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梁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9
转发:0
评论:0
生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生于亳州十九里镇,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候巷街(今夏候小学西跨院),世代书香传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弱冠时随兄梁峰就读于金陵(南京)“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母亲年迈辞官,回到家乡亳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佩芳到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任知州,亲自到亳州延请梁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院长)。其论书笔记《闻山评书帖》、《承晋斋积闻录》等均是在寿州讲学期间整理而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逝后归根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书法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他书法理论曾在《执笔论》中说:“吾课循理书院十余年矣,忆初至时,以执笔之法授人...

生平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生于亳州十九里镇,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候巷街(今夏候小学西跨院),世代书香传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弱冠时随兄梁峰就读于金陵(南京)“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母亲年迈辞官,回到家乡亳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佩芳到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任知州,亲自到亳州延请梁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院长)。其论书笔记《闻山评书帖》、《承晋斋积闻录》等均是在寿州讲学期间整理而成。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逝后归根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

书法

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他书法理论曾在《执笔论》中说:“吾课循理书院十余年矣,忆初至时,以执笔之法授人,无不谓为古人执笔不必尽如是,且诬以为欺人,及今得吾执法而字学长进者有数人,而人始息其讥而信之矣。”梁巘生长于碑帖代谢之际,是最早提倡取法周秦汉魏的书家之一,其书法实践与书学思想对清代中叶碑学书风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著述

《承晋斋积闻录》

《评书帖》

《论画笔记》

评价

杨守敬:“梁山舟(同书)领袖东南,梁闻山昌明北学,当时有南北二梁之目,诚为双壁。”

《清史稿》:“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于臂而凑于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于身?紧则身之力全凑于指尖,而何有于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软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于此可悟入。’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参考文献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巘
传记资料《旧唐书》吴王恪传《新唐书》吴王恪传
·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苏轼、颜真卿看梁巘《学书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苏轼、颜真卿看梁巘《学书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一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2年,53岁的梁巘终于在清帝国庞大的国家机器中谋得了一官半职,成为进士,此后从教习官职上升任知县。然而,他这一路走的太艰难了。1744年,34岁的他才刚刚中举人,在34岁到53岁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最黄金的岁月全部都奉献给了科举。可仍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样他失望不已。是他没有才干吗?恐怕不是。清史稿赞誉梁巘是“北梁”,和梁同书一起并称为“南北梁”。那么他后来他又是怎么升任知县的呢?这都要拜一个人所赐,他就是乾隆皇帝十一子、精通书法的成亲王。梁巘科举不顺,已经无法在京城立足,所以已经五十多岁的他就在京城靠卖字为生,恰巧遇到成亲王,成亲王看到他的书法非同寻常,询问起来历,感叹人才埋没,所以就赶紧向自己的父亲乾隆皇帝报告。乾隆爱惜会写书法
· 进士伊巘:伊氏五进士之一
伊巘(1626——1697)字允陟,号听庵,系商相伊尹130代孙,伊辟胞弟。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贵州思安府、江南宁国府推官,直隶广宗县、江南望江县知县。在任,邑人无不爱戴如父母。丁忧离任时,邑民男泣于野,女哭于闺;井邑停市,官吏休衙,为其送行。其民心所向、官绩卓著可见一斑。后望江县百姓为他建生祠,祭祀不绝。伊巘卒后,时大司寇王阮亭为其撰墓志铭。
· 梁
历史梁武帝萧衍于代齐即位后厉行俭约,令南梁前期国势颇盛。然而,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令朝臣须用大量金钱为他赎身。他又大建佛寺及翻译佛经,令佛教大盛,可是佛事太过损害经济,令梁朝国势开始衰弱。其后东魏叛将侯景投降,武帝本欲借侯景之力北伐,侯景见南梁国势衰弱,加上武帝出卖自己,遂有反叛之意,终于爆发侯景之乱,武帝最后被侯景囚禁时饿死,这场乱事亦是梁朝灭亡的关键。在侯景之乱后,梁朝国力急剧衰败,北齐和西魏相继乘机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在军事上北朝转强,南朝逐渐转弱。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直至陈霸先代梁建陈,梁朝前后共10帝,历时55年。后梁(西梁)及萧王梁但之后、梁朝仍有两支残余势力与陈霸先对抗,分别成为北朝东西两个政权的傀儡,力争正统地位。后梁(555-587)、又称西梁(据江陵(今荆州市以南)地区);传承三帝萧詧、萧岿及萧琮:萧王梁(557-5...
· 梁氏来源关于‘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诗经》卷之二《(北阝)·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