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
早年生活
邹守益,字谦之,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他的父亲名邹贤,字恢才。弘治九年,邹守益考取进士。
《明史》记载:“(同年,邹守益)授南京大理评事,数有条奏,历官福建佥事,擒杀武平贼渠黄友胜。居家以孝友称。守益举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出王守仁门。以廷对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
讲学赣州
逾年告归,邹守益前往赣州拜访王守仁,于是在赣州讲学。当时,朱宸濠叛乱,邹守益随守仁筹划军事。
《明史》记载:“世宗即位,始赴官。嘉靖三年二月,帝欲去兴献帝本生之称。守益疏谏,忤旨,被责。”
大礼之议
一个多月后,邹守益再度上疏明世宗。
《明史》将这一上疏记载为:"陛下欲隆本生之恩,屡下群臣会议,群臣据礼正言,致蒙诘让,道路相传,有孝长子之称。昔曾元以父寝疾,惮于易箦,盖爱之至也。而曾子责之曰:"姑息"。鲁公受天子礼乐,以祀周公,盖尊之至也。而孔子伤之曰“周公其衰矣”。臣愿陛下勿以姑息事献帝,而使后世有其衰之叹。且群臣援经证古,欲陛下专意正统,此皆为陛下忠谋,乃不察而督过之,谓忤且慢。臣历观前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所斥以为邪媚也。师丹、司马光之徒,当时所谓欺慢,后世所仰以为正直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望陛下不吝改过,察群臣之忠爱,信而用之,复召其去国者,无使奸人动摇国是,离间宫闱。昔先帝南巡,群臣交章谏阻,先帝赫然震怒,岂不谓欺慢可罪哉。陛下在藩邸闻之,必以是为尽忠于先帝。今入继大统,独不容群臣尽忠于陛下乎。"
出任判官
帝(明世宗)大怒,下诏狱拷掠,谪邹守益为广德州判官。
《明史》记载:“废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稍迁南京礼部郎中,州人立生祠以祀。闻守仁卒,为位哭,服心丧,日与吕柟、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辈论学。考满入都,即引疾归。”
再度免官
《明史》记载:“久之,以荐起南京吏部郎中,召为司经局洗马。守益以太子幼,未能出阁,乃与霍韬上《圣功图》,自神尧茅茨土阶,至帝西苑耕稼蚕桑,凡为图十三。帝以为谤讪,几得罪,赖韬受帝知,事乃解。明年迁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夏言欲远之也。御史毛恺请留侍东宫,被谪。寻改南京祭酒。九庙灾,守益陈上下交修之道,言:‘殷中宗、高宗,反妖为祥,亨国长久。’帝大怒,落职归。守益天姿纯粹。”
回家讲学
王守仁曾经说过:“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即邹守益)近之矣。”回家居住后,邹守益白天都在从事讲学,四方从游者踵至,学者称东廓先生。
人去言存
邹守益居家二十余年,卒。隆庆初,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他的作品被收录为《东廓邹先生文集》二十卷。在《东廓邹先生文集》中,邹守益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充分发挥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