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枋头之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0
转发:0
评论:0
背景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日(369年5月22日),桓温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率军五万北伐,率水军自清水进入黄河。前燕皇帝慕容暐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抵抗桓温,但于黄墟大败。慕容暐再以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御,仍然无法取胜。燕将傅颜亦于林渚败给晋军前锋邓遐及朱序,晋军士气大振,而前燕只好遣使向前秦求援。经过七月,桓温驻军枋头,当时前燕旧兖州刺史孙元亦起兵响应桓温,前燕皇帝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见晋军逼近而十分畏惧,打算逃奔和龙。而前燕吴王慕容垂却自请出战,慕容暐于是以慕容垂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人领兵五万出拒晋军。桓温当时就任用投降的燕人段思作为向导,燕将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成功生擒了段思;不久晋将李述的进攻亦为悉罗腾及染干津击败,而李述战死。此两败后,晋军士气变得低落。另一方面,慕容德及刘当分领一万及五千骑兵于九月出屯石门,妨碍晋将袁真开通石门水道运粮,前锋慕容宙更命二百兵挑战,另以八百兵设伏,诱...

背景

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日(369年5月22日),桓温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率军五万北伐,率水军自清水进入黄河。前燕皇帝慕容暐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抵抗桓温,但于黄墟大败。慕容暐再以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御,仍然无法取胜。燕将傅颜亦于林渚败给晋军前锋邓遐及朱序,晋军士气大振 ,而前燕只好遣使向前秦求援。

经过

七月,桓温驻军枋头,当时前燕旧兖州刺史孙元亦起兵响应桓温,前燕皇帝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见晋军逼近而十分畏惧,打算逃奔和龙。而前燕

吴王慕容垂却自请出战,慕容暐于是以慕容垂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人领兵五万出拒晋军。桓温当时就任用投降的燕人段思作为向导,燕将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成功生擒了段思;不久晋将李述的进攻亦为悉罗腾及染干津击败,而李述战死。此两败后,晋军士气变得低落。

另一方面,慕容德及刘当分领一万及五千骑兵于九月出屯石门,妨碍晋将袁真开通石门水道运粮,前锋慕容宙更命二百兵挑战,另以八百兵设伏,诱晋军追击而大败对方;燕豫州刺史李邽亦率兵五千断桓温粮道。而前燕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为条件向前秦求援,王猛劝苻坚暂时保存前燕不被东晋所并,并乘战后前燕国力减弱才出兵吞并。前秦天王苻坚听从,命苟池及洛州刺史邓羌出兵救援。

桓温战事失利,而当时粮食亦见缺乏,更知前秦派兵援燕,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烧毁船舰,抛弃辎重兵器,循陆路撤军。桓温自东燕郡撤至仓垣(今河南开封东北),为提防前燕军在汴河等河水下毒而下令凿井取水饮用,走了七百多里路。当时燕军诸将都要追击,但慕容垂认定晋军初退必定会严密戒备,留精兵断后,决意待晋军以为燕军不至,加紧赶路时才追击,以求克捷;慕容垂因而领八千骑在后跟随晋军。晋军随后果然如慕容垂所估计而加速,数日后慕容垂就下令追击,并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追及晋军。当时慕容德已率先领四千骑兵设伏于襄邑东涧,终与慕容垂夹击晋军,桓温大败,死三万多人。前秦援军亦于谯县(今安徽亳县)邀击桓温败军,晋军战死者亦数以万计。至十月己巳日(12月7日),桓温收拾散卒,屯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原响应桓温的孙元亦被前燕平定。

影响

这次战役中晋军大败,亦代表着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失败。桓温于败后名声和实力都大降,已经无法依原计划接受九锡并篡位自立,从而导致两年后桓温废黜晋废帝,改立晋简文帝 。

