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人
考古研究
唐朝疆域图中最左方的吐火罗范围,也是唐朝臣属区之一
根据对库车和焉耆出土的吐火罗语残卷研究,以吐火罗语交谈的吐火罗人属印欧语人,但很早从原始印欧语人群分离,所以还保留有很多原始印欧语的特征。
根据对塔里木干尸和新疆古墓出土古尸骨的研究,吐火罗人的外貌特征都是黄褐或棕褐头发、蓝眼睛、高鼻,具有原始印欧人特征,头骨类似北欧型 。塔里木干尸生前是地处最东的操印欧语言的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4000年居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一带,后来成为吐火罗人。《汉书·西域志》关于西域人有“今之胡人青眼、赤须”、“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吐火罗人最后可能被回鹘人在9世纪中叶后同化。
名称
20世纪初,德国探险队在中国新疆库车和焉耆发现大批用当时尚无人知的文字书写之古本残卷,并将其带回柏林。德国学者穆勒( F.W.K. Müller )根据一篇回鹘文佛经跋文中一段文字:“回纥文的《弥勒下生经》,先从 库车语 译为twγry语,又从twγry语译为语”,认为twγry就是历史上的“Tokharoi”,因此统称为吐火罗语,说吐火罗语的人被称为吐火罗人。
吐火罗 这个名称被认为源自古代希腊的地理志中的译音( Τόχαροι ),有的学者将吐火罗和中国文献中的“大夏”联系起来,另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月氏”实为吐火罗人的一个分支。
民族
塔里木9世纪的壁画
吐火罗人的由来和如何迁移到新疆地区,目前还没有定论,只略有线索。1979年,德裔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 B. Henning)的遗作《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对吐火罗人在塔里木盆地的出现,提出了一种研究论点。
他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就是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札格罗斯山脉附近区域,并活跃于尔米亚湖和土耳其东部的凡湖之间的游牧民族古提(Guti)人。亨宁还发现古提人具有明显的讲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00末,古提人突然在近东历史舞台上消失。亨宁相信,古提人大概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塔里木盆地。
吐火罗人分北路及南路往东方进发,直至受匈奴所阻为止。北路的部分在龟兹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龟兹及焉耆等国,并分别发展了龟兹语及焉耆语。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罗人则曾建立了于阗,及东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国家。
语言
1890年,英国军官鲍威尔(Bower)在库车从当地农民手中买到一些桦树皮写本,后经研究后发现为迄今最古的4世纪梵文写本,引起轰动。除梵文外,学者们很快从中区分出两种过去从来不为人知的古代语言,其中一种即现在所谓的“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是一种印欧语,但不属于东方的satem语组(如梵文、俄语等),而是属于类似日尔曼、意大利语的西方印欧语kentum语组。有人说他们不同于其他印欧民族,可能是与乌拉尔语系民族接触有关。
文字
当佛教由印度传入,便开始接触印度的各种文字,便使用其中一种婆罗米文拼写自己的语言,成了吐火罗人文字。
生活习惯
克孜尔石窟的吐火罗供养人壁画,3世纪–8世纪。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吐火罗人能歌善舞,善贾市争分铢,善骑马射箭,已有妓寮。下文是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描述:
“龟兹,……。横千里,纵六百里。土宜麻、麦、粳稻、蒲陶,出黄金。俗善歌乐,旁行书,贵浮图法。产子以木压首。俗断发齐顶,惟君不翦发。姓白氏。居伊逻庐城,北倚河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王以锦冒顶,锦袍、宝带。岁朔,斗羊马橐它七日,观胜负以卜岁盈耗云。葱岭以东俗喜淫,龟兹、于阗置女肆,征其钱。”
“屈支国。东西千馀里。南北六百馀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所以此国多出善马。”
“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旧曰吐火罗国,讹也)。其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厄葱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酋豪力竞,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气序既温,疾疫亦众。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故此境已南,滥波已北,其国风土,并多温疾。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其俗则志性恇怯;容貌鄙陋,粗知信义,不甚欺诈。语言去就,稍异诸国。字源二十五言,转而相生,用之备物,书以横读,自左向右,文记渐多,逾广窣利。多衣叠毛,少服褐。货用金、银等钱,模样异于诸国。”
吐火罗和月氏、大夏关系
研究吐火罗的学者大致分为两派:
主张吐火罗是月氏的有西克、西格林、列维、伯希和、痕宁、蒲立本、奈然、林梅村、张广达、黄盛璋等。
主张吐火罗是大夏。王国维主张大夏西迁为吐火罗说。主张大夏说的还有马迦特、王静如、余太山、王欣等。
支持月氏说的文献根据
《三国志·魏志》引《西戎传》:“敦煌西域至南山中从婼姜西至葱岭数千里有月氏遗种。
出生在龟兹的五胡三十国高僧鸠摩罗什在所译《大智度论》中“吐火罗”旁注“小月氏”三字。
431年翻译的《求那跋摩经》(Gunavarman)将梵文“吐火罗”译为 月氏 。
敦煌文件《西天路竟》:“又西一日至高昌国,又西行一千里至月氏国,又西行一千里至龟兹国。”
高昌、龟兹之间为焉耆,即月氏。
大夏
马迦特曾建议将Thogar训为Dat-ga,即“大夏”古读音,但伯希和指出,根据高本汉古代汉语对音,大夏古代读音Dat-ga不太可靠 。
参见
吐火罗语
粟特
月氏
龟兹
焉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