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语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8
转发:0
评论:0
语言分区吴语分区图吴语语音和汉语普通话差异很大,两者完全无法通话,异者甚多。吴语内部包含若干种方言,可概分为北部吴语与南部吴语两个大区块,因彼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南北吴语基本上无法正常通话。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其分为六个方言(亦称“片”):太湖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和宣州片。太湖片:又称为北吴区,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丹阳、南通东南部(通州,海门,启东)、泰州靖江、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舟山,此范围内的吴语互通程度较大,尤其是苏沪嘉小片,交流基本没有障碍。台州片:主要在台州地区使用。金衢片:又分为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内部方言差别巨大,多不能或不易互通,其中龙衢小片包括了江西上饶和福建浦城的一部分,是吴语和闽语、赣语的交界处。上丽片:主要在浙赣边界使用。瓯江片:主要是温州地区,其中温州南部的一些地区吴语方言带有浓厚的闽南话色彩,相邻的丽水青田县亦...

语言分区

    吴语分区图

吴语语音和汉语普通话差异很大,两者完全无法通话,异者甚多。吴语内部包含若干种方言,可概分为北部吴语与南部吴语两个大区块,因彼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南北吴语基本上无法正常通话。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其分为六个方言(亦称“片”):太湖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和宣州片。

太湖片:又称为北吴区,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丹阳、南通东南部(通州,海门,启东)、泰州靖江、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舟山,此范围内的吴语互通程度较大,尤其是苏沪嘉小片,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台州片:主要在台州地区使用。

金衢片:又分为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内部方言差别巨大,多不能或不易互通,其中龙衢小片包括了江西上饶和福建浦城的一部分,是吴语和闽语、赣语的交界处。

上丽片:主要在浙赣边界使用。

瓯江片:主要是温州地区,其中温州南部的一些地区吴语方言带有浓厚的闽南话色彩,相邻的丽水青田县亦有部分乡镇讲温州话。

宣州片:主要是安徽东南部的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区北部等古宣州地区使用。

历史

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直至东汉末年,吴越之地仍是“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径万里,不见汉地”的局面。上古吴地居民属于壮侗语族民族。华夏族南迁,吴越之地的土著语言在古华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在春秋时代,中国南方出现吴、越这两个国家。吴越虽为两国,但是语言风俗相通。春秋时期,吴越之地的语言与中原的语言不同,在当时被视为蛮夷的语言 。由〈越人歌〉需要翻译成楚语,可知上古楚语与原始吴语不同,梁启超曾提出吴越族的说法,认为吴人与越人系出同族,与中原华族不同 。

随着楚国往长江下游扩张,楚语进入此地,与原始吴语混同。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秦汉置郡设官驻兵,移民主要聚居于郡治吴(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宣城)及秣陵(今南京)等重镇内,不含乡野,吴语就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故后来吴语还是以苏州为苏南吴语中心,绍兴为浙江吴语中心,宣城为皖南吴语中心。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部分越人进入山区成为山越,另一部分达到淮南,浙南。

在4世纪永嘉之乱之前吴语人口遍布江淮,北抵淮河,历经诸多战乱北方人大举南迁,吴语圈大幅缩小

至西晋永嘉丧乱之前,建康(今南京)一带还是纯粹的吴语区,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就是用吴语传唱的歌谣,其中保存着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侬”。《晋书·乐志》称“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声歌曲不但在建康一带广为流传,并且久已形成,西晋初就已传入北方 。

晋代永嘉南渡,普遍认为吴语受到中州音韵(中州音韵与今天的北方官话没有关系)影响,不过大宗移民主要来自青徐,彼时吴语或可称为今日吴语祖语。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

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语言。西晋末,永嘉之乱(公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 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

同时,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音(日语: 呉音 )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一般认为这批汉字读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统治区域便是如今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国都和统治中心便在长区,也就是吴地。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由于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对其的蔑称态度。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秦音为正统,称为“唐音”,因此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特别是江东地区的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上海音/ɦu/)。从日本吴音中可窥得南北朝时期古吴语音系之一斑。

隋唐时期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当时吴语使用范围止于淮河,时人常以淮南代称吴越。唐朝韵书也有关于吴语的零星记载。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苏州还把腿叫做“膀”(音“胖”上声)。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吴闽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则吴语自然也已形成而巩固了。

宋元时期

宋代吴语不但已巩固并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东瓯片永嘉方言作者并已据自己方言写入字书(如戴侗:《六书故》),并由专业书会写出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各种永嘉戏文脚本,其中丰富地表现了本片方言特色(如《张协状元》)。

靖康之乱,宋室南渡,大量北方移民至杭州,使当时的 “临绍片” 语言发生变化带有中州音韵的特点。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六年,杭州9县居民已达二十余万多户,《宋史·地理志四》也记载着北宋崇宁年间临安府203574户,但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造成杭州人口有一定损失,据方绍《泊斋篇》记载,“官吏居民死者十二三”。建炎四年,金兵攻占杭州,血洗杭城,烧杀抢掠十四天,仅清波门一带就死亡万人(《泊斋篇》)。明代钱塘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蒙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兴于明清而影响全国。吴语口语涌现于文献记载,如冯梦龙(1574—1646)所编的《山歌》。此外,《山歌》大批收集了当时的吴地民歌,前9卷书以吴语。吴方言又见于其他文献中;如冯梦龙编的《三言》、梁辰鱼的《浣纱记》、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李玉的《清忠谱》等。

