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简述
结集
早期的佛教并没有书面经典,僧众以口语方式传承教法。释迦牟尼涅槃后,僧团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梵语;巴利语:saṃgīti)。据记载,该次集结由上座比丘大迦叶等主持,多闻者阿难诵出佛陀所说教法,持律者优波离诵出波罗提木叉,大众对其内容共同审定,再编成次第,为四部《阿含》契经(法)与律藏(律)的起源 。有些传说提及舍利弗、迦旃延或说大迦叶等不同人,传出了阿毘达磨或本母(梵语;巴利语:Mātṛkā;中文:摩呾理迦),在王舍城结集时,由大迦叶、富楼那或说阿难诵出了论藏 ,但在僧祇律与善见律等,则没谈到王舍城有阿毘达磨藏之结集 。
推重阿毘达磨的上座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铜鍱部、犊子部等,通常主张自宗所传承的阿毘达磨论亦为佛陀所说 。印顺法师检讨有关论藏结集的记载,异说纷纭,认为论藏在部派分立以前的时代尚未存在,而应为部派时代的作品 。他也主张经与律,应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现存的四阿含与律藏不能单一溯源到王舍城结集 。
相对于三藏的结集,大乘经的来历不明,而有种种传说 。有说佛灭度后,由文殊、弥勒诸大菩萨,与阿难于 铁围山 ( 粤文 : 鐵圍山 ) 共集摩诃衍教法,专称为“菩萨藏”;或说阿难另外参与窟外集结,集出四藏或五藏。方等大乘及诸本生偈诵,属于其中结集的“杂藏” 。对杂藏是否入于经藏,以及包含哪些契经,诸部派间有不同异说 。
后起的传说声称,大乘佛法之根本结集,由普贤菩萨领导、文殊、金刚手、与弥勒菩萨,结集而成。王舍城旁无垢空性山(Vimalasvahava),有百万佛子聚集,弥勒菩萨结集律藏,文殊结集经藏,金刚手结集论藏。其中文殊传承甚深观于龙树─提婆,形成《中论》等中观般若经论,弥勒传承广大行于无著─世亲,形成《大乘经庄严论》等唯识经论 。汉传发展出来的禅宗则称佛陀在灵鹫山拈花微笑,以“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心印”,代代相传至菩提达摩。天台宗亦有类似的法统意识,以龙树为佛陀“金口相承”,以自宗为龙树“今师相承” 。
有些后期记载称,三藏之外另立有“咒藏” ,专门收集佛所说之秘密真言、陀罗尼或 护咒 ( 英语 : Paritta ) 。大乘佛教以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为杂密及诸密续之传法与集结者 ,藏密又以普贤王如来、金刚总持为无上瑜伽的传法者 。
这些人物在佛教宗派结集的神话传说,有着被神圣化的叙事方式和相应的谱系地位,这之中的象征性意义,形塑其宗派法源的正统性 。
传译
佛陀传布其教法的用语,最初为摩揭陀俗语。随着教团扩张,僧众们用印度当地的俗语来传布佛陀的教法 ,到笈多王朝(约公元320-550年)时期,佛教内部转而使用梵语的情况变得明显 。由于佛陀禁止以吠陀梵语传述佛典,早期的汉译佛典并非译自梵语,而是从印度俗语、中亚犍陀罗语、于闐語等语言翻译过来的 。直到后期,佛教僧众改以梵语作为经典语言之后,南北朝之后的汉译佛典就以梵语占多数,七世纪才开始译经的藏译佛典更是几乎全译自梵语 。
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相传是迦叶摩腾所译的《四十二章经》,随后陆续有安世高译《经》《安般守意经》、支谦等译《法句经》、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传译情况不明的《八大人觉经》《遗教经》等初期佛典 。东晋至唐朝为汉译佛典兴盛期,其中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不空(或义净)并称为佛经翻译四大家,译出不少般若、中观、唯识、如来藏和秘密乘佛典 。北宋的法天、施护、天息灾等人,所译佛典以密续为主,为汉传佛教最后一次大规模翻译佛典的活动 。民国时期,汉传佛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有了较多接触,分别有了参法师(叶均)和法尊法师译出零星作品。
大乘佛教的传出一般据信为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至公元二世纪后,开始大量在中国被翻译。这些大乘佛典是否为佛陀所传,当时的佛教部派间曾引发不少论诤 。
若就现代学术研究意义的历史学观点而言,后起的大乘佛教是否为 历史上的佛陀 ( 英语 : Gautama_Buddha#Historical_Siddh.C4.81rtha_Gautama ) 所说,与大乘佛教起源等问题颇受争议 。藏传佛教学者John W. Pettit认为,大乘未能有坚实的历史主张,可支持其为历史佛陀所明示的教导;其经典表现了在数百年间,教义为逐步演进发展的轨迹。他同时也主张,大乘的基本概念,在初期佛教圣典就有迹可寻,意味大乘非仅是杜撰添加而成,而与佛陀本人的教法有强烈联系 。
在当代, 世界佛教僧伽会 ( 英语 : World Buddhist Sangha Council ) 于1967年通过了〈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作为联合不同佛教传统的普世宣言,其成员来自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怛特罗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代表。
教典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佛教,各自有其尊奉的至高教典。初期佛教奉《阿含》为佛陀根本圣教,大乘佛教以《般若经》为佛法核心,唯识学派以《解深密经》为最高宗义 ;汉传佛教把《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视为究竟圆满的圆教,赞誉“法华成佛,华严富贵,楞严开慧” 。藏传佛教的藏密行者常诵持《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以《 秘密集会续 ( 英语 : Guhyasamāja Tantra ) 》《 胜乐根本续 ( 英语 : Cakrasaṃvara Tantra ) 》《时轮续》等无上瑜伽密续为最上教法。尼泊尔的尼瓦尔佛教则有以九部梵文本大乘佛经为殊胜“ 九法 ( 英语 : Buddhism_in_Nepal#Overview ) ”(Nava Dharma)的传统 。
