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日本汉字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4
转发:0
评论:0
历史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确切时间点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

历史

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确切时间点目前尚无定论,但 一般认为 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 煙草 ”代表“ タバコ ”(tobacc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语及汉字英语。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日本没有像越南或北朝鲜一样废除汉字,也没有像韩国那般减少汉字的使用频率,但近年来日本年轻人的汉字水准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高中生连汉字也不会写,只能用假名来代替汉字。

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大致分音读、训读两类。2010年改定的《常用汉字表》共收录汉字的音读2352种,训读2036种。

音读,指源自中国传入的读音,与现代某些汉语(例如粤语)的汉字发音相同或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后,此读法称为“吴音”,“吴”是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镰仓时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因日本曾广泛使用汉文训读,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训读数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被淘汰,成为“古训”。

训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有些汉字词必须作为整体来发音,而不能拆开来读,这种训读称为熟字训,如、“ 大和 ”(やまと)。这类训读在历史上亦不少,不过现代常用的熟字训不多,可参考《常用汉字表》附表。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 仮名 ”(假名)一词,音读为“ かめい ”(kamei),意思为假(借)的(文)字。训读读作“ かな ”(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由于日本汉字读法复杂,为了正确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上/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振假名”( 振り仮名 ,furigana)、“读假名”( 読み仮名 ,yomigana)或“Ruby”( ルビ ),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写法

字体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新字体: 国 ;旧字体: 國 ;音读: こく (koku);训读: くに (kuni)

新字体: 号 ;旧字体: 號 ;音读: ごう (gō)

新字体: 変 ;旧字体: 變 ;音读: へん (hen);训读: か わる ( ka waru,旧作“ か はる ”,音同)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造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简化、删除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 歩 ;旧字体: 步 ;音读: ほ、ふ、ぶ (ho, fu, bu);训读: ある く、 あゆ む ( aru ku, ayu mu)

新字体: 賓 ;旧字体: 賓 ;音读: ひん (hin)

非但没有删减,反而增添。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干脆写成“ 歩 ”。但这种改动通常限于常用汉字,表外字“ 捗 ”等字形未作调整。

根据《同音汉字书写规则》,还有些字被近义字或同音字(以日语为准)取代,如

常用汉字: 欠 (“ 缺 ”的新字体);非常用汉字: 歇 ;音读: けつ (ketsu);例如“ 間歇 ”变成“ 間欠 ”。

常用汉字: 死 ;非常用汉字: 屍 ;音读: し (shi);训读: し ぬ ( shi nu);例如“ 屍體 ”今作“ 死体 ”。

和制汉字

日本汉字

  国字( 辻 )

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国汉字,但亦有一些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通行的简化字,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峠 ( とうげ , tōge ):山口,鞍部。同“岭” 。

榊 ( さかき , sakaki ):红淡比。

畑 ( はたけ , hatake ):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 ( つじ , tsuji ):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働 ( はたらく , hataraku ):工作。

躾 ( しつけ , shitsuke ):教养。不常用,同“ 仕付け ”。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鳕”。

另外,有些汉字并非起源于日本,但其今义借自日本,如“癌”(cancer),故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造的汉字。 “癌”是形声字,声符为“嵒”(同“岩”),北京音原为yán,后来引入“癌症”之义后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发音改读ái。

国训

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沖 ( おき , oki ):外海,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 つばき , tsubaki ):山茶花。

丼 ( どん , don ):盖饭,汉语原意为“投物井中声”。

外国地名旧译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记,但少数汉字译名至今仍常用,如“ 米国 ”(美国/アメリカ),而(主要为汉地)、台湾和朝鲜半岛(除首尔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汉字名。

日常使用汉字

当用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表》。当用即“临时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殘骸 → 残がい

附近 → 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减少汉字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战后日语中的外来语已改以片假名取代。

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汉字

常用汉字有2,136个,见常用汉字表与JIS之对应。

由于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表》,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内阁告示第2号发布,共2136字、4388音训。1981年(昭和56年)内阁告示第1号的旧《常用汉字表》(共1945字、4087音训)宣布废除。

