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印欧语
发展历程
从17世纪至18世纪末,印欧语系的概念逐渐成型。最早提出这个假设的是荷兰人Marcus Zuerius von Boxhorn。当时的学者发现欧洲的语言虽然跟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有明显区别,却和印度的语言很相近。他们设想印度和欧洲的语言源于同一个的原始语。这种原始语随着年代的变迁,演变成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现代的语言。很多人认为19世纪语言学最显赫的成绩是印欧语的构拟。
19世纪初,德国的葆扑(Franz Bopp)是第一个对印欧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针对几个主要语言的名词和动词形态进行比较,并且试图探测原始语的形态,但是他始终没有提出语音构拟的标准。后来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学者,他们依次对印欧语的语音演变进行了精确的研究。
音系
短元音 a, e, i, o, u 。
长元音 ā, ē, ō ; 有时用冒号 (:) 替代长音号来指示元音长度(a:, e:, o:)。
双元音 ai, au, āi, āu, ei, eu, ēi, ēu, oi, ou, ōi, ōu
辅音音位的元音同位异音: u, i, r̥, l̥, m̥, n̥ 。
其他长元音可能已经通过补偿延长出现在原始语言中: ī, ū, r̥̄, l̥̄, m̥̄, n̥̄ 。
音位 h₁, h₂, h₃ 和普适符号 H (或 ə₁, ə₂, ə₃ 和 ə ) 表示了三个“喉音”音位:中性喉音、a-音色喉音和 o-音色喉音。
原始印欧语的构拟
用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只能构拟出语言的一部分特征,主要是语音系统、词汇和构词法。最近也有人试图发现印欧语系古语言在句法和写诗技巧上的共同点,但是曾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因为构拟形式只是一种假设,不能确定其实际的发音,必须在所有构拟形式之前加个*符号,来和实际的语言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在原始印欧语中,“太阳”被构拟成 *sắṷel- 或者 *sāṷol- 、 *suṷél- 、 *sṷel- 、 *sūl- 、等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个原始形式演变成许多迥然不同的形式:
阿维斯陀语(Avestan): huuarǝ
梵语:
哥特语: sauil �����, sunnō �����
古英语: sunne 、英语: sun
古德语: sunna 、德语: Sonne
荷兰语: zon
冰岛语: sól
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 sol
希腊语:
立陶宛语: sáulė
古斯拉夫语: slǔnǐce слъньце
俄语: solnce солнце
波兰语: słońce
捷克语: slunce
南斯拉夫语: sunce сунце
古爱尔兰语: súil “眼睛”
威尔士语: haul
布列塔尼语: heol
拉丁语: sōl :
卢维亚语 (Luwian): seḫuu̯al(a)
主要定律
通用:
格拉斯曼定律
日耳曼语族:
格里姆定律
维尔纳定律
参考文献
导引工作 原始印欧语的主要技术手册M 对延续语言和原始印欧语主要技术工作 在延续语言等主要技术工程 其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