就汉传佛教宗派而言,禅宗与《楞伽经》《梵问经》《维摩诘经》《金刚经》《文殊说般若经》《大乘涅槃经》《圆觉经》有重要渊源;净土法门特重《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唐密宗奉《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般若理趣经》。此外,解说如来藏义的《胜鬘经》,讲大乘禅法的《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在汉传佛教亦受一定重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大悲咒〉〈尊胜咒〉为汉传佛教不分宗派普遍诵持的陀罗尼,祈请佛菩萨护佑 加持 ( 英语 : Adhiṣṭhāna ) 的《金光明经》《仁王护国经》《药师经》《地藏经》《普门品》《普贤观经》等,在汉传佛教也相当盛行。在密教当中,佛菩萨本尊护法各有其真言,如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毗卢遮那佛的〈 光明真言 ( 日语 : 光明真言 ) 〉。藏传密宗特别盛行〈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为修习本尊瑜伽的必备 前行 ( 英语 : Ngöndro ) 。奉尼柯耶为圣典的南传佛教则把《 慈经 ( 英语 : Metta Sutta ) 》、《 吉祥经 ( 英语 : Mangala Sutta ) 》、《 宝经 ( 英语 : Ratana Sutta ) 》等当作 护卫 ( 英语 : Paritta ) 经文。
并非所有汉传佛典皆为翻译之作,传达孝顺亲长的《父母恩重难报经》、《 盂兰盆经 ( 英语 : Ullambana Sutra ) 》、《地藏经》,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华人僧俗所造 。这些可能为汉地所造的“本土经论”不乏至今仍对中国佛教影响至钜的佛典,如戒律类的《大乘梵网经》,经藏类的《楞严经》、《圆觉经》,以及论典类的《大乘起信论》、《宝藏论》等等 。
《六祖坛经》是后人推崇禅宗六祖曹溪惠能的教法,尊称为“经”的言行录 ,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净影慧远《大乘义章》、慈恩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以及永明延寿《宗镜录》为汉地重要的佛教通论之书,被视为佛法之纲要 。《法苑珠林》以类书的形式网罗众多佛教经论和外典俗书,被当作佛教的百科全书 。《弥兰王问》(那先比丘经)记载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僧侣 那先比丘 ( 英语 : Nagasena ) (龙军长老),与统治当时北印度之希腊国王弥兰王(米南德一世)对答佛教义理,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与希腊文明的初次对话。
中国佛教在唐代以后,为了控管僧尼人数,曾形成“试经度僧”的度牒制度,以《法华经》等大乘经为主要的应试经论 。历史上流行又富有文学影响的汉译佛经,依据胡适的说法,则要算上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法华》,《维摩诘》这三部 。初期佛教圣典、现代佛学公认最接近原始佛教的《阿含》,反而长期在中国佛教的传统里受到冷落 。不过在印顺法师的阐发推动下,记载佛陀根本思想言行的四阿含及尼柯耶,已逐渐为现代华语佛教界所研习重视 。
佛传
佛陀在人间活动事迹的素材,散见于律藏以及本缘部佛经,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四分律·受戒犍度》、《巴利律藏·犍度》、《 大事 ( 英语 : Mahāvastu ) 》、《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马鸣《佛所行赞》等佛典,当中涉及具神话色彩的本生类故事 。信仰者以这些佛传故事为雕绘主题,而创造出四相、八相或十二相佛陀成道图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的佛传作品,有六世纪初僧祐造《释迦谱》,禅宗 灯史 ( 日语 : 燈史 ) 录〈七佛〉传,十三世纪天台僧志磬作《佛祖统纪·释迦佛纪》,十五世纪末格桑曲吉嘉措立《藏传释迦牟尼佛传》(原书名:无误讲述佛陀出有坏美妙绝伦传记·善逝圣行宝藏),这些作品大多为史实、传说与法统相糅合的叙事 。
现代人著作则有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髻智比丘 ( 英语 : Nanamoli Bhikkhu )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中村元《瞿昙佛陀传》等等。
藏经编纂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之后在全国存有大量的写本藏经,但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这些写本藏经的情况现在尚未厘清。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雕版藏经最早为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其后历代多有官私方的藏经雕印 。
历代汉传大藏经以般若部为首,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第一经,至大正藏则以阿含部为首,列长阿含为第一经。藏传的《蔡巴甘珠尔目录》以金刚果乘续部为首,列《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和《吉祥时轮本续》为第一密续 。
在时序上,佛陀所说的第一部经是《经》以及《四圣谛经》(或并在经内),接着是《 五蕴皆空经 ( 英语 : Anattalakkhana Sutta ) 》,最后一部是《大般涅槃经》 。若依照天台宗判教等说法,则佛陀所说的第一部经是《华严经》,最后一部是《妙法莲华经》、《大乘涅槃经》 。
分类
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中的契经。现存的佛教原典有 :
大批的藏文和汉文版本的翻译经典 。
锡兰、缅甸、柬埔寨和泰国所存,源自古印度上座部所宗奉经典的巴利文版本。
尼泊尔保存的、印度晚期佛教所存认的一部不很完整的经集,附有一部辅助性著作的选集。
少数散布在其他各地的印度语文经典,例如保存在日本和印度西部某些耆那教徒的藏书,以及埋藏在中亚墓窟的藏书。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
