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室
郡望
家族本为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为战国时期赵王迁的后人。
由于宋朝皇室的影响力,涿郡赵氏的声望超过了同是望族的天水赵氏。涿郡赵氏与颖川赵氏有关联。涿郡赵氏的赵广汉曾任颖川太守,他的支派子孙后迁居颖川,后又衍生出颖川赵氏。唐之后,人口广众多,亦是望族。
家族史
宋宣祖─武昭皇帝赵弘殷,涿郡人(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后迁居洛阳,为是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与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的父亲。官拜后汉护圣军都指挥使,据闻“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弓箭”。 后来因其次子赵匡胤投靠郭威幕府,赵弘殷被派护驾出征,在儿子劝说之下倒戈,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助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后又出任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县男。
赵弘殷之次子赵匡胤受周世宗柴荣临终托孤,在周世宗柴荣驾崩之后,辅佐幼主后周恭帝柴宗训。后受部下拥立,在陈桥兵变中,称帝,是为宋太祖。建宋。柴氏后人并未遭不测,而是获得宋室厚待。赵匡胤南征北讨,先后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国,再次建立了相对统一中原王朝。
根据宋太宗的说法,他表示他母亲昭宪太后杜氏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留下兄终弟及的遗言,要求赵匡胤立下金柜之盟,死后将帝位传给光义,宋太祖被迫接受。历史学家邓广铭、张荫麟等论证“金柜之盟为虚构”,影响至今,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说法。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翌晨,宋太祖猝崩,得年49岁。据【湘山野录】记载,有“烛影斧声”的说法,普遍猜测宋太祖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宋太宗赵光义所弑。宋太祖赵匡胤之次子赵德昭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迫自杀而死,宋太祖四子赵德芳则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病英年早逝。朝野皆认为死因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
宋一朝文强武弱,被迫与辽契丹,女真金,及西夏党项盟约纳岁币。靖康元年,金兵灭辽契丹后南下,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天会五年)二月初六 (1127年3月20日),北宋灭亡。赵宋皇室与文武官贵族遭受灭顶之灾,宋徽宗,宋钦宗,一众皇室宗亲,及官员眷属被迫“北狩”─ 被俘虏至金国。史称靖康之祸。“北狩”途中,已有皇子皇女或夭折,或死于颠沛折磨。到达金国后,赵宋皇室依旧备受凌辱,皇子为奴,皇女入洗衣院(金人军妓营)为娼婢,供金人奴役或淫乐, 更有被贱卖到蒙古,朝鲜等地。赵宋皇室后又被金人迁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宋徽宗与宋钦宗后驾崩于五国城。
与此同时,宋高宗赵构幸免于难,并在南方登基,南宋开始。由于宋高宗赵构唯一之子早夭,亦有云他南渡后开始不育所以并其他后裔,世人皆云靖康之祸是由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夺宋太祖赵匡胤之天下,故今有此报,连累国运不顺,失去半壁江山。 故宋高宗赵构复立赵德芳之六世孙赵昚为储君,史称宋孝宗。赵德芳七世孙为宋光宗,八世孙为宋宁宗。赵德昭之九世孙亦为皇帝,称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十一世孙为宋末三幼主。于是宋室天下又回宋太祖一脉。
南宋与蒙古后来联兵灭金,但又因唇亡齿寒的缘故,失去金作为其与蒙古之间的屏障,后又于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古。陆秀夫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亦举家自杀。文天祥早前已在海丰被俘,后在元军船舰上目睹宋军大败,曾作诗悼念。后拒降蒙元,从容就义。自此赵宋宗室自319年后在中国失去政权,无法光复。
分封制度
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所寓州县,月有廪饩。至于宗女适人,亦有恩数。然国祚既长,世代浸远,恒产丰约,去士庶之家无甚相远者。靖康之乱,诸王骈首以弊于金人之虐,论者咎其无封建之实,故不获维城之助焉。
皇室男性
宋太祖分封其父亲五子为王,王长子封国公,拜节度使,后袭郡王名号。
熙宁二年,诏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择其后一人为宗,世世封公,以奉其祀,不以服属尽故杀其恩礼。
熙宁三年,太常礼院言:“本朝近制,诸王之后,皆用本宫最长一人封公继袭。去年诏祖宗之子皆择其后一人为宗,世世封公,即与旧制有异。按礼文,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若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孙以下准此。合依礼令,传嫡承袭。”诏可。
皇室女性
宋朝公主为国公主。 宋制,“皇姑母”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王女”曰郡主。“王孙女”曰县主。
政和三年(1113年)因蔡京上奏,宋廷应仿照周朝“王姬”位号,改帝女“公主”为“帝姬”。《宋史·礼志十八》载:“徽宗改公主为姬,下诏曰:‘在熙宁初,有诏厘改公主、郡主、县主名称,当时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称“王姬”,见于《诗》、《雅》。“王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帝姑祖母”亦封“大长帝姬”,为与“帝姑母”有所区别,虽仍封“大长帝姬”,但改以四字美名为封号。 而时人认为帝姬此号与“帝饥”同音,引为不吉。后宋室因靖康之难南迁,于建炎元年(1127年)复旧制。
行辈
宋开国初,宋太祖赵匡胤分封父亲宋宣祖─武昭皇帝赵弘殷所生的五子,并亲书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示子孙、虽至疏远、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并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这三派子孙根据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辈、循环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传统。”
长子
赵光济─原名赵匡济,原封邕王,后改封曹王。
早薨,无子,国除。
次子
赵匡胤─宋太祖。
字辈:德 惟 从(守) 世 令 子 伯 师 希 与 孟 由 宜 顺
三子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后为避宋太祖讳,改赵光义。封晋王,后为宋太宗。
字辈: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
四子
赵光美─原名赵匡美,后为避宋太祖讳,改赵光美。宋太宗登基后,又为避宋太宗讳,改赵廷美。封魏王。薨后诏封为涪王。
字辈:德 承 克 叔 之 公 彦 夫 时 若 嗣 古 光 登
五子
赵光赞─原封夔王,后改岐王。
早薨,无子,国除。
字辈诀
三派字辈合成一诀 : “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顺光宗、良友彦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寓意三派子孙勿恃贵而轻贱,以至怠慢无礼。若有分薄家贫无依,富盛者宜加意助力,勿使流离。
赵宋家法
相传宋太庙有宋太祖誓碑,金人掳劫太庙后,世人得以一见。上题: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现今分布
太宗派与魏王派在宋亡时,随朝廷南下到潮汕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但绝大多数到了崖山海战战场所在地的广东四邑一带定居,如台山斗山镇浮石赵氏,新会古井镇霞路赵氏,新会三江赵氏,江门滘头赵氏及珠海斗门昆山赵氏。
而魏王派“赵”姓皇室后人如今多定居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赵家堡,太祖派“赵”姓皇室则多定居在福建省华安县银塘村。部分太祖派宗室亦移居朝鲜半岛,如横城赵氏、白川赵氏 (是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后人)和林川赵氏 (源自宋太祖的曾孙、冀王赵惟吉(조유길)的儿子赵天赫)。
另见
宋朝
靖康之祸
赵姓
赵姓 (韩国)
皇室
宗室
宋朝皇帝世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