JIS汉字

JIS汉字编码指日本工业规格(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制定的汉字等文字的字符编码。不在JIS中的汉字有时被称为“环境依存文字”,如“ 鷗 ”(后来于2000年改定中加入)。

中文读法问题

日语现的和制汉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吸纳,也有部分未被现代汉语收录,因而这些和制汉字无法读出字音。由于这些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大量出现,却没有相对应的读音,民间出现仿读。

民间也尝试以前人的方法仿读日本汉字,以 易记 及 字源 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以边读边

“辻”等字常用于日本人名,需要统一的中文读音,因此有些和制汉字的中文读法已获得权威辞典的认可。

榊 :仿读作“神”,亦有人读作“申”。

辷 :仿读作“一”。

込 :仿读作“入”,也有人仿读作“这”。实为“迂”之异体字。

辻 :仿读作“十”,也曾有因其形似简体“过”而被仿读作“过”。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取“shí”。

凪 :仿读作“止”,也有人仿读作“风”,香港《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取“jau ”即“优”。

畠/畑 :仿读作“田”,也有人仿读作“电”。《现代汉语词典》中两个字均读作“tián”。

躾 :仿读作“美”。

働 :仿读作“动”。“动”的和制异体字,中文的“劳动”翻译自和制汉语的“ 労働 ”。

调整结构

凧 :调整结构为“几+巾”,仿读作“旗”,也仿读作“帆”,台湾CNS11643中文全字库取作“筝”。

凩 :调整结构为“几+木”,仿读作“机”,少数读成“朵”,亦读作“木”。

以相似部件仿读

有时也会参照的简化字、二简字来仿读。

峠 :右边形近“卡”,仿读作“卡”,如台湾有日据时期残留之地名“寿峠”,常写作“寿卡”。汉典作“qiǎ”,全字库取作“古”。

枠 :类似“椊”的异体,而“醉”的新字则是“ 酔 ”(“卒”俗作“ 卆 ”),仿读作“卒”。

根据古字或异体字

有些中文汉字与日文汉字同形而意义不相通,但仍可作为读音的参考。有时也参照的简化字、二简字来发音。

儚 :短暂之意。古汉语中的罕见字,读作méng,也有人仿读作“梦”。

雫 :水滴。由于“雫”曾为“霞”的二简字,常仿读作“霞”。此外“雫”也是一个罕见的汉语固有汉字,本读作“nǎ”。

叶 :实现,达成。与 葉 不同。常仿读作中文“葉”的简化字“叶”。又,“叶”为“协”的古文异体字 。

咲 :在中文里是“笑”的异体字。日文中多作花开之意。

新字体读法

有的日本新字既不像中文传统汉字,也不像简化字,但通常找到对应的旧字体就可以知道对应的中文汉字、确定读音。

注释

^ 旧字体“ 賓 ”跟繁体字“賓”字型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賓”(U+8CD3),中文和日文字体的显示效果不同。后来日本JIS X 0213:2004引入“ 賓 ”(1-92-24),致使Unicode3.2增加U+FA64兼容性码位 ,使日文环境下也能显示旧字体。按照Unicode表意文字变种数据库的Adobe-Japan1部分,应使用U+8CD3 U+E0101指定旧字形的“賓”。电脑支援方面的信息可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参考文献

来源

何群雄 著:《汉字在日本》,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刘元满 著:《汉字在日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参见

