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定义
“文言文”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的汉语”泛指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现存的古汉语材料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公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 语法 与 词汇 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受词前置。目的: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在句中地位易被疑问词或否定词稀释。为了强调受词,将其提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在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有时会有定语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语常前会加“之”或后面加“者” :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当代传承
对于华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
从晚明开始,就存在儿童过早准备科举状态的现象。晚清的八股文更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的风气。甲午战争前后,何启、胡礼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个弊端:
所以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坛提倡的“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的“白话文”渐渐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认为,所谓文言文“难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写作文言文“难度更高”等等论点,其实是因为人们从小就一直接受现代白话文教育;如果从一开始就兼学文言文则不会有如此感觉,尤其对于非北方官话使用者来说,现在白话文并不比文言文易学。
参见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虚词
白话文
现代标准汉语
中国语言
古代汉语
笔谈
通用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