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仂语
文字
老傣文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一般认为创制于13世纪,源自缅文。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被称为“经书文字”。这种文字结构复杂,难于认读。1954年在其基础上修订出西双版纳新傣文。目前新老傣文并用。
素可泰文是西双版纳古代使用的文字,后来在缅甸扩张下,形态近似于缅文的经书文在缅甸势力范围的地区(兰纳、景栋和西双版纳)成为主流,素可泰文在西双版纳式微。
语音
傣仂语以景洪市口音为标准音。有21个声母,91个韵母,和6个声调,促声只能是其中三个声调,舒声则可以是所有六个声调。本条目采用新傣仂文。
声调
傣仂语有六个声调,分高音和低音两组,每组三个声调。高音和低音用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声母来区别。
舒声韵可以是全部六个声调。促声只有三个声调:短阴入、长阴入、阳入。韵母是 /ap/ 、 /at/ 、 /ak/ 的或者韵尾是 /ʔ/ 的音节不可能是长阴入调;韵母是 /aːp/ 、 /aːt/ 、 /aːk/ 的音节不可能是短阴入调。
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
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在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阳上调(11),也可以是阴上调(13)。
声母
傣仂语有21个声母。新傣仂文声母分高调声母和低调声母,共42个。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为高调声母,后者为低调声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国际音标。
元音 [i] 、 [e] 和 [ɛ] 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 [ʦ-] 和 [s-] 腭化为 [ʨ-] 和 [ɕ-] 。
低音组的声母ᦥ [b] 、ᦤ [d] 和ᦨ [kʷ] 比较少见。另有声母 [sʷ] ᦪᦫ。
声母的排列顺序见新傣仂文#声母。
韵母
傣仂语有10个单元音。
10个韵尾: ɯ , i , u , m , n , ŋ , p , t , k , ʔ 。
元音和韵尾组合成傣仂语的91个韵母。下表是声母 [k] ᦂ和各韵母的拼合形式。表中第二行是元音,第一列是韵尾。
韵母的排列顺序是,先排前两行,再排后八行。前两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后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韵尾 [ʔ] (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缩短。带塞音韵尾 [ʔ] 、 [k] 、 [t] 、 [p] 音节为促声,其他音节为舒声。
有几个韵母有两种写法: [ɛŋ] ᦶᧂᦰ和 ᦶᧂ; [ɛk] ᦶᧅᦰ和 ᦶᧅ; [uk] ᦳᧅ和 ᦴᧅ。反映了这些韵母在过去曾经有元音长短之别。
语音演变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 *b 变成 p , *d 变成 t , *g 变成 k )。声调分裂成阴调和阳调。
参见
傣那语(德宏傣语)
参考文献
刀世勋,《傣汉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老傣文)
喻翠荣,罗美珍著,《傣仂汉词典》,民族出版社,2004年。(新傣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