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格物致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4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学说观点“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近两千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关于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争议,可以参考、、。以下就重点例举一千余年来儒学界的主要各家解释及原文。所述种种观点,只是择其重要学者加以摘录略述,实际历史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观点。东汉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唐朝孔颖达: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

历史上的学说观点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近两千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关于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争议,可以参考、、。以下就重点例举一千余年来儒学界的主要各家解释及原文。所述种种观点,只是择其重要学者加以摘录略述,实际历史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观点。

东汉

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唐朝

孔颖达: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李翱: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 “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北宋

司马光:抵御外物,而后知晓德行至道。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程颢: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程颐: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

南宋

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陆九渊: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黎立武:通彻研究《大学》所述的事物内容。 “物有本末,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事有终始,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言。由心身而推之天下,自本而末也。由平治而溯至格物,终必有始也。”“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后耳。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哉!”

明朝

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王艮:规范反省自身行为,了知德行根本。 “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物格。吾身对上下前后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物格知至,知本也;诚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贯,是故爱人治人礼人也,格物也。不亲、不治、不答,是谓行有不得于心,然后反己也。格物然后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反其仁治敬,正己也。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

瞿汝稷:止于应止之行,而可达致至善之知。 “射有三耦,耦凡二人,上耦则止于上耦之物,中耦则止于中耦之物,下耦则止于下耦之物。画地而定三耦应止之所,名之物也。故《大学》言物是应止之所也。格,至也。格物也者,至于所应止之所也。”

蕅益智旭:修持唯心识观,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

憨山德清:感通外境万物,致以化为自心真知。 “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以妄知用妄想。故物与我相扞格。……。向之与我扞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问。”

清朝

孙奇逢:“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涵而为纯一之体,发而为灵明之用,其灵明之发而为最于一之念者,则良知是也。即良知之发,而识吾性之真,因推极其良知之用,以复还吾性之体;是王子良知之说,正有合于吾性,而不可以非者也。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统而为彝伦之大,散而为万事万物之理,是万事万物之理,即吾性之所存也。本吾性之理,以格万事万物之理。穷万事万物之理,而益明吾性之理,是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亦有合于吾性,而不可以为非也。盖王子得吾性之要,朱子得吾性之全。不得其要,则泛滥而无本;不得其全,则缺略而不该。然所谓要者,即所以主宰其全,非于全理之外,而别有所谓要。所谓全者,即所以统具乎其要,非于要理之外,而别有所谓全,是吾所谓归于一者也。”

颜元:亲自实践验证,致使知性通达事理。 “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于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周公以六艺教人,正就人伦日用为教,故曰‘修道谓教’。盖三物之六德,其发见为六行,而实事为六艺,孔门‘学而时习之’即此也;所谓‘格物’也。”

现代学者观点

何泽恒:其义亦近乎孔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正名,亦与儒家“反求诸己”“思不出其位”之义相通。然格物乃八目之始,实为学做人(修身)之基本立场与方向;逮其身之已修,功德圆满,乃始是“止于至善”。由是而言八目所涉,仍应在人事伦理范畴以内。“文中强调经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并非如朱熹所说是结上文的语句,而是所以起下文者。因此‘格物’当与‘物有本末’合并理解;而‘物有本末’之‘本末’,亦应与下文‘本乱末治’连结解读。‘格’或训至而止,或训正,皆无不可;‘物’则指己身变动不居之地位而言。如是则整段文义上下可以贯串;而‘格物’实质含义当与孔门‘正名’之义相通,其所涉范围自限于人生伦理。”

释印光: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释净空:格物用佛法来解释,什么叫格物?断烦恼。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斗,你要跟物欲去打一仗,要把它战胜,革除物欲,这佛法讲断烦恼。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这两种障碍放下,你的真心就现前,诚意,真心现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近义词格物致知的反义词格物致知的拼音【成语意思】: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用法分析】:格物致知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成语来源】: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éwùzhìzhī【英语翻译】:studynaturalphenomenainordertoacquireknowledge【成语声母】:GWZZ【格物致知的近义词】:致知格物【近似成语】:知疼着痒: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知名当世: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知尽能索: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知彼知己:原意是如果对敌...
· 王阳明传——格物致知
?我们已经知道,王阳明能有惊骇天地的龙场悟道,全因为他对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怀疑。“龙场悟道”实际上是王阳明对朱熹式“格物致知”的重新解析,由此捕获了“心即理”的心学法则。谈心学法则“心即理”之前,就必须了解朱熹式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的区别。如果把一只烤鸭端到朱熹和王阳明面前,二人的反应会截然不同。朱熹会认真地盯着烤鸭看一会儿,当他看了许久后也搞不懂鸭子是如何成为烤鸭后,他会叫来烤鸭师向他请教。他请教的问题很多,比如几岁的鸭子最适合烤、烤鸭子之前有什么仪式、都放哪些调料、烤多久,等等。不过如你所知,饮食业特色菜的秘方是不外传的,所以朱熹从烤鸭师那里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于是,他连香喷喷的鸭子也不吃了,转身去了书店,买了几十本关于烤鸭的书籍,回家日夜苦读。最终,他可能学会了烤鸭,也可能没有学会。如果他学会了制作烤鸭,就会把烤鸭的制作流程当成知识传授给后人。当然,最重要的...
· 刘蕺山格物致知说析论
(内容提要)虽然蕺山对格物致知有充分的论述,但仍显不够明晰。原来他的格物致知说是由文本解释和实质解释扭拧而成的。与许多前辈儒者一样,蕺山对《大学》“格物致知”传的下落极为关切。他认为,格物致知传传文就在古本之内,只是文句有错简。于是他调整了《大学》文本,并对格物致知作了一番解释。由于这番解释的初衷是为了弥缝《大学》的文本,致使不能与其思想内在地联系起来,只具文本价值。
· 揭秘王阳明谪居村寨却顿悟“格物致知”最高旨
在王阳明的思想变化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龙场顿悟”。养尊处优的礼部侍郎之子王阳明(在今天看来,是典型的“官二代”),出于忠诚和正直为忠臣辩护,却惹来牢狱之灾,出狱后又被太监刘瑾追杀,辗转数月才来到自己的谪居之地——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那么,在龙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阳明幡然醒悟,不再向外求理,不再依附于人、追随于人,而笃信“心即理”?王阳明的龙场生活是艰辛的。贵州的中心是贵阳,而龙场只不过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这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王阳明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阳明先生年谱》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也提到:“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之以祀神,谓之祈福。”王阳明初抵龙场,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