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名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思想内容名辩之学虽然是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论辩之必要而兴起的。然而名家对于名学的研究,与诸子相较就有了变化。名家学者首先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让语言变成纯粹运思的符号。接着,又任意挪移这些符号,有意识的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变异的语言本身就变成哲理思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名家学者的思想里,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在语言与事实分离之后,惠施借由瓦解语言与事实之间的确定关系,从而消解语言认知和经验知识带给人们的固执,并理解相对的视角。当万事万物皆不存在绝对的分别时,就能到达天地一体的境界。而公孙龙则更偏向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感觉、性质的语言一一分离。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分析成感觉要素之后,就可以得知真实世界都是拼凑各种感知而成的。因此,只有语言的呈现才能让事物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中的万物却都是虚幻的。学派发展在先秦时期,并无“名家”的称呼,...

思想内容

名辩之学虽然是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论辩之必要而兴起的。然而名家对于名学的研究,与诸子相较就有了变化。名家学者首先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让语言变成纯粹运思的符号。接着,又任意挪移这些符号,有意识的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变异的语言本身就变成哲理思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名家学者的思想里,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

在语言与事实分离之后,惠施借由瓦解语言与事实之间的确定关系,从而消解语言认知和经验知识带给人们的固执,并理解相对的视角。当万事万物皆不存在绝对的分别时,就能到达天地一体的境界。

而公孙龙则更偏向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感觉、性质的语言一一分离。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分析成感觉要素之后,就可以得知真实世界都是拼凑各种感知而成的。因此,只有语言的呈现才能让事物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中的万物却都是虚幻的。

学派发展

在先秦时期,并无“名家”的称呼,先秦诸子的著作当中多半称其为辩者。如《庄子‧天地篇》“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天下篇〉:“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到了汉代始见名家之称。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汉书‧艺文志》采刘歆《七略》说法,则云:“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对于此一命名,后世有些学者持反对之见。著名的如胡适认为:“家家皆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不过墨家的后进如公孙龙之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高深一些罢了。不料到了汉代,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

源流

关于名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七略》的说法,认为出于礼官,因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礼仪要遵循,因此礼官会特别擅长于辨别名位之事,成为后代名家的来源。

另有一说认为名家系出于墨家之后,如晋代鲁胜在注《墨辩》时,就认为惠施、公孙龙是祖述墨家辩论之学 ,甚至考证出他们属于“相里氏”这一系的墨家流派。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惠施、公孙龙的观点与《墨辩》恰恰相反,因此不同意这一类的看法。

衰落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秦朝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政府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大夫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此外,名辩之学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评,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无立足之地。

就名家内在的发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也影响了其发展。首先是一字多义的情况严重,致使后学众说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叙述命题,常人难以接受而失去研究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情况之下,难免走向绝路。

名家学者与著作

邓析

邓析,中国春秋时代末年郑国人,与子产同时,著有《邓析子》二篇,已散佚,今传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荀子曾将邓析与惠施并列进行批评,认为他们同是“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尹文

尹文,中国战国时期人,著有《尹文子》。《尹文子》序称其在齐宣王时,于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皆为公孙龙的学生 ;但是《汉书‧艺文志》却说“先公孙龙”。《吕氏春秋》则有其游说齐湣王的记载 。

尹文的思想出于名家,但是也杂揉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的学说,可以说是自道家至名家,再自名家而至法家。 这种现象反映战国初期,由宗法封建过渡到法治专制的政治社会的思想。 但由于尹文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有些近代学者不再沿袭班固的分类,而对其学派归属有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稷下黄老道家三派之一、有的认为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杂家的。

《尹文子》一书的真伪也历经许多讨论,20世纪初期有些学者据认为今本的《尹文子》全系伪托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间,已有学者认为书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时,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后,伪书之说更受到全面的批驳。

宋钘

宋钘,又作 宋牼 、 宋荣子 ,中国战国时代人,约与孟轲、尹文、彭蒙、慎到同时,曾游于稷下。著有《宋子》十八篇。

宋钘的学说流派归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归入小说家,又说“其言黄、老意”则视同道家;荀子将墨翟、宋钘并称 。不过,今人多依《庄子‧天下篇》将宋钘与尹文并称之言 ,将两人的思想并称为“宋尹学派”。

公孙龙

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著有《公孙龙子》14篇,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最著名的即〈白马论〉与〈坚白论〉,其中提出了“白马非马”和“坚白石”等论点。

惠施

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与庄子同时,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庄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谈与学说,著名的有〈天下篇〉的“历物十事” ,〈秋水篇〉的“濠梁之辩”等等。

其他

桓团,生平不详,《庄子》中将其与公孙龙并列为“辩者之徒”。

綦毋子,生平不详,曾在平原君门下为公孙龙之徒,曾与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

毛公,战国时人,与公孙龙同为平原君门下食客,著有《毛公》九篇。

黄疵,秦博士。著有《黄公》四篇,今已不传。

成公生,与黄疵同时,游谈而不仕。

先秦诸子论名家

先秦诸子与名家或迭有争辩、或有所批评,录于其作中。

儒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当中也吸取了名家与墨家的认知心和逻辑方法,但是他却用这些方法,对名家与墨家都展开批评。

