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姓
姓氏
古时“姓”与“氏”不同。先有姓,后有氏。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属国、官位为氏。通常贵族获赐封了土地以后才立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名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则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才逐渐打破这种传统,但是在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亦随之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合称“姓氏”。中国古代同姓名现象很普遍,顾炎武《日知录》有“史书人同姓名”条。
汉姓的起源
据史家的研究, 姓 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沿自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最古老的姓大都是从“女”字旁,如姒、姬、嬴、姜、姚等。姓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利彼此通婚。
氏的出现据称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即有,而在信史中则见于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诸侯又分封领地的官员,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 据研究,现今99%的汉姓都是从此时的氏演变而成的。
姓氏的使用与演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一万二千个姓氏,其中单姓五千多个,双字的为四千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则二千多个。
现在通用的姓氏约有四千七百多个,其中单姓居绝大多数,双字姓氏一百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罕见。最常用的一百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汉族中,平均每三十二万人共用一个姓氏。
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
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
在用字上,由纷杂向规范转变。
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
汉姓的罗马字转换
汉族自郑和下西洋以来,已经有几百年的移民历史。这些明朝移民的后裔以及清末民初的南部汉族移民在海外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都沿用了汉姓。这些汉姓到了东南亚地区,因为行政需要,必须用罗马字母拼写。当时因为北方话在南方汉族当中并不普及,而且也没有标准的普通话读音,使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姓时通常都是依照姓氏持有者的祖籍地方言拼写。举例,东南亚最常见的两个汉姓“陈”与“林”并不使用普通话拼音“Chen”与“Lin”,而是用闽南语拼音“Tan”与“Lim”。如果姓氏持有者的祖籍地方言是粤语,以上两个姓氏的拼写将会是“Chan”与“Lam”。这种以南方汉语方言拼写的姓氏在东南亚地区一直沿用至今日。在普通话拼音普及之前,东南亚汉族的整个名字都是用方言拼写。举例,“陈国强”这个名字的闽南语拼写是“Tan Kok Keong”。近年来,因为普通话拼音的普及,一些人把名字的拼音改为普通话拼音,不过姓氏拼音依然保留为方言拼音。举例,“陈国强”这个名字的闽南语-普通话混合拼写方式是“Tan Guoqiang”。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对外贸易、经商、留学及移民,汉姓有非汉字的写法。又因语言、方言及注音系统混乱,以至同一汉姓常有多种罗马字写法。
汉姓的形成
汉姓的形成来源众多、情况复杂。总括有以下几种:
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这类姓氏最多,如:赖、陈、冯、鲁、杜、谢、吴、董、蔡、曾、吕、赵、周、许、朱、江、黄、陆、路、柳、燕、郑、彭、毛等。
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潘、庄、严、桓、武、穆等。
先人的爵位、官职:如王、侯、史、上官、司空、司马、司徒、凌。
职业、技艺:如陶、商。
次第:如伯、孟、季、第五
帝王赐姓:如部分朱、李、赵姓等。
其他民族汉化:如部分元、刘、金以及外来复姓呼延、万俟、拓拔、宇文等。
因避讳、迁徙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裘、邱(因避讳孔子的名“丘”)、诸葛。
姓氏的等级
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古时,只有诸侯国的君主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被赐封建了土地的贵族才有,一般平民没有姓也没有氏。但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
门第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朝廷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给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世族,甚至有祖孙四代都位居三公职位的汝南袁氏家族。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名家大族产生:如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等。唐高宗时期,《姓氏录》的出现消除了门阀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官品高下为准叙录,按照姓氏划分的等级开始瓦解。到了宋代,门阀士族已经荡然无存,自此中国除了皇室贵族,便没有制度上固定不变的姓氏贵贱区别了。
现在为显示姓氏平等,排列姓名时,一般会注明只按照姓氏笔划或姓氏的拼音作顺序。
其他民族
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
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姓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直接使用汉姓
主要有阮(Nguyễn)、范(Phạm)、黄(Hoàng或Huỳnh)、潘(Phan)、黎(Lê)、陈(Trần)、武(Võ)、胡(Hồ)等。
朝鲜族姓氏主要有金(김)、李(이)、朴(박)、崔(최)、郑(정)、姜(강)、赵(조)、尹(윤)、张(장)、林(임)、吴(오)、韩(한)、申(신)、徐(서)、权(권)、黄(황)、安(안)、宋(송)、柳(유)、洪(홍)、孙(손)。
同姓的人会有不同本贯,传统上同姓同本贯的人不能通婚,同姓不同本贯者则可通婚,韩国法令于以前也有明定,现则已废除。
琉球族本无姓氏,琉球国成立后君主巴志获明朝赐姓尚。至第二尚氏王朝除王室外,士族亦有姓氏,户籍为冲绳本岛者全部使用取自《百家姓》的汉姓,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则使用二字复姓。琉球处分后,除少数人之外,汉姓不再作为户籍中的姓氏,但仍用于家谱及宗族活动。
琉球的汉姓有尚、向、毛、章、明等,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则使用二字复姓如长荣、上官等。
除汉姓外另有姓氏系统
马(来自穆罕默德)
回
清亡以后满族人多取汉姓,如金、王、范、艾、罗、肇、郎等。
包氏、宝氏(来自孛儿只斤氏)(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包括现在的)。
乌、吴(来自兀良合氏,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
孟(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嗄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
奥(来自奥鲁)。
蒙。
黄姓(来自锡拉特,蒙古语为黄色)。
白姓(来自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色)。
蓝姓(来自呼和,蒙古语意为蓝色)。
金姓(来自阿拉坦,蒙古语意为金)。
霍姓
注释
^ “肖”、“付”、“闫”的表记是根据公安部统计分析 的记载而来的。在中国实行二简字政策时期,“萧”简化为“肖”、“傅”简化为“付”、“阎”简化为“闫”,使用这些汉字的姓大部分被替换。二简字废止后,大多数人未将姓氏改回原字。请参考萧姓。
参考文献
来源
籍秀琴:《姓氏·名字·称谓》,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大象出版社,1997年 ISBN 7534720109
参见
中国姓氏
汉名
常见姓氏列表
中国姓氏列表
世族
堂号
中国人名
表字
百家姓
日本姓氏
朝鲜姓氏
越南姓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