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名称起源
城市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 Urbanization 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1970年代后期,Urbanization一词被引入我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指标
2012年各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特定区域内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它的具体计算一般使用一定地域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但因统计口径会存在差异。
评价体系
除单独的人口比率衡量外,衡量城市化水平还有一整套整体的评价体系,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三者总和占辖区内总人口的比重、适龄人口的中学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
在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质量,还要考虑城乡协调程度;不仅要考虑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考虑为此付出社会、经济、 环境等方面的代价。为此,本评价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城市自身发展质 量、城市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新南威尔士州遭受干旱影响的牧场旱灾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 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有轨道交通系统以方便民众出行
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包括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
推力即是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造成巨大压力;
农村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农村人口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而拉力即为吸引人群去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
城市交通便捷;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城市文化设施齐全。
过程及现状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城市化真正开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从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了6倍,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近60倍,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包括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过程。
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集中,乡村转变为城市,此为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
郊区城市化 :部分城市人口向城市近郊流动,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此现象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较为普遍 。
逆城市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城市中心开始出现交通拥挤、犯罪率升高等问题,因此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流动,市中心则出现衰退,即“城市空心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此现象 。逆城市化还会造成城市人口的“钟摆式”移动,比如伦敦老城区里白天的人口可达一百多万,而夜间则只剩十几万 。
再城市化 :政府和其它社会机构开始针对出现逆城市化的城市采取整治措施,使人口重新向市区回流。目前再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城市中。
问题
过度城市化
位于福塔雷萨的一处贫民窟 过度城市化的后果之一是城市被贫民窟包围
被雾霾环绕的上海中心大厦 城市化发展会带来空气污染问题
暴雨后被水淹没的香港永乐街 由于城市发展会对河网造成破坏,导致城市内涝概率增加
过度城市化 是指因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超出了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水平而无力承担大量涌入的人口。由此导致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贫富悬殊、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被贫民窟包围、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社会失序、政局动荡、资源生态遭到破坏等后果。许多拉丁美洲国家正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困扰。
孙光英认为,欲避免过度城市化,需要注意控制大城市急剧扩张、保证城市发展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遏制低效益的传统第三产业的过度膨胀以及合理地引导和调控人口流动。
滞后城市化
部分国家为了避免城乡对立问题和“城市病”,采取措施以限制城市化发展,使其低于国家工农业发展的水平。
孙永正认为城市化滞后的弊端有 :
抑制了消费需求增长
阻碍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妨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阻碍了城镇建设和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
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影响了环境保护和治理
影响了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
滞后城市化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国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滞后城市化十分明显。改革开放后中国滞后城市化现象有所好转,2011年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但是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
叶裕民认为,欲解决滞后城市化问题,需要:
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
重新思考城市发展方针,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
制定法律规范小城镇的发展
建立城市社会新秩序,迎接城市社会的到来
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
地形方面,由于人类在发展城市时对原有地形进行了改造,导致城市地区地形趋于平坦。因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方面,城市活动会导致市区温度高于周边的郊区,产生热岛效应,影响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温度差异还会导致空气流动,这会将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会将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入城区。
水文方面,由于城市建设会对河网系统进行填埋以作为道路或建设用地,使许多河流成为断头河或死水河,令城市水系紊乱。由于河网受到破坏,残留的河道会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而城市在暴雨来临时则更容易出现内涝灾害。
生态方面,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城市中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参见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各国城市化比率
城市地理学
城市延伸、城市衰退
城乡结合部
农村或低城市化的留守儿童
童工
城市钥匙儿童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