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扶风
汉代右扶风
秦汉时期
在两汉时期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是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负责管理当时京城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于郡太守。右扶风始由汉武帝改主爵都尉所置,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按《汉书》载所辖: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葛剑雄计算,汉代右扶风总面积为24,15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密度每平方公里大约为33.77人。
东汉时移治槐里县, 建武六年(30年)废除郃阳、祋祤、粟邑、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12县。 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永元二年(90年)复置杜阳县。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永和五年(140年)时,右扶风户口有17,352,人口93,091。中平六年(189年)分右扶风雍县、渝麋、杜阳、陈仓、汧县5县设置汉安郡。 兴平元年(194年),漆县移属新平郡。 东汉末年,右扶风领有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县、郿县、栒邑、美阳、好畤、武功10个县。
魏晋时期
三国曹魏时期,改为“扶风郡”,长官正式成为 扶风太守 ,隶属雍州刺史部。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亮为扶风王,其封地改称 扶风国 。泰始二年(266年)郡治所移往池阳县。晋惠帝即位,改扶风国为“秦国”(《晋书·地理志上》),作为秦王司马柬的封地。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年间(280-289)扶风郡有户二万三千。
南北朝时期
据《魏书·志第七·地形二下》记载,“扶风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
据《通典·州郡典·卷二》记载,“晋因之。后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原注:后魏亦有扶风郡,好畤、始平、美阳、槐里、盩厔五县,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
隋代扶风郡
大业三年(607年)改岐州置扶风郡,治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户口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统县九:雍县、岐山县、陈仓县、虢县、郿县、普闰县、汧源县、汧阳县、南由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置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凤翔郡,乾元三年(780年)又改为岐州,至此扶风郡之名不复存在。
参见
西汉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