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
释义
僧伽,原意是众人集会。它原是古印度时代,各城邦中的贵族集会所。在佛陀时代,各个不同派别的沙门修行者,也各自设立自己的僧伽,来聚集弟子。释迦牟尼在证悟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僧伽,并制定了学处,来规范其弟子。
佛教僧伽,分成出家众与在家众两大部分。佛教出家众,依性别,可分为比丘、比丘尼,称为出家二众,为僧伽的主体。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之后,称为出家五众。传统上,比丘与比丘尼不能居住在一处,但是在每月诵戒时,比丘尼可请上座比丘加入诵戒,并进行说法。在家众,依性别,分为优婆塞与优婆夷二者,称为在家二众。与出家众合称为七众弟子。
广义来说,僧伽可以包括出家众与在家众,也就是七众都可称僧伽。狭义来说,僧伽只用来指出家众,特别是比丘与比丘尼,因为沙弥、沙弥尼与式叉摩那三者皆依附于比丘与比丘尼团体中。最狭义的僧伽,只指特定的比丘与比丘尼团体。
释迦牟尼佛传正法,由僧伽守护,使正法传承不绝,僧伽又可被尊称为僧宝,意即四双八辈圣弟子为珍宝。
历史源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初,五比丘跟随释迦牟尼出家,这是出家众的开端。耶舍与其五十四名友人加入僧团,耶舍的父母成为首位优婆塞与优婆夷,以在家身份护持出家僧团,为在家众的开端。
随着佛教传布,出家众与在家众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在家众之中,有高层的贵族王者,例如瓶沙王,也有一般的农民、牧民、商人,也有出身低微的贱民,甚至奴隶等。
为了使正法久住,未生信者生信,已生信者增益,释迦牟尼制定尸罗与学处,作为僧团修行共居的规范。其堂弟提婆达多,提出天授五法,希望用此来规范僧团,遭到释迦牟尼的拒绝。他于是决定另立僧团,这是僧团分裂的开端。
在释迦牟尼般涅槃后,大迦叶联同五百阿罗汉在王舍城召开第一次结集,由优婆离诵出戒律,集结成在会中将波罗提木叉集结成戒经,阿难诵出经。经与律形成出家僧侣与在家居士共同遵守的最高成章。但是僧团中对于戒律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在释迦牟尼般涅槃后百年,僧团中因为十事非法的争议,召开了第二次结集。僧团在第二次结集中,分成两派,造成僧团根本分裂。随着佛教广泛被传播到印度各地,上座部与大众部又各自分裂出许多不同的僧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在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兴起,但是大乘佛教僧团并没有订定自己的戒律,他们仍然遵守着部派佛教的戒律。大乘佛教僧团,其他部派佛教的僧团,主要是基于经典教义及对戒律的解释不同而分隔的。
僧伽制度
出家众
在家众
只要接受三皈依之后,就可以称为佛教信徒,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他们可以视个人决心,进一步由出家众为他们授五戒。五戒是否需要全受,还是可以只受持其中一两条,自古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以受持五戒为圆满,但若信徒自认无法全受持,则可自行决定,选择其中几条戒来受。宣告不受持某几条戒律,这称为开遮。若在受五戒之后,因故无法受持,则可以在下次重新再受戒一次。对于在家众受持戒律,并没有出家众那么严格,一切看自己的决定。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众也可进一步受菩萨戒。
因为在家众平日需要经营生活杂事,无法精进。在布萨日,信徒可以进入寺院,与出家僧众共居一日一夜,在这一日一夜中,信徒需受持八戒,这称为八关。这是在家众精进用功的方法。
虽然在家众可以参加出家僧众的活动,但是一般来说,僧团诵戒时,在家众不能参加。在某些部派戒律传统中,有在家居士不能阅读毗奈耶的禁忌。
参见
佛教制度
沙门
法师
和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