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释义
“界”的原意为种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别、体性、原因、有相隔分别、不能混淆相杂之义。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界”有十或十一种含义:
又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问: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义,微细义,任持义,是界义。”
各种分类法
在部派佛教中,区分出种种不同的界,有法界(即法性)、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说法。大乘佛教还有十界等说法。
二界
二界即欲界、无欲界二界。再加色界与无色界四界。
三界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界
四界,即地、水、火、风四大种,现代亦称为四大元素。
六界
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说一切有部认为,空界不是虚空,其他教派有五大种学说,即四大种加虚空,佛教认为虚空不是大种,虚空与四大种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种”的含义:无增无减、无损无益、无兴无衰,非先业异熟而生。
十八界
十八界是六外处、六内处、六识身的合称,在阿毘达摩论书中,是个重要的主题。
六十二界
《中阿含经·心品·多界经》将诸界总结为六十二界: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六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三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三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二界:有漏界,无漏界。
二界:有为界,无为界。
《大毘婆沙论》宣称:六十二界都为能依、所依、境界三者所摄,故摄在十八界中。
参考条目
十二处
五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