清初,言吴语者总国20% ,而明末的白话小说《豆棚闲话》更实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民初(19-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又称“吴语小说”),以《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为名,民歌集则有《吴歌甲集》之类。 古时以文言文为书面语言,而清末《海上花列传》首次并行文言文、吴语白话两者。

清末太平天国事发,严重影响了西吴(皖南)地区,吴地经济、劳动遭受成灾,以致吴语者人口锐减,江淮官话使用者进入江南填补真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吴语食趣
吴语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有些有趣的事可说。一是吴语有古、今吴语之分。古吴语指自太伯奔吴后最早地域的吴语。这里包括第一站镇江东的大港及今句容长江边的宝华山一带(有出土文物印证),以及由镇江东东至无锡,南至安徽当涂、江苏溧阳、宜兴等地形成的一片地域;今吴语则指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杭州、上海、苏州、镇江、芜湖等地的扩大了范围的吴语(最远可以西至安徽铜陵、江西上饶)。二是今天的吴语区为何西界为江苏丹阳,安徽铜陵、芜湖,江苏南京、镇江为什么基本上不说吴语了呢?这跟上述说法是否矛盾?不矛盾,今天的吴语区在范围上确实有变化,其原因是东晋时五胡乱华,北方人士纷纷南下投奔东晋皇帝,过江第一站便是镇江,所以先使镇江话北化,而在南京方面,尽管开始时宰相王导为了拉拢当地人士,也曾学说吴语,但由于整个朝廷处于强大的北方话氛围中,所以最终还是吴人向北人靠拢,学北方话,不仅镇江南京如此,也改造了安徽芜湖、铜陵...
· 吴语方言
概述各区当中以太湖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小片、苏嘉湖小片、上海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甬江小片等六小片。其虽然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其中杭州小片方言较特殊,而上海方言与官话亦较接近。临绍和甬江小片的传统方言与南吴方言联系较大,和其他太湖片地区交流有一些困难,尤其以乡下为甚。宣州片较散,可分为铜泾小片、太高小片、石陵小片三部分。其他四片除上丽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金衢片跟北部吴语中的甬江小片和临绍小片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词组音与北区临绍和甬江最近),而东瓯、上丽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甚至片内都完全不能通话。太湖片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吴语总体的65%以上。可再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苏州-上海-湖州)、笤溪(湖州)、杭州、临绍(临安-绍兴)、甬江(宁波)六小片。片...
· 吴语白话文
代表文学作品清初豆棚闲话清中期弹词脚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清末民初《何典》、《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吴歌甲集》近代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当代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参见吴语吴越文学苏州话
· 吴文化—吴语趣谈—搭浆
“搭浆”这个词语在苏锡常地区流行很广,意思是办事马虎潦草,敷衍了事,搪塞应付。这源于一个轶事。明末武进籍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窈窕多姿,能歌善舞。一天,著名诗人吴梅村从太仓来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县是进士出身,在诗坛颇负盛名,又酷爱昆曲,故特邀陈圆圆来唱堂会,盛情款待吴梅村。吴高兴非凡,即兴点唱盛极一时的、由梁辰雨写的《浣纱记》。陈圆圆出演西施,由于事前不知道会点这出戏,仓促之间,缺少服饰。她急中生智,用棉筋纸裁制,搭上浆糊,稍加点染,很快便制成了一套轻盈漂亮的西施装。戏演得极为成功,看得吴梅村不住点头,赞不绝口,连声说:“演得好,演得好!圆圆姑娘真是甲天下之声,甲天下之色,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谁知陈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有所闪失,弄破了假衣当场出丑,急得汗流浃背,汗水早已浸透了假衣,里外粘搭住了,总算把这出戏敷衍过去。客人告辞后,杨知县到后台才知事实真相...
· 吴文化—吴语趣谈—说“死话”
在无锡方言里,“说死话”,并非指说“死”的话题,而是指闲聊,说笑话,寻寻开心。死,虽则是人生的终点,人人逃脱不了的关口,但“死”终归不吉利,这话题也太深重。偏偏在充满幽默感的无锡人嘴里,“说死话”颇受人欢迎。闲来无事,不妨就死说几句“死话”,发发松。死,人人忌讳,因此,聪明的无锡人造出了很多“隐语”,绕着圈子来表示这个意思。“三长两短”是最婉转的说法。“三长两短”,其实就是指意外的事故,指有生命危险。“三长两短”是空棺材的隐语。棺材上下、前后、左右由6块板组合起来。去掉盖,便是“三长两短”。“翘辫子”是咒语,骂人(有时正是夫妻间亲昵的称呼呢!)。清代,男人脑袋后面都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犯了死罪,临刑先将辫子拉起固定在铁圈上,使犯人的头颈无法伸缩。“翘辫子”,用到骂人身上,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九九八十一,老太婆吃百叶”。“九九八十一”是乘法口诀的尽头了,暗指人生路上也走到了尽头。百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