市,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明万历年间,为绍兴现存最长的单孔七折拱桥。

泾口大桥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由三孔马蹄形拱桥和三孔石梁桥组成,现有桥梁重建于清代宣统年间。

通济桥 位于余姚市,目前桥梁重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为二墩三跨石拱桥,以大主跨而闻名,曾有“浙东第一桥”之称。

古镇

浙东运河

  毗邻运河的西兴古镇

浙东运河沿线的许多城镇都与运河密切相关。运河经过的城池有萧山、山阴、会稽、上虞(旧治)、余姚、慈溪(旧治)和宁波,各城池大都曾设置水门,以便利船只出入。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运河沿岸城镇旧有的风貌多已不存在。但一些古镇由于未经充分开发而保留下来。

西兴古镇 是浙东运河的西端起点,基本定型于明代。其中有为数众多的“过塘行”经营运河运输业务。

慈城古县城 是原宁波府慈溪县县治所在地,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保存了典型的江南县城格局。

其他遗迹

西兴过塘行 位于西兴,承担人货中转业务。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清末民初最为繁荣,曾有72家半,抗日战争时过塘行衰败,目前部分建筑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鉴湖 位于绍兴,开挖于东汉,曾经承担运河蓄水泄洪的重要功能。南宋以后由于开垦,湖区面积逐渐萎缩,这一功能不复存在。

平桥水则碑 位于宁波,建于明代,石碑没入水中,上书一“平”字,是宁波河网的水位观测设施。

文化影响

在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寻找同门师妹祝英台便是取道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西段由于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等四十余位唐代著名诗人造访,而与曹娥江、剡溪、天姥山、天台山等构成“浙东唐诗之路”。 

现代开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年颁布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浙东运河-京杭运河是长三角航道网络中的骨干线 。浙东运河的改建提出于1983年,当时,经过局部改建,运河的通行能力仅为40吨。2002年,针对原有运河堰坝多,通航吨位小,不能应对现代物流需要的缺陷,浙东运河改建工程启动。改建的浙东运河以四级航道(通行500吨级货轮)为标准,西起钱塘江西岸的三堡船闸,依次流经钱塘江、浦阳江、西小江、曹娥江、四十里河、姚江、甬江,在甬江口注入东海。工程共兴建桥梁130余座、船闸8座,并改建沿线铁路、公路、受影响建筑物和通航标志。 

世界遗产

2006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 。最初,这一计划仅仅包括隋唐运河和明清运河。在有关专家和媒体的推动下,2008年11月,浙东运河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计划。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经表示,浙东运河加入大运河申遗使得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这形成了“一个必然存在的文化、商品、信息的大的交通、一个大的循环” 。

2014年,在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含浙东运河的大运河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包括:

萧绍运河,其中包括:

虞余运河

浙东运河宁波段

宁波三江口,其中包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浙东三黄
参考清史稿——“……弟宗炎、宗会,并负异才,自教之,有“东浙三黄”之目。”“东浙三黄”之黄宗羲名邦献遗:黄梨洲
· 浙江省杭州市考古所完成对浙东运河永兴闸的调查勘探
浙东运河流经西兴镇一段又称官河,是浙东运河之头所在。运河及其周边史迹丰富,体现出浓厚的运河文化特色,是大运河文化遗产[注: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部署,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与滨江区建设局协调与合作,了解永兴闸等遗产点的现状及其保护整治方案,制定相应调查勘探计划。今年3月底至5月中旬,该所圆满完成了对浙东运河之头的永兴闸、西兴驿和大城[注:大城(Ayuttaya),泰国故都。位于中部,首都曼谷以北88公里的湄南河畔,面积2480平方公里。其疆域北连红统府和华富里府;东濒北标府;南毗巴吞他尼府;西临素攀武里府和暖武里府。]隍庙遗址的调查和勘探。期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市运河申遗办和市园文局等领...
·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的外延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人,故名。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主要学术流派及观点摘要永康市龙川公园内的陈亮雕塑宋学: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四明学派宋元时期:东发学派明清时期:阳明学(不少认为与“姚江学派”同)姚江学派浙东史学影响在中国的影响在日本的影响:浙东学派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1)朱舜水对日本传统学术的影响(水户学,日本史学)(2)阳明学主要代表人物金华:吕祖谦永康:陈亮永嘉:叶适宁波: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
· 攻夺浙东
应天周围的安全有了保障,朱元璋开始向外发展势力。当时,西面的徐寿辉及其部将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实力都在朱元璋之上,他“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如士诚”,而东南方面的元军只占领一些孤立、分散的据点,与在大都的元朝本部相隔绝,力量相对要弱小得多。根据这一形势,朱元璋果断地做出巩固东西两线、出击东南的战略决策。在北线,由于小明王的屏障,他只留少数兵力维持地方治安;在东线,自江阴沿太湖南至长兴,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以阻挡张士诚的西犯;在西线,也对徐寿辉、陈友谅采取防御态势,以守为攻;主要兵力则部署在皖南的宁国、徽州一带,准备向东南方向出击,消灭浙东的元军。浙东从元初起就是反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到了元末,那里的人民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压迫,又纷纷揭竿而起。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台州黄岩私盐贩方国珍在海上起事,浙东人民竞相奔附,旬月之间,众达数千。过了两年,温州又“寇盗窃发,犯州郡”。至正...
· 两浙东路
历史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为两浙路(治杭州)为东西路,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州。治所在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寻合为一,九年(1076年)复分,十年(1077年)复合。建炎三年(1129年)分两浙路置两浙东、西二路,东路治越州,以越州、婺州、明州、温州、台州、处州、衢州来属;两浙东路仍治越州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四年(1134年)两浙东路辖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及婺、台、处、衢四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庆元元年(1195年)升明州为庆元府;咸淳元年(1265年)升温州为瑞安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两浙东路入江淮行省(治扬州),后为江浙行省(治杭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