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字体排印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1
转发:0
评论:0
语源及其范围字体排印学的英文“Typography”来自希腊语的“τύπος”(type,意为“符号、象征”)和“γραφία”(graphia,意为“书写”)。在当代,字体排印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范围相当广,包含了文字设计及其应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排版、字体设计;手写体、书法;街头涂鸦;碑铭和建筑用字;海报设计和其他大面积文字应用(标语、布告板等);商业交流及推广;广告;标记和标识(Logo)用字;以及影视中的动态文字等等。以字体排印为核心的图像中,通常使用四项基本手法,即重复、对比、接近和排列。可读性和易读性可读性和易读性经常被混淆。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它关乎这种语言本身的难度,而非其外观。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包括词句的长度,以及文中生僻、过度专业性词汇的出现频率。与之相对,易读性描述的是排印文本阅读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它和语言内容无关,却与印刷或文本显示的尺...

语源及其范围

字体排印学的英文“Typography”来自希腊语的“ τύπος ”(type,意为“符号、象征”)和“ γραφία ”(graphia,意为“书写”)。

在当代,字体排印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范围相当广,包含了文字设计及其应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排版、字体设计;手写体、书法;街头涂鸦;碑铭和建筑用字;海报设计和其他大面积文字应用(标语、布告板等);商业交流及推广;广告;标记和标识(Logo)用字;以及影视中的动态文字等等。

以字体排印为核心的图像中,通常使用四项基本手法,即重复、对比、接近和排列。

可读性和易读性

可读性和易读性经常被混淆。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它关乎这种语言本身的难度,而非其外观。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包括词句的长度,以及文中生僻、过度专业性词汇的出现频率。

与之相对,易读性描述的是排印文本阅读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它和语言内容无关,却与印刷或文本显示的尺寸和外观联系密切。

对易读性的研究涵盖诸多的因素,例如字号,字体设计(比如,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斜体和正体的区别),行长,行间距,色彩对比,右边界的设计(例如,右边界完全齐行vs简单的左对齐,以及是否采用连字符)。虽然对易读性的研究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发布,但普遍的共识是:人的阅读过程惊人的强悍,以至于几乎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比较研究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或者齐行与不齐行,到底哪个更好,始终无法得出定论。不幸的是,当印刷和显示技术发生巨大变革(如激光照排和PC屏幕显示)的时代来临时,易读性研究的风潮已经过去,导致(易读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只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

易读性一般通过阅读速度来衡量,用阅读理解的得分来检验阅读效率。比如,在19世纪30-60年代发布了著名研究成果的Miles Tinker采用的是一种阅读速度测试,其检验阅读的效率的方法是让受试者在文中寻找前后不一致的字眼。

现今的易读性研究基本上仅限于某些关键务,或是某些特定设计方案的测试(如开发某种新字型时)。这些关键事务包括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字型(或者说字体 fonts),还有高速路标识,以及其他易读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场合。

大部分的易读性研究著述都多少缺乏理论基础——各种(影响易读性的)因素都单独地或者组合起来进行测试(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但许多测试在执行的时候都缺乏一个阅读模型或是视觉识别模型。一些排印人员认为,词的整体形状对于易读性而言至关重要,而逐个字母的识别(有时称为相似字母间的识别)是错误的、无足轻重的,或不完全的。对两种模型的区分研究更倾向于相似字母间的识别,而后者已经被认知心理学家所广泛认同。

在易读性研究方面达成的共识包括:小写字母的文本要比全大写字母的文本易读,大致是由于小写字母的结构和词语形状更容易区分,特征更明显——带有延展性的笔画(ascenders上伸笔画、descenders下伸笔画、以及其他的伸展性笔画部件);标准体字形(正体roman)的易读性要优于斜体;对比很重要——不要有那些耀眼的发光效果;在黄色/奶油色底上使用黑色文字最有效;阳文(白底黑字)要比阴文(黑底白字)易读;在识别过程中,字母的上部形状要比形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字母间距、词间距和行间距太密集或太松散也会降低易读性。充足的行间距可以隔开每行文字,使得眼睛容易区分上一行或下一行。设计糟糕的字体,以及过密或过松的排版都会导致糟糕的易读性。

参考文献

参见

字体

衬线字体

非衬线字体

排版

字母表

印刷术

书籍设计

书法

平面设计

标识

字体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字体演变
· 旧字体
概要旧字体为日本汉字的传统形式,其简略化形式称为“新字体”,这些字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在中国和日本的民间常用。旧字体与新字体对照表《常用汉字表》中的新字体注:《改定常用汉字表》中新加入的汉字以下划线标出。《人名用汉字表》中的异体字注:《人名用汉字表》没有区分旧字体和异体字,此处一并列出。《表外汉字字体表》中的22个新字体注:由于国语审议会(日语:国語審議会)确定了“表外汉字使用传统字形”的原则,《表外汉字字体表》收录的新字体是“简易惯用字体”,旧字体是“印刷标准字体”。参见日本新字体当用汉字人名用汉字日本国语国字问题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 古汉字体籀文
简要介绍: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或“大篆”、“籀书”。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文”。历史籀文又叫做大篆。《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吴昌硕临石鼓文最早籀文隋唐...
· 南北朝字体:南北朝时期书法流行什么字体?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字体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
· 老谱和新修的谱,字体互换宜谨慎
在家谱续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改简体为繁体或变繁体为简体的情况。由于汉字的一字多义,同字不同义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在繁简互换时会有很多变化。如果只是简单生硬地互相转换,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归纳整理了一些可用作姓氏的字在繁体简体互换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供大家参考指正:1、范和範:范姓的繁体也是“范”,与简体字同形,而“範”从来就不是姓。2、岳和嶽:山岳可做山嶽。“岳”姓的繁体也是“岳”,不能翻成嶽。3、周和週:◎“周”作姓、朝代时,繁体也为“周”,与简体同形。◎圈子、周围、周到、星期的“周”繁体为“週”。◎周chou(賙),接济。4、于和於:◎于姓的繁体也是“于”,与简体同形。◎于作介词用时,繁体为“於”。◎於(yū)姓。如宋代有於清言。简体和繁体都是“於”。5、余和餘(馀):◎1、余姓;2、我,“余将老”;3、阴历中“四月”的别称;这三处的“余”繁体与简体都是“余”。◎剩余的“余”繁体为“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