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邸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0
转发:0
评论:0
演进中国邸报始于汉朝,属于手抄新闻报纸。邸报是地方政府驻京之“邸”发行之报纸。其先本为对地方政府之一种“中央新闻报告”,但以后由于社会对于新闻的需要,也开始对外发行。“邸”的制度源于西汉:《西汉会要》记载:“九卿之一大鸿胪下,设有属官郡邸长丞,其职责为‘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并注:‘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期待宿也。’”此处之“通奏报者”,即传达君臣间的消息,亦即“邸报”发行之原因。邸报到唐朝时更加盛行,内容和编抄技术亦大有进步,其原因在于:第一、各地诸侯接至进奏院于京师,以通文报;第二、雕版印刷于隋朝时得以开始使用,到了唐朝初年普遍被采取。宋代建国初期,沿用了唐、五代的旧制,即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归各州府自行管辖,用以传递信息、协调州府和帝都的关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中央政府开始对汴京的共计200多地方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

演进

中国邸报始于汉朝,属于手抄新闻报纸。邸报是地方政府驻京之“邸”发行之报纸。其先本为对地方政府之一种“中央新闻报告”,但以后由于社会对于新闻的需要,也开始对外发行。“邸”的制度源于西汉:《西汉会要》记载:“九卿之一大鸿胪下,设有属官郡邸长丞,其职责为‘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并注:‘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期待宿也。’”此处之“通奏报者”,即传达君臣间的消息,亦即“邸报”发行之原因。

邸报到唐朝时更加盛行,内容和编抄技术亦大有进步,其原因在于:第一、各地诸侯接至进奏院于京师,以通文报;第二、雕版印刷于隋朝时得以开始使用,到了唐朝初年普遍被采取。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了唐、五代的旧制,即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归各州府自行管辖,用以传递信息、协调州府和帝都的关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中央政府开始对汴京的共计200多地方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改组后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领导,其职责主要包括两点:收受和传递公家文书、在政府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播工作的进奏官也开始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经由进奏官们传发出去的“进奏院状”自然也就受到中央政府的辖治,成为统一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官报。这种官报在当时即称为“邸报”。除这一称呼外,“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也指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官报。

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以981年为界,前后有所不同。在此之前,邸报由地方政府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在这之后,尽管发报工作仍然由各进奏院负责,但其内容的编辑、整理和审定则逐渐由中央政府接管。其中最重要的审定工作由枢密院负责。

特点

邸报的内容到东汉明帝时更加丰富,大部分是来自宫廷的纪录。接着,进入中世纪的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和宋代的邸报比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其发行不再由地方政府一手包揽,而是归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成为一种在某一制度下的、一式多份发往诸路州郡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读者群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

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逐渐加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尽管发行的周期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从“每日”、“每五日”到“逐旬”、“每月”都有。虽然并没有严格执行,但定期、连续两点还是基本做到了。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其过程包括了新闻的选择、采集和编辑。从这一点上看,进奏官一职带有邸报记者的性质。

内容

根据现有古籍记载,邸报的内容主要如下所示:

皇帝的诏旨。

皇帝的起居。

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奏章。

战争情报。

刑罚。

中央政府对邸报的内容施行十分严格的检查,并设立“检正官”、“检详官”等专门的官员从事这一工作。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有时皇帝本人也部分参与这项工作,对有些稿件进行删节和修改。

为了维护皇权与中央政府的统治秩序,宋代各时期的都非常严格,对于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内容予以坚决限制。其中限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灾异。对水灾、旱灾、蝗灾、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天象一般很少报道。不过1626年(明朝明熹宗天启六年约五月间)于北京发行的《天变邸抄》便对当年一场离奇的灾难 -王恭厂灾变做了极详尽的报导。

军情。对涉及军事行动,尤其是涉及兵变、农民起义、少数民族武装反抗等军事行动消息,一般不准报道。

朝廷机事。宋代各朝都极力严禁“妄行传报”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非议的事情。

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例如《万历邸钞》刊登辽东巡按胡克俭参劾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奏章,凡三千余言,《明实录》只摘要四百余字,《明史》则不着一字。

为了加强对邸报的内容的管理,宋代还曾经施行过“定本制度”,即各地方进奏院必须严格依照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发行,不得超过范围。这项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此后,这一制度曾两次取消,但很快又得以恢复,一直沿用到南宋末。之后,邸报一直发行到清雍正时期,下令以“京报”取代“邸报”,并严禁邸报的发行。

发行

邸报编订后,经由驿递“传之四方”。驿递的方式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几种。南渡以后,为适应国防上的需要,又创设了摆铺制度,用于传送军机要务和赦书。邸报发出以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复制件以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宋代的邸报是否印刷,没有明确的记载,也缺乏留存下来的实物作为佐证。但至少有一部分邸报或邸报中的一部分材料是用雕版印刷的。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现存的宋代文献资料中,保存了不少有关这些人读报情况的记载。

参见

进奏院状

天变邸抄

新闻

报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邸下
另见陛下殿下阁下
· 邸亨
邸亨,金元之际行唐甘泉乡圣明峪(今上滋洋乡)人。金末,黄河北部兵起,邸亨组织豪杰保护乡里,乡人都依赖他。后随蒙古真定路都元帅史天泽打败金将武仙,继而取河中(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双门、倚尖二寨;又随蒙古大将伯颜攻宋,占青山矶。忽都虎奏其战功,皇上赐金符牌,统管真定、河间、西京、洛磁、怀孟、颖滨七路万户府,任上靖境安民,深得百姓拥护及朝廷信任,死后,赠昭勇大将军、真定河上万户轻车都尉、中山郡侯。元代行唐,邸氏一门曾为望族。邸亨后世子孙,多贤俊之才。其中,邸亨之子邸顺,元初破贼党石海等保障恒民,以功累官恒州等处都元帅;邸顺之子邸浃是元世祖忽必烈手下著名的“七万户”之一,从忽必烈南征有功,累迁镇国上将军,封高阳郡公;邸顺之弟邸常,为行唐元帅;顺之族弟邸琮,官至郴州路总管。
· 官邸
各国领导人官邸另见宫殿城堡总统府总理府总督府
· 邸怀道
(生卒年待考),定州曲阳人,邸珍之孙。著名隋唐间官吏。隋炀帝时为吏部主事,帝将赴江都,百官皆阿旨请去,邸怀道独言不可。唐太宗时,邸怀道任刑部员外郎,杜淹曾荐于帝,官至左司郎中。
· 邸氏中医第五代传人——邸国英
邸国英坐诊于:北京邸氏慢性疑难病中医研究院关于专家邸氏中医创始于清道光年间,至先生已是历百余年五代业医。作为邸氏中医第五代传人,邸氏国英先生幼承庭训,克振家声,穷究方理,苦研经典,尽得先君亲传。未及弱冠即悬壶故里。擅疗疑难杂症,屡起痼疾沉疴,名噪桑梓传为美谈,擅长冠心病、糖尿病、肝胆病、痛风、甲亢、产后病等。在五十余载的临床实践中,先生知古以鉴今,在继承历代医家精华的同时,更善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不断突破,尤喜广泛涉猎西方医学理论,取其长避其短为我所用,探索总结出了“中医辨证定位,中药靶向治疗”的创新疗法,并以祖传秘方为基础,开发出了定坤丹、化瘀丹、清肝散和养心丸等一系列经典名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