经藏:梵文Sūtr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怛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佛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毘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毘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将“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摄为五分(藏) :
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说素呾缆藏(经藏)。
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说毘奈耶藏(律藏)。
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说阿毘达磨藏(论藏)。
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般若藏)。
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说诸陀罗尼藏(真言藏─密教悉昙咒语等)。
并言明五藏之受持者,阿难受持“所说素呾缆藏”(经),优婆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律),迦旃延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论藏),文殊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般若),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真言门)。
汉传大藏经
石刻及墨宝
中国佛教石经雕刻之举始于北魏末年,盛于隋唐。除了刻在碑上,也刻于摩崖和经幢上。摩崖刻经以北齐、北周为盛,所在地域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其中最著名的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水牛山《文殊师利般若经》等 。河南安阳宝山、河北磁县鼓山亦有著名的佛经摩崖 。
经幢创于初唐,其制如柱,一般为八角棱形,上有盖,下有座,经文刻于柱身。陕西富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刻于唐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为现存较早的经幢。佛教经幢以刻《陀罗尼经》为多,但也有刻《心经》、《楞严经》、《大悲心陀罗尼经》、《金刚经》、《药师经》等经的 。
碑刻佛经,数量很多。最著名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幽州沙门静琬镌刻石经以防法难,直至明末,历时千余年,共刻成15061石,包括佛经1100多部,3500多卷,是中国字数最多的铭文。所用底本校勘精审,亦包括从未见于目录着录的稀世孤本,例如《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唐玄宗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 。
此外,还有石柱佛经,刻在石柱上藏于石洞中,以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为代表 ;塔刻佛经,镌刻于塔身或塔内石壁上,内容包含了佛教经目和各类佛教经咒 。
书法家写佛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北魏人所书,刻入《壮陶阁帖》者为最早,有唐咸通年间大秦寺僧题识。但影响较大的,是稍晚的欧阳询心经写本,他也写有〈佛说尊胜陀罗尼咒〉。此外,释怀仁集王羲之墨迹为〈集字圣教序〉,写有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著名的,还有题为王羲之所书的《佛遗教经》、锺绍京的《转轮圣王经》(起世经·转轮圣王品)、柳公权的《金刚经》、国诠的《善见律》卷、张旭草书《心经》、以及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 。
唐代佛经传抄最广的是写经生、僧人的写经作品,一直要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这些作品才大量现世。所抄佛经以《妙法莲华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无量寿宗要经》的数量最多,其质量参差不齐,以发愿供养、祈求福报为主要目的 。此外,大批的佛典疑伪经文献、汉地佛教撰著、天台教典、毗尼藏、禅宗著作、宣教通俗文书,如变文等,皆在敦煌文献抄写之列 。
唐代以后,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陈洪绶、文嘉、张照、孔继涑等人所写《心经》;苏轼、赵孟頫、祝允明、孙慎行等人所写《四十二章经》;米芾写〈倒念揭谛咒〉;苏轼、黄庭坚、张即之、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释弘一写《金刚经》;赵孟頫、董其昌写《妙法莲华经》等,均可称为名品 。其余佛经法帖尚有张即之《华严经》《佛遗教经》、赵孟頫《楞严经赞佛偈》、苏轼《圆觉经》《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文益禅师语录》、董其昌《楞严经圆通偈》《佛说阿弥陀经》《佛遗教经》、林则徐《阿弥陀经》、弘一法师《华严经》等等 。
清代帝王亦好写佛经,所抄内容以智慧、修持、觉悟、真如类的典籍为主,包括《般若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圆觉经》等。较具有代表性的佛经写本,则有:康熙《心经》、乾隆《金刚经》、《白衣大悲王印陀罗尼经》、咸丰《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慈禧太后《心经》 。
篆书方面的名作,则为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灵隐寺莫庵道肯,写成的集篆三十二体《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每章一体,并注记各体源流。从北宋以后,历经明、清二代,屡见重钞翻刻或复临的三十二体篆书《金刚经》,是篆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集篆作品 。
