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藏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汉文系大藏经汉文系大藏经全套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典日渐浩繁,经后人整理编辑成藏,内容非常庞大。中国最早的佛教藏经是东汉朱士行的《汉录》与东晋时的道安法师编辑的《众经目录》大大早于道教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但是这两部“经录”经历战乱和北魏灭佛就失散。后来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自汉至隋唐,佛经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九世纪时)才有佛经的刻本。在现存许多经录之中,以唐代智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该书著录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在汉传佛教两千年间,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最后汇编成“藏”的,中国可考的有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五次、清三次);国外可考的,高丽三次,日本八次。汉文大藏经从开始的五千多卷,发展到后来的一万卷以上,除了因为汉译佛经数量有所增加以外,历代编纂者不断收集增补了以中国佛教文献...

汉文系大藏经

大藏经

  汉文系大藏经全套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典日渐浩繁,经后人整理编辑成藏,内容非常庞大。中国最早的佛教藏经是东汉朱士行的《汉录》与东晋时的道安法师编辑的《众经目录》大大早于道教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但是这两部“经录”经历战乱和北魏灭佛就失散。后来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自汉至隋唐,佛经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九世纪时)才有佛经的刻本。在现存许多经录之中,以唐代智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该书著录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

在汉传佛教两千年间,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最后汇编成“藏”的,中国可考的有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五次、清三次);国外可考的,高丽三次,日本八次。汉文大藏经从开始的五千多卷,发展到后来的一万卷以上,除了因为汉译佛经数量有所增加以外,历代编纂者不断收集增补了以中国佛教文献为重心的大量新出新见的佛教文献及相关资料。

隋代智泉寺沙门静琬(又作知苑、智苑、净琬),因恐佛经毁灭失传,乃决意继承其师南岳慧思之遗愿,誓言刻经卷成石碑,遂于大业年间(605~617),在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协助下,于房山山麓开凿岩洞,并在石室四壁刻上经文,历经隋、唐、辽、金、明五个朝代,前后达千余年始完成,此为《房山石经》。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敕令益州(今四川省)雕刻《开宝藏》,中国始有板印大藏经,历时12年全部完工。共刻板13万块,5048卷。后把经版运至开封,印成卷轴出版,又称作《蜀藏》。《开宝藏》以《开元释教录》目录为依据。后历代的大藏经,都以宋代《开宝藏》为基础。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

元世祖至元六年(1278年),《普宁藏》刻于杭州路余杭县大普宁寺,收录佛经1430部,6010卷。明朝紫柏大师《径山藏·刻藏缘起》称元代曾刊刻十多种大藏经。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敕令在南京蒋山寺点校开刻大藏经,至洪武三十一年雕板圆满,历时27年。名《洪武南藏》。全藏收经1600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

清乾隆版《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史称《龙藏》。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竣工。全藏724函。全部经版有79036块。

近代比较完备的汉文大藏经大正藏,全名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13年(1924年)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在1934年印行,85函,共收集13520卷。80634页。

由于近代又发现了大量敦煌手抄经卷,1984年开始出版的由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内容多于历代藏经。1997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全部106册。收集了经籍约4200余种,23000余卷,约一亿多字。

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碛砂藏、嘉兴藏、辽藏、赵城金藏、元官版藏经、永乐北藏、永乐南藏、万历藏、卍字正藏、卍字续藏、高丽藏。

汉文大藏经被翻译成西夏语和日语,见西夏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

现存汉文大藏经,其编纂者的主观目的是保存佛教经典的汉译。不过事实上,其中亦有很多婆罗门教等非佛教的的文献,比如《胜宗十句义论》,《金七十论》等。近代以来中文世界的印度学研究者很注重使用这些资料。

西夏文大藏经

是西夏于公元1038年根据汉文大藏经翻译印刷的,共3579卷,但由于西夏亡国,大部分已经毁损,只是近代考古发现部分残卷,有许多流失保存在各国的博物馆中。

日文大藏经

藏文系大藏经

是在公元7─8世纪,佛教传入后,从梵文和汉文经典中逐渐翻译形成的。到9世纪时编纂了《丹噶目录》,共收集约700种20个门类的大乘佛教经典。13世纪以前都是手抄本。公元1313年雕版印刷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以后陆续出版了11种版本。藏文大藏经主要分为三部分:正藏(甘珠尔),包括经藏、律藏和密咒;副藏(丹珠尔),包括论藏和赞颂、经释、咒释;杂藏(松棚),主要是藏、蒙佛教徒的著作。最全的官刻藏经是1683年开雕的北京版,收集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3962部,松棚945部。藏文大藏经中关于密宗的论述比汉文大藏经要全,此外尚有许多关于天文、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历法和医药等方面的著作。