汉字

日文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越文汉字

朝鲜汉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日本创造的这些汉字,在中国怎么读?
中国的汉字起源也很早,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双墩遗址就出现了近六百多道刻画符号。到了甲骨文时期,严密的文字系统就已经逐渐形成,中国的文化对于邻国更是影响颇深,他们可能是会写汉字不会说汉语,到了后来汉字就慢慢的被融合成了他们的语言文字。他们也会自己发明一些汉字,就像这些在中国是比较罕见的,但是在日本却是经常见到的汉字,你能认识几个呢?“凪”,这是日本创造出来的一个汉字,在汉文典籍里面是没有记载的。严格来说它是没有标准读音的,拼音是zhǐ,仅是做个参考。它的意思是海面风平浪静,也就是风停的意思,根据字面意思来看就能明白。“榊”,这个字算在汉语里面,也是日本的地名用字。拼音是shén,一般解释是杨桐树。杨桐树是一种树冠很大,枝条低垂的常绿开花乔木。在神道教里面用来装饰圣所,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杨桐树的生长地点在日本、朝鲜、中国的一些温暖地区,枝条一般都是用来装饰神社和节庆场所。“雫...
· 为什么日本安倍的墓碑上使用汉字?
在日本,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墓碑上的文字使用汉字。首先,日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使得汉字成为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语。古代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隋朝时期通过与百济(现韩国南部)的交流学习到了汉字。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书写和使用汉字被视为一种光荣,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包括墓碑上的文字,日本人选择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其次,安倍家族的习惯也是使用汉字书写墓碑的原因之一。汉字在传入日本后,衍生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书写方式,其中平假名主要用于书写和记事,片假名用于记录佛经和外来语言。然而,在一些注重教育的家庭中,对汉字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视。安倍晋三的祖父和父亲都对汉字文化颇有造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汉字,将这一习惯传承给了安倍晋三。安倍本人对书法也很热爱,并经常挥毫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因此,安倍家族的汉字习惯也影响了在墓碑上使用汉字书写的选择。结论:汉字及其背...
· 为什么说日本的文字源于中国的汉字,一起来看下汉字的魔力
使周站在权力顶点的青铜器铭文我们现在知道汉字是商王朝使用的文字,并且后来为周王朝所继承。周王朝从商王朝那里继承到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技术后,也严格保密,从未泄露与他人。周王朝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把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赏赐给诸侯的。而接受封赏的人也并不知道汉字的意思。不过,如此代代接受封赏后,诸侯们也渐渐开始懂得汉字的意思了。然而即使他们懂得汉字的意思,也不懂得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技术。因为不懂,所以也不会制作。有的诸侯国即使能制造青铜器,上面也没有铭文。这个铭文内容正是将周王朝推向权力顶点的功臣。记录了这些内容的青铜器被代代封赏给诸侯。西周末期,周王朝王都一带陷入混乱,周王手下的工匠们也离散到了各地。这才使得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技术传到了各地。在那些已经熟悉汉字的国家,人们已经将汉字作为自己的东西开始使用。广域的汉字圈逐渐形成。对于各国而言,从不识汉字的时代流传下来了很多青铜器。虽然很大一部...
· 汉字
汉字源流汉字起源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结绳说: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们靠结绳记事、认事,此举起到了帮助人们记忆的作用。《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汉代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又如《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义》:“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东汉以后,不少人把汉字起源附会于结绳。八卦说:关于八卦的起源说法不一,有摹象说、...
· 日本出土近2000年前的土器上面刻着汉字“周”
日本长崎县壹岐市“Karakami”遗址出土的土器残片(来源:日本《产经新闻》)日本长崎市教育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称,在日本长崎县壹岐市的“Karakami”遗址发现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弥生时代后期(公元1至3世纪前后)的土器残片。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记载有汉字的史料中,福冈市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等为人所知,然而此次出土品属于日本国内土器中最古老的级别。日本长崎市教委表示,“这将成为解决弥生时代人们是否理解文字这一谜团的一个线索。”据称,该土器残片宽7.5厘米、长8.8厘米。其为盆状容器的一部分,文字是烧制后使用锐利工具刻写而成。从形状来看,或是在中国辽东半岛制成。壹岐被推测为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所记载的“一支国”,该土器可能是通过与大陆及朝鲜半岛的交流带入日本。日本“Karakami”遗址是弥生时代的村落据点遗址,此次的土器残片在土器丢弃较多的地点被发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