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中国石刻佛经相当兴盛,从北齐至宋元时期,究竟刻有多少石经已无法统计 。书法家写佛经的风气,则较道经晚起步。唐代书法家少写佛经,宋代书法家以翰墨为佛事,在三教合流的风气下,兼写佛道经 。晚清藏书家叶昌炽因此评论:“佛经之精者皆大字,而碑为多;道经之精者皆小楷,而帖为多” 。
参见
佛语、九分教、十二分教
三藏
大藏经
佛经翻译
佛经列表
注释
^ 日本最胜王寺(茨城县真壁町)、喜多院(埼玉县川越市)、增上寺(东京都)、岩屋寺(爱知县南知多町)等地亦有收藏
^ 北京三时学会,影印该藏所特有的孤本佛教经籍,名为《宋藏遗珍》,计46种,249卷。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将西安开元寺和卧龙寺之藏本整理为《民国缩式影印南宋版碛砂藏》,近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再次影印出版。另外美国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方书库、日本奈良西大寺、太原市崇善寺也存有经本。
^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于1982年影印出版“高丽大藏经”,宗教文化出版社也于2004年影印出版《金版高丽大藏经》,此外,韩国“高丽大藏经研究所”也公布了大藏经的数字化版本:
^ 过去仅见于着录,1984年在北京智化寺发现的元代刻本佛经,一般以为就是这部弘法藏
^ 过去不见于着录,1982年在云南省图书馆发现了这部藏经
^ 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仅存孤本,四川省佛教协会印行出版
^ 线装书局影印出版
^ 过去仅见于着录,1982年首度发现残本十七卷。
^ 过去未见于着录,1983年在山西发现了尚称完整的全藏
^ 台北新文丰影印出版《明版嘉兴大藏经》,为选辑本。北京民族出版社于2008年,以足本全书形式,出版《嘉兴藏》重辑
^ 内学院于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出版第一辑,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二辑。一九八五年,金陵刻经处将当时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二辑一起成套出版。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
^中国佛教协会拓印版;台北新文丰、世桦等出版
^ 电子版本:/SAT/、/T
研究书目
蕅益智旭,《阅藏知津》(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年)ISBN 978-7-80106-053-2
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法藏馆,1946
水野弘元等,《佛典解题事典》,春秋社,1977
小川贯弌等;蓝吉富主编,《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 大正大藏经解题》,华宇,1984年
高楠顺次郎等;蓝吉富主编,《南传大藏经解题》,华宇,1984年
赤沼智善;蓝吉富主编,《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华宇,1986年
释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1988年
方广锠,《佛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1992年
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80123-541-1
水野弘元,《佛教文献研究》,法鼓,2003年,ISBN 978-957-598-244-7
水野弘元,《佛典成立史》,东大图书,2007,ISBN 978-957-19-2881-4
何梅,《历代汉文大藏经目录新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唐纳德·罗佩兹,《佛教解释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外部链接
文章
宏印:佛经的集结与特色
通行: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
林崇安: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
辛嶋静志:谁创造了大乘经典──大众部与方等经典
释印顺:圣典之结集,阿毘达磨之发达,大乘佛教导源,空有之争,秘密教之传布
李富华:佛教典籍的传译与中国佛教宗派
唐纳德·罗佩兹:佛教解释学
阿毘达磨的特色与起源
Beyond the Tipitaka: A Field Guide to Post-canonical Pali Literature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佛教文本
CBETA 数位研究平台
佛教藏经目录数位数据库
Pali Tipitaka(巴利语佛典)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梵语佛典)
SuttaCentral:Early Buddhist texts, translations, and parallels
阿含经南北传对读
汉文大藏经/检索(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汉文大藏经)
八万四千•佛典传译(钦哲基金会 - 藏文大藏经)
觉悟之路/法雨道场(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祇树给孤独园林
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参考资源
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
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
梵汉对勘双语语料库
佛学规范数据库
佛学辞典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