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5
转发:0
评论:0
字源在梵文与巴利文中的我(梵文:ātman,巴利文:atta),被用来当成是第一人称代名词的“自己”(英语:Self)或自我(ego),源起于共同的印欧语系字根,*ēt-men,原义是呼吸。古英文中的æthm,德文中的Atem,与希腊文的前缀字atmo-,都来自于同一字根。在梵文与巴利文中,ātman除了被用来指自我,更被用来指“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一个人内在不变的特质。在英译时,通常被当成是灵魂(英语:Soul)的同义词。在一般使用中,ātman也被当成反身代名词(英语:Reflexivepronoun)来使用。在哲学讨论时,其意义相当於哲学中的主体(英语:subject)。概述我,这个词作为哲学概念,起源自奥义书传统,为轮回中的主体即自我,自我同宇宙超验本体梵实为一体,故又可称梵我。类似概念还有神我(puruṣa)、人(pudgala)和命(jīva(英语:jiva))。早期佛教时有论...

字源

在梵文与巴利文中的我(梵文:ātman,巴利文:atta),被用来当成是第一人称代名词的“自己”(英语:Self)或自我(ego),源起于共同的印欧语系字根,*ēt-men,原义是呼吸。古英文中的 æthm,德文中的 Atem,与希腊文的前缀字atmo-,都来自于同一字根。

在梵文与巴利文中,ātman除了被用来指自我,更被用来指“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一个人内在不变的特质。在英译时,通常被当成是灵魂(英语:Soul)的同义词。在一般使用中,ātman也被当成反身代名词(英语:Reflexive pronoun)来使用。在哲学讨论时,其意义相当於哲学中的主体(英语:subject)。

概述

我,这个词作为哲学概念,起源自奥义书传统,为轮回中的主体即自我,自我同宇宙超验本体梵实为一体,故又可称梵我。类似概念还有神我(puruṣa)、人(pudgala)和命(jīva(英语:jiva))。早期佛教时有论述梵行,但没有涉及过奥义书中关于梵的哲学观点。

佛教采用了“我”这个术语,主张蕴、处、界,皆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无我”。婆罗门教和其他沙门教派一般不采用佛教特有的概念术语,他们所认定的我或类似概念,早期佛教一般将其比附入五取蕴中而加以批判,故有五我见,于五取蕴中,“执一为我,余或为我有、我所、我器”,亦总列为二十萨迦耶见,以执“色是我”为其代表,后因时代变迁而至难以理解;此外,有外道执“唯有一我见”,而“总缘五蕴执为我者”被称为谛语外道,迄至《大毘婆沙论》时代,仍“无五蕴外执有我者”。

对照《巴利经藏》可知,与“我”这个词保持区别,在《阿含经》等中指代“自我”而译为“人”的词语,特别是指称四双八辈时,通常就是玄奘专门采用音译的补特伽罗(pudgala)。赤铜鍱部《巴利论藏》中有总集佛陀施设的各种补特伽罗的《人施设论》,可对应于汉译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非问分·人品》,后世阿毘达磨论书也沿袭此传统。

在部派佛教鼎盛时期,“我”分为假名我和人我,个人轮回与解脱的主体是为人我。后来“我”的意义扩张,与本性、自性为同义词,因应其意义的改变,将“我”分为法我和人我,实有之法性是为法我。

无明所覆众生,从五取蕴而生我见,取著六触处而生苦乐,形成我执,更无法脱离轮回。佛教各宗派皆主张一切法无我,但是对一切法的定义范围不同,无我学说的确切含义从始至今存在争议。

古印度学说

在佛教之前,以及其同时代,存在众多不同的婆罗门教和沙门思潮,对于我,佛教有三见的说法:

持断见者,认为众生之命与四大所造色身是同一的,当死亡时构成色身的四大分解后,命也不复存在,顺世论是其代表。

一类持常见者,认为每个生命都内在一个永恒的自我,它不同于无常的色身,而只是暂居于其中,这个真我可称为梵我或神我等。

一类持常见者,认为众生的身体分为二种:无常的粗显身,和永恒的细微身,这个细微色身,是轮回的主体,也可称为灵魂。

佛陀认为命与身,即自我与五蕴,二者之间,是一是异?是即是离?为无记问题,对此二边见,不予应答。学术界或有人称,断见的立场接近于唯物主义,常见的立场接近于唯心主义。

佛学理论

基于论书如《俱舍论》等的说法,学术界对佛教理论的一种有代表性解读称:相对佛教而言的外道所认为的我,可称离蕴我,他们认为在五蕴之外存在一个真正的自我,或神我(puruṣa)、命(jīva(英语:jiva)),它是常住不变的,单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佛教反对这种见解,认为五蕴由业的牵引逐渐产生变异,没有主体“我”的支配,只遵循因果规律。有记载犊子部及其支派认为,补特伽罗与五蕴非即非离,其他部派认为,补特伽罗若是实有,则类同于外道所说之我,因而补特伽罗就是于五蕴而说的假名,无补特伽罗我,亦即人无我。

学术研究

学者平川彰等人认为,《阿含经》中的无我说实为非我,并非为了反对《奥义书》传统中的梵我(ātman) 。印顺法师与今西顺吉则认为,佛教的无我,则是对于古印度宗教中的我、或神我的批判。

自原始佛教起,佛教为与婆罗门教抗衡而确立了“无我”说,但各宗派都需要为轮回做出适当解释。

参见

我执

无我

常 (佛教)

自我

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本我(或称伊底,英文:id)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Groddeck)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意涵:仅注意人类生物需要的满足,透过社会化的过程,把人类的“本我”加以限制驯服。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rea
· 知我罪我
知我罪我【成语意思】: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用法分析】:知我罪我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成语来源】: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īwǒzuìwǒ【成语声母】:ZWZF【近似成语】:我心如秤:表示自己处理事情极端公平。我武惟扬: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我见犹怜:犹:尚且;怜:爱。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我行我素:行:做。素:平素。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成语造句】:1、而目前,经由温家宝引用而最为公众熟知的,是总理记者...
· “我”字在古代不是“我”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
· 我思故我在
拉丁原文Cogito,ergosum,直译为“思,故是”,之所以省略了主词,是因为拉丁文的动词必须根据主词变化,所以即使省略主词,也可以从这个动词的变化形态得知被省略的主词,进而还原文义。另外,“是”在中西语言中含义有别,在汉语中作为系词使用;但是在西方语言中除了系词用法外,亦可作为动词,在笛卡尔这一命题中,“是”指的是“起作用”的含义,例如笛卡尔将“suis(sum)”说成“是个本体”、“是个东西”等。该词的使用从巴门尼德开始,经过亚里士多德,都讨论τò’óυ这个范畴,笛卡尔即是在这个传统上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时,在讨论“神是”的问题时,将这一原本描述时间空间中“是”的抽象含义具体化,发展出了“存在”(existenia)的含义,用以表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例如:“1是一个自然数”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存在一个自然数1”。)因此笛卡尔也讲“是或存在”,但二者相通,却绝对不相同,“是”是“存...
· 尔为尔我为我
【成语】尔为尔我为我【成语】尔为尔,我为我【拼音】ěrwéiěr,wǒwéiwǒ【解释】尔:你。你是你,我是我。指两者界限分明,互不沾边。【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