据统计,藏文大藏经(德格版)共收佛教经籍4569种。

藏文大藏经被翻译成蒙语和满语,见蒙文大藏经和满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

巴利三藏

南传佛教所传之巴利三藏,日本佛教界通称南传大藏经,成立最迟之年代被推定为公元前二至一世纪。

日本于1935年至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南传大藏经,1952年巴利圣典协会陆续出版巴利三藏用语索引。另有泰语和僧伽罗语等译本。

傣文大藏经源于巴利文大藏经。

傣文大藏经

相关条目

道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乾隆大藏经
外部链接乾隆大藏经下载(此为网上最早出现的乾隆大藏经图文原始扫描文本)
· 高丽大藏经
历史高丽大藏经最早在1087年雕成,称为初雕版。在1232年,因蒙古军入侵高丽,初雕版被烧毁。高丽高宗为祈愿降伏蒙古军,于高宗23年(1236年)再次雕造大藏经。于江都设立大藏都监,于晋州南海县进行雕造,经16年,于高宗38年(1251年)完工。此版称为再雕版高丽大藏经,即是现存的八万大藏经。高丽大藏经经板原先藏于江都大藏经板堂,在14世纪中叶,为躲避日本人入侵,移置于海印寺,流传至今。组成高丽大藏经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丽高宗时期所造本藏,共1513部6807卷。第二部分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海冥壮雄撰补遗目录中,增列的15部236卷。第三部分,则是将近一万块的杂版。
· 崔法珍大藏经
金朝雕印《大藏经》的发起者,是谁呢?经考证,是一名平民女子,名叫崔法珍。崔法珍,潞州(今山西长治)长子县人,父名崔进。为了表示自己刻经的决心,她毅然断去一只臂膀,并坚持募刻30年,终成大事。《刻藏缘起》上有这样的记载:“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完刻之后,崔法珍正式受戒出家,并得到皇帝的嘉奖。但是,这位为传播祖国古代文化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女子,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却没有刻自己的名字。这说明她的风格是十分高尚的!正因为如此,1934年,南京内学院的蒋唯心先生闻讯奔赴广胜寺考察这部经书时,“遍览广胜寺大藏题跋,无论原刻补雕,皆不见发起者之为谁氏。”于是,蒋唯心感慨万千,写道:“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众僧,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不过,最感人而又最值得一说的,是晋南各县的老百姓。他们在崔法珍断臂精神的感动下,纷纷自觉应募,...
· 大正新脩大藏经
简介《大正藏》以《再刻高丽藏》为底本,全部100册,共收集13520卷,80634页,总字数超过1亿两千万字。分为正藏55册、续藏30册与别卷15册(图像部12册、昭和法宝总目录3册),是当时收录佛教资料最多的一部大丛书。虽然内容非常完整,但是校订不全错漏之处也相当多,因而受到批评,但不减其学术地位,为各佛教寺院与图书馆必备之大藏经版本。1960年,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发起重印,对初印本的若干错误作了校正修订。结构大正藏部名及卷(册)列表:阿含部阿含部,为大正藏第1、2部,共151部经,共460卷本缘部本缘部,为大正藏第3、4部,共68部经,共184卷般若部般若部,为大正藏第5、6、7、8部,共42部经,共806卷法华部·华严部法华部·华严部,为大正藏第9、10部,共48部经,共188卷宝积部·涅槃部宝积部·涅槃部,为大正藏第11、12部,共87部经,共303卷大集部大集部,为大正...
· 首印京版大藏经皇城东隅嵩祝寺(图)
嵩祝寺山门旧照嵩祝寺位于沙滩北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的西侧,距故宫东北角楼仅500米之遥。嵩祝寺及智珠寺,这两座大寺庙并排坐落,掩映在一片密匝的民居与高大的围墙之中。东面的嵩祝寺现已修缮一新,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而西面的智珠寺,一座旧时的重檐亭式殿宇的亭顶已稍有倾斜。从明代的番经厂到清代的活佛驻地、京版大藏经的诞生地,古都皇城东隅的嵩祝寺已有600年的历史。明代建经厂嵩祝寺的前身原为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所在地,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之所。明万历年间的宰相张居正,在《番经厂记》中记述了番经厂的创办经过:番经来自乌思藏,即今教。明成祖时,番经厂与汉经厂并列。后建置倾毁。明穆宗曾命司礼监对之修葺,工程未完穆宗去世,神宗继位后,慈圣皇太后下令继续修葺完成。番经厂,主要念习西方梵呗经,并专门印刷用的蒙文、藏文、天竺文经卷,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每遇皇帝的生日、元旦等节日,番经厂内官要于英华殿作佛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