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锌
结构和物性
氯化锌是一种离子化合物,有同质多晶现象,目前已发现四种晶体结构。但纯氯化锌只能形成δ型(六方密堆积),即在晶体中,每个锌离子被4个氯离子成正四面体状包围。 将它熔融后再冷却可以得到玻璃状的物质。
氯化锌还显示出共价化合物的特性,如熔点低(275 °C)、易溶于乙醚等溶剂形成形如ZnCl 2 L 2 (其中L代表溶剂分子)的加合物。氯化锌的浓水溶液(质量分数高于64%)有能够溶解淀粉、丝和纤维素的特殊性质,所以不能使用普通的滤纸来进行过滤。它属于路易斯酸,强度中等,稀水溶液的pH值在4左右,6 mol/L的浓水溶液pH=1。 当含水的氯化锌被加热时,会水解成氯氧化物。
氯化锌已知4种结晶水合物,以及至少一种碱式盐如ZnOHCl。 从氯化锌水溶液中可以析出它的结晶水合物ZnCl 2 (H 2 O) n ,以n=4为最主要的成分,其他的形态n值分别为1、1.5、2.5、3。 水合的氯化锌加热后可得到ZnOHCl。
在水溶液中,无水、水合等各种晶体形态的氯化锌均完全解离出Zn ,以便制备其他锌盐。比如制备碳酸锌:
由于各种氯化锌及其他卤化锌、硫化锌在水中一样能完全解离,因而这些物质在制备其他锌盐中与ZnCl 2 是等效的。
制备与提纯
无水氯化锌能够通过锌和氯化氢反应来制造。
水合的氯化锌也能通过浓盐酸与锌反应得到,又可以使用氧化锌或硫化锌。
平时所能购买到的氯化锌通常含有水和主要的水解产物:氯氧化锌(zinc oxychloride)。一般通过以下步骤来提纯:将100g的氯化锌加入800mL的二恶烷中加热,进行分馏。趁热进行过滤,除去锌粉,冷却后氯化锌变为白色沉淀。而无水的氯化锌则可以先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升华,然后在干燥的氮气流中加热到400°C。也可以将样品通过二氯亚砜处理。
用途
纺织加工方面
由于氯化锌与丝绸、纤维素等材料的亲和性,它可用作衣料的防火物质,也可用在织物气味洁净剂中。
焊接方面
氯化锌可以攻击金属氧化物(MO)生成MZnOCl 2 ,这就是它作为金属焊剂的原理。ZnCl 2 溶解掉金属表面的致密氧化层,使金属裸露出来。 将锌箔片溶解在稀盐酸中,直至不再产生氢气,即得此种焊剂,因此它得名焊酸。由于其腐蚀性,如果工作后的残余物不能清理干净,就不能用焊酸作为焊剂,如焊电子元件时。
利用这一原理,ZnCl 2 还可以用于制造牙充填所用的氧化镁水泥,某些品牌的漱口水也用它作活性成分。
化学合成方面
在化学合成中,氯化锌作为一种中强路易斯酸,用途广泛。它可以做费舍尔吲哚环合反应(A)的催化剂, 也可以催化活化芳香环上的傅-克酰基化反应(B)。
制备染料荧光黄的经典方法,就是用氯化锌催化的傅-克酰基化反应,原料是邻苯二甲酸酐和雷索辛。 其中无水和水合的氯化锌皆能催化。
ZnCl 2 和盐酸组成的试剂叫 卢卡斯试剂 (Lucas reagent),用于伯醇和仲醇醇羟基的氯代,反应温度130 °C。试剂中ZnCl 2 的加入提高了氯化氢的反应效率。对伯醇的反应一般通过S N 2机理,而对仲醇则是S N 1。
ZnCl 2 可以活化一些卤原子的取代。如烯烃等弱亲核试剂对苯甲基卤、烯丙基卤上的取代(见下图) 、NaBH 3 CN对苯甲基卤、烯丙基卤、叔卤原子的选择性还原。
ZnCl 2 是合成许多有机锌试剂的起始物。这些有机锌试剂,一般通过有机锂试剂或格林尼亚试剂的金属交换反应制备,用于偶联等反应,如与芳基卤、乙烯基卤进行的根岸偶联。
ZnCl 2 与碱金属烯醇盐生成的锌烯醇盐可以在羟醛缩合时控制手性。如下图 ,由于锌的存在,形成了螯合环,体积较大的苯环倾向于占据“平伏”的位置,即“反式”构型,产物中“反式”( threo )与“顺式”( erythro )比例为5:1。相比之下,反应机理中没有螯合环时,“顺式”“反式”产物的比例为1:1。
安全事项
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操作时戴好防护眼镜、手套,注意避免与无水氯化锌接触,这一类无水金属卤化物水解时都会放热。细节参见表中MSDS链接。
参考
N. N. Greenwood, A. Earnshaw,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 2nd ed.,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UK, 1997.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 7t edition, CRC Press, Ann Arbor, Michigan, 1990.
The Merck Index , 7th edition, Merck & Co, Rahway, New Jersey, USA, 1960.
D. Nicholls, Complexes and First-Row Transition Elements ,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73.
A. F. Wells, "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 5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1984.
J. 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 4th ed., p. 723, Wiley, New York, 1992.
G. J. McGarvey, in Handbook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Volume 1: Reagents, Auxiliaries and Catalysts for C-C Bond Formation , (R. M. Coates, S. E. Denmark, eds.), pp. 220–3, Wiley, New York, 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