慕容垂于枋头之战中领导燕军击退晋军,声名大振,却令向来猜忌他太傅的慕容评感到厌恶,更与可足浑太后谋诛慕容垂,逼得慕容垂出奔前秦。

前燕向前秦求救时许以虎牢以西土地作条件,但战后前燕却反悔不给,这令苻坚大怒,最终令前秦以此对前燕发动战争,终灭前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枋头之战背景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枋头之战战略图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史上的枋头之战,它是在东晋内部权力相争而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场战争。据说当时,中原的各个形势对晋朝来说很是不乐观。之前,前燕和东晋就曾在许昌进行了几次的拉锯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丢掉了这一重镇。后来在363年至365年的这两年时间中,淮阳一带的区域也被失守。最后,洛阳城的各个守将认为这座孤城很是难守,于是纷纷找了个借口,然后自己带兵逃离,最后只留下了沈劲一人带领着不到五百人的侍卫严防守城。于公元365年的时候,前燕国的一位名将慕容恪、以及慕容垂兄弟一起率兵再次进攻洛阳城,面对这样大的阵仗,洛阳自然面临攻破的结果,结果还是被破,而将军沈劲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在不...
· 枋头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背景揭秘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起初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遭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后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南归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此战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战争背景桓温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之争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363年至365年),淮阳一带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了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风吹浮萍》一文交待过,沈劲是王敦“逆党”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就等着这种“光荣...
· 屯门之战:再战:双屿之战和走马溪之战
?从嘉靖二年(1523)开始,明朝对外取消了朝贡贸易,执行海禁,使得官方允许的海外贸易无法进行。明朝统治集团内部面对现实,分为对立的“严禁派”和“弛禁派”。双方各树主张,展开激烈争论,从而在内部影响着海禁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走向。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朱纨巡抚浙江,掌管闽浙一带的海防军事要务,他的上台成为严禁派主导海禁政策的信号,政府要用强力驱逐倭寇、葡萄牙人。形势变得严峻后,中葡双方在东南沿海一带必然要起争端。为什么会形成冲突,是谁惹的祸?朝廷内部的弛禁派和严禁派,对这些问题有截然对立的观点。严禁派认为,葡萄牙人名为商人,实则海盗,名义上是进行贸易,实际上干的都是杀人越货的勾当,简直无恶不作。弛禁派认为,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贸易。他们能登陆中国内地吗?不能,有明军海防严守着。能掠中国人为奴隶吗?不能,是中国边民掠了之后,贩卖给葡萄牙。现在看来,弛禁派的说法有一定...
· 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故事
战国初年,魏国经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并一度跻身于中原强国的行列。魏惠王子罃即位后,为了实现对外扩张,连年征战。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得魏国国力不济,为此惠王改变了方针,积极与齐、韩、秦三国交好,专心对付齐国。此时,齐国也通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了能够逐鹿中原,齐威王也积极与韩、赵等国亲善对抗魏。公元前354年,赵国自恃有齐国为后盾,公然攻打卫国,迫使卫国归附赵国。而卫国本来是魏国的从属国,所以魏国绝对不能容忍卫国归赵。于是魏国大将庞涓奉命率领8万大军攻打赵国,包围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境)。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威王拜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领8万精兵赶赴前线救赵。当时,魏、赵两军已经相持一年多的时间,魏军损失惨重,国都邯郸已经危在旦夕。田忌想直接率兵赶赴邯郸,攻打魏军。孙孙膑却认为,魏国派出大批精锐部队攻赵,而国内却兵力不足,如果向南攻打魏国军事重地襄陵(今河南睢县),魏军肯定从赵国...
· 泌阳之战
齐永明五年(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至次年。在齐与北魏的战争中,南齐军队与北魏军队在泌阳(今河南泌阳)等地进行的一场争夺战。是年正月,齐“荒人”桓天生自称是原篡晋称帝桓玄的宗族,与雍、司(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二州蛮族联合起事,占据南阳(今属河南)故城,请魏发兵南攻。齐武帝萧赜命代理丹阳尹萧景先总率步骑,直指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司州诸军皆受其节度。又命代理护军将军陈显达率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开赴宛、叶(今河南西南部),雍、司诸军均受陈显达节度,共同讨伐桓天生等。桓天生引魏兵万余人至泌阳,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其战于深桥(今属河南泌阳),大破魏军,杀获以万计。桓天生退保泌阳,戴僧静领兵围攻,不克而还。不久,桓天生又引魏兵攻齐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舞阴守将殷公愍拒而反击,杀其副手张麒麟,桓天生受伤退走。三月,齐帝以陈显达为雍州刺史,进据舞阳城。五月,桓天生与魏南部尚书公孙邃等复攻舞阴,遭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