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印度-伊朗语
描述音系
这些元音之外还有 *H 和 *r̥ 可以充任音节核心。
两个硬腭音序列
原始印度-伊朗语被假定包含在硬腭音到龈后音范围内的两个塞音或塞擦音序列。下表展示了这两个序列的最共同的反映和起源(原始伊朗语被假定为伊朗语言包括阿维斯陀语和古波斯语的祖先):
喉音
原始印欧语通常被假定为有三个或更多喉音,它们每个都可以出现在音节主音或非音节主音的位置上。在原始印度-伊朗语中,这些喉音被合并为一个音位 /*H/。Beekes 提示了这个 /*H/ 的某些实例在阿维斯陀语中幸存为未写下来的声门塞音。
重音
类似原始印欧语和吠陀梵语(还有阿维斯陀语,尽管未写下来),原始印度-伊朗语有音高重音,用在重音元音上的锐音符来指示。
历史音系
把原始印度-伊朗语同原始印欧语分离开来的主要音韵变更是元音变换元音 *e, *o, *a 归并为一个单一元音,即原始印度-伊朗语的 *a (参见Brugmann定律)。格拉斯曼定律、Bartholomae定律和Ruki语音定律也都在原始印度-伊朗语中生效。
假定的从原始印欧语到原始印度-伊朗语的变更列出如下:
咝音迁移,由两组有关的变更组成。PIE 硬腭音 *k̂ *ĝ *ĝʰ 被提前并塞擦音化,最终导致了 PII *ĉ, *ĵ, *ĵʰ,而 PIE 圆唇软腭音 *kʷ *gʷ *gʷʰ 同软腭音 *k *g *gʰ 合并。
PIE 音节主音流音 *l̥, *r̥ 合并为 *r̥。
PIE 音节主音鼻音 *m̥ *n̥ 合并于 *a。
Bartholomae定律: 送气音和随后的清辅音变成了浊塞音 + 浊送气音。此外 dʰ + t > dzdʰ。
Ruki语音定律: *s 在紧随在 *r *r̥ *u *k *i 之后的时候被缩短为 *š。它的同位异音 *z 类似的变为 *ž。
在齿塞音之前,*ĉ 变成 *š 而 *ĵ 变成 *ž。*ĵʰ 还变成 *ž,带有塞音的送气化。
序列 *ĉs 被简化为 *šš。
“第二颚音化”或“颚音定律”: *k *g *gʰ 在前元音 *i, *e 之前发展出硬腭同位异音 *č *ǰ *ǰʰ。
Brugmann定律: 在开音节中的 *o 加长为 *ō。
元音 *e *o 合并于 *a。类似的, *ē *ō 合并于 *ā。这有着给予第二硬腭系列 *č *ǰ *ǰʰ 完全音位地位的效果。
在特定位置上,喉音被元音化为 *i。这先于第二颚音化。
原始印欧喉音都合并为一个音位 *H,它可能是声门塞音。这可能与 *e 和 *o 合并入 *a 是同时代的。
依据 Lubotsky 定律,*H 在跟随着一个浊不送气塞音和其他辅音的时候消失。
后续语音改变
从原始印度-伊朗语分离出印度-雅利安语的语音变更是浊咝擦音 *z 的消失。印度-雅利安语中清送气音 ph, th, kh 起源的最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它们来自清塞音加上喉音,这是索绪尔在1891年最初提出来的。例如梵语的 tíṣṭhati 来自原始印欧语的 steh₂-。同源于拉丁语的 stō, 古希腊语的 ἵστημι(hístēmi)。
分离出伊朗语的是 PIE 的浊送气音的不送气化。伊朗语的创新是产生了一个擦音系列 f, θ, x,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演变自在辅音之前位置上的清塞音 p, t, k,但它们还所有位置上对应于印度-雅利安语的清送气塞音 ph, th, kh。在新阿维斯陀语中,浊塞音在词中位置上除了在鼻音和咝擦音之后以外大量擦音化为 β, δ, γ。
参考书目
Beekes, Robert Stephen Paul.A Grammar of Gatha-Avestan. Leiden; New York: Brill. 1988. ISBN 9004083324.
Burrow, T.The Sanskrit Languaget India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1. ISBN 8120817672.
Fortson, Benjamin W.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illustrat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ISBN 1405103167.
Lubotsky, A. M.The System of Nominal Accentuation in Sanskrit and Proto-Indo-European. Leiden; New York: Brill. 1988. ISBN 9004088350.
Alexander Lubotsky, "The Indo-Iranian substratum" in Early Contacts between Uralic and Indo-European, ed. Carpelan et al., Helsinki (2001).
Asko Parpola, "The formation of the Aryan branch of Indo-European", in Blench and Spriggs (eds),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III, 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参见
原始印欧语
原始希腊语
原始日耳曼语
原始凯尔特语
原始诺尔斯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