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来源
成语之主要来源如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黄粱一梦、女娲补天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愚公移山、故弄玄虚等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如:刮目相看、破釜沉舟、完璧归赵、乐不思蜀、莫须有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囫囵吞枣、筚路蓝缕等
佛教文化 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等
语法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蝉。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功成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逃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修辞
有些成语可用到对偶的句中对修辞法。如:千山万水、灯红酒绿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里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欢天喜地”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