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状星云脉冲星
辐射
蟹状星云常用作X射线天文学中衡量X射线强度的标准之一。它发射的X射线非常强,通量密度和电磁波谱是已知的常数。这颗脉冲星提供一个周期性的强信号,可用于调整X射线探测器的计时。X射线天文学中,crab(等于蟹状星云辐射强度)和millicrab(蟹状星云辐射强度的千分之一)有时用作通量密度的单位。一个millicrab相当于通量密度为大约2.4×10ergs cm(2.4×10Wm)。在2–10keV的X-ray波段,即类似于蟹状星云的X射线波谱,大致是质子能量的安幂函数,其中I(E)=9.5 E。极少数X射线源能超过蟹状星云的辐射强度。
历史
在可见光区识别出星云的中心天体标志着蟹状星云的现代历史的开端。此时研究的焦点是接近星云中心的两颗天体(文献中称作north following 和south preceding,分别是北后方和南前方的意思)。1942年9月,沃尔特·巴德排除了北后方天体的可能性,但发现了南前方天体可能存在的证据。鲁道夫·闵可夫斯基在天文物理期刊的相同一期中提供了更多的光谱参数,以说明“存在证据但无法证明南前方的天体就是星云的中心天体” 。
1968年后期,大卫·H·施特林(David H. Staelin)和第三代爱德华·C·赖芬斯坦(Edward C. Reifenstein III)报告使用300英尺的绿岸射电望远镜发现两个靠近蟹状星云并可能相符的脉冲无线电波源。它们的编号是 0527和 0532。蟹状星云脉冲星 0532的位置和周期由理查德·洛夫莱斯与它的同事于1968年11月10日在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确定。
后来由威廉·D·布伦戴奇(William D. Brundage)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射电源 0532位于蟹状星云内部。1968年后期,L·I·马特维恩科也在苏联天文学期刊上报道与蟹状星云相符的射电源。
光学脉冲信号则是由纳特、沃纳尔和麦克法兰于1969年2月报道的。
1967年发现首颗脉冲星PSR B1919+21的约瑟琳·贝尔·伯奈尔使用芝加哥大学的望远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观测过蟹状星云的射电源,并记录下它是闪烁的。她将此告诉天文学家埃利奥特·摩尔,后者却不认为此现象是天文闪烁。尽管她主张她是合格的飞行员,并了解这不是一般的闪烁,还是无济于事。约瑟琳·贝尔·伯奈发现蟹状星云的30Hz频率光学脉冲星是大部分人很难看见的。
类行星伴星
1970年,天文学家柯蒂斯·米歇尔(Curtis Michel)提出存在一颗类行星伴星,使得脉冲星的周期发生确定的变化。这个假想的天体大约为0.00001倍太阳质量(即0.01倍木星质量或3.3倍地球质量),它可能位于距离脉冲星0.3天文单位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