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
历史
唐代
唐含光门遗址
今天西安城垣修筑始于明初,西、南两面以唐长安皇城城墙为基础修建。唐末,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改建。为便于防守,放弃外城郭与宫城,将皇城加以整修。
宋元
唐代以后,宋元两朝中城市的名称城和建制经历数次变更,但城墙规模却无变化。
明代
明西安府城墙夜景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朝初年,朱元璋认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因此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就藩西安府。并诏令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朴英修整西安城,洪武七年(1374年)起,开始兴建西安城墙。
城墙最底一层用石灰、土与糯米汁混合夯打而成,上层使用黄土分层夯打。城墙修建时,西、南两面在原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增修加长而成,东墙和北墙进行了新建。 整个建设历时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
此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社在城墙外壁和顶部筑垒青砖以改变黄土结构。 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备李自成进攻,修建了四门的“瓮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克西安,从长乐门进入西安,后将长乐门焚毁。 次年(1644年)在此称帝,国号大顺。
清代
1908年的西安城墙,传教士John Shields所摄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十二次补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统一城墙宽度:将墙根向外延伸,城顶向内收缩城墙剖面呈现梯形,增强了西安城的防御能力。
城墙结构
明西安府城墙一角
永宁门瓮城内侧
敌楼
护城河
周长
对西安城墙的长度说法不一,目前测量结果是周长13.74公里。东墙长2683米,西墙长2626米,南墙长4194米,北墙长4134米。 城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为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在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中记载西安城墙周长四十里,但对此有不同理解。 1963年3月,陕西省与西安市文管会合编的《西安城墙》中提到光绪19年测得西安城墙周长4390丈,折合为14088米。 《续陕西省通志稿》中测得城墙周长为4302丈,折合13766米。
体系
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墙体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三合土)夯打而成,其上用黄土分层夯筑,每层厚8-12厘米,外壁包砌多层城砖。墙顶使用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就有一组砖砌的排水口。城墙外沿雉堞有垛口5894个,供射击和瞭望,内沿女墙无垛口,防止跌落。墙的外壁筑98座敌台,延伸出墙12米,宽20米,高与城齐,各自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范围内。敌台上筑敌楼,可驻士兵和储存物资。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除西南隅沿袭了元代建筑为圆形外,其余三座均为方形。城墙的内侧有十条登城马道,其中四座城门处各有一条。城墙的外侧有护城河,宽20米,深10米,终年积水,和城墙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西安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名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门外均筑瓮城。每座门分为三重三楼,由外向内,分别是闸楼、箭楼和正楼。除南门箭楼外,其余各楼下都设拱形门洞,门洞高、宽各6米,深19.5米。正楼为重楼,面阔七间,进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围有回廊。箭楼面阔十一间,进深二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箭楼的正面设四层箭窗,每层12孔,左右两面各三层,每层3孔,利于射击。
西安城墙的防御能力直到近代仍有体现,如在二虎守长安之时,城墙就发挥很大的防守作用。
参看
唐长安城
西安护城河
环城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