荀子评名家:“不法,不是礼仪,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有些研究指出,荀子认为学术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而对于名家热烈研究“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自然科学问题,荀子认为这是以人的认知能力,是不可能求尽的。所以他批评名家是“愚者、妄人” ,认为君子不应该去追求这类知识 ,而要由“格物致知”转向“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也有学者指出,由于荀子学说中的“名实”与公孙龙的“名实”有别:

“实”方面:荀子指的是时空中的个体物与其统类;公孙龙指的是物体的性质。

“名”方面:荀子是用以命谓一个个体或统类;公孙龙则用以命谓一个体物的各项性质。

名实对应方面:荀子认为名应该与对应物的个体或统类相应;公孙龙则认为应该与个体物的各项性质相应。

在“名实”观点不同之下,荀子便以自己的名实观批评公孙龙的“以实正名”是“以名乱实”。

另外,也有人认为荀子在批评名家时是站在政治的立场,以统治者而非哲学家的观点讨论名家问题。荀子认为制名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而名家的诡论会威胁到这个系统,统治者对其学说不必研究,应该予以压制。

对于名家哲学,荀子不但反对,甚至主张以政治势力和刑法禁止。

道家

名家强调纯粹的语言逻辑,因此,道家中庄子一系对于语言采取怀疑而蔑视的态度。就像《庄子‧秋水》篇认为能用语言来论说的,都是“物之粗也”。在追寻道的过程,语言也只是一项工具而非目的。对于将语言当成思想的名家,自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所以,即使名家中惠施对知识语言的看法与庄子颇为接近,但是庄子仍然批评他是“逐物而不返,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墨家

《墨子》一书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合称为《墨经》,是后期墨家通过逻辑的方式,反驳名家辩论的著作。

对于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墨者认为这其中的“同”字必须分别为“重、体、合、类”四种,而“类同”为真的命题,不能据以推论出“体同”的命题也为真。惠施的谬误,是出自于文字的歧义。

而对公孙龙的“坚白石”之说,墨者以现实世界的坚白石为据,认为坚、白同时存在于石中,不会互相排斥,反对公孙龙的论点。

影响与发展

名家重视逻辑思辨,不为东周各大学派所容,尤其不为重心性的儒者。但对中国数学、印度因明学有实际的重叠范围,这对天文历法与建筑是有实际帮助的。

若名家真出于礼官,那么《礼经》当中与名家相关的记载便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数学的九个分支-九数:郑玄引《周礼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军输、方程、盈不足、旁要。”[6]

方田:田地测算。

粟米:粮食换算比率

差分:赋税的分配。

少广:田亩面积和长阔。

商功:工程土方估计。

均输:运输费用的分配。

方程:方程式。

盈不足:

旁要:勾股问题。

相关主题

中国数学

中国天文学

中国建筑

历法

名刑

研究书目

Hansen Chad(陈汉生)著,周云之等译:《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书法之乡—名家书法—名家书法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会稽人,自号“四明狂客”。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中进士,任太常博士。官至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书迹有《龙瑞宫记》、《孝经》等。
· 名家论茶道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名家论茶道"终于得以推出,首先要感谢陈香白先生、丁文先生、蔻丹先生,陈文华先生、阮浩耕先生、何震中先生等茶文化界老师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陕西唐名绿茶公司的工作人员帮忙文字录入,再次特致谢忱。“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
· 中医名家董奉
简要介绍: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候官县董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
· 八:南拳名家
<八>南拳名家佛家修性,道家先修命,后修性,进而性命双修,借假修真。故佛道两家的修真者最终目标都一样,即修炼真我--性,以期成佛成仙。修真者在长年修炼打坐时,为了锻炼身体,将内庞氩击之术结合,就产生了内家拳。故世传内家拳术除讲究搏击技巧外,还需注意真气的内修运行,否则不足以伤敌。传说中国北魏时期,南天竺高僧达摩以一根芦苇渡过长江,然后面壁九年,影入石岩,最后在河南崇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又传说南北朝时的宋代,佛门高僧杯渡禅师常坐木杯云游四海,至今在香港屯门的青山(又名杯渡山)尚有杯渡禅寺,杯渡仙迹多处。这些都是修真者修炼后的神通。少林寺为了广传佛法,在全国开设了10家分寺,福建省莆田少林寺就是其中一家,即俗世所称的南少林。明末清初,郑成功败退台湾,他派手下谋士陈近南到大陆成立地下组织天地会,并以南少林为基地开展反清复明事业。清雍正年间,清兵火烧南少林,住持至善禅师等人逃出,并在...
· 中医名家马在山
马在山,山东省沂水县人,1922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为五代骨伤科世医传人。15岁起专门随父研习医经与骨伤科,后随父行医居延边,与朝鲜汉医中央医院院长尹圭范教授等名医相互交流经验,曾任朝鲜咸此道游仙郡医院骨科主任,朝鲜清津市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1965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任骨伤科主任。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马在山主任医师历经60余年的临床实践,除诊治骨伤科疾病外,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迟缓愈合、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等疑难病症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尤其是承五代祖传治疗“骨蚀”之妙方,积累总结出一套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马氏疗法。经过20年的不断总结,对股骨头坏死病的临床表现、分型分期、早期诊断、辨证分型治疗、病程演变与转归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马老治疗股骨头坏死病的临床研究,曾于1989年荣获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