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泰和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8
转发:0
评论:0
历史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泰和县境内可证实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则属九江郡,秦代期间境内设立庐陵县,管辖范围包括目前吉安及赣州大部区域,县治位于今泰和县境内禾水之畔。西汉王莽时期,改名为恒亭县,东汉初,复名庐陵县。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西昌县,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并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西昌县治在今县城城西,东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郡都尉(管辖范围为今赣州区域,郡治于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析庐陵郡地,立安成郡(今安福县)。(晋太康年间,迁郡治于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当时北方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吉泰盆地赣江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入持续发展时期,泰和亦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隋唐至明清时期隋开皇十年(590年),东昌、遂兴、永新等县并入西昌...

历史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泰和县境内可证实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则属九江郡,秦代期间境内设立庐陵县 ,管辖范围包括目前吉安及赣州大部区域,县治位于今泰和县境内禾水之畔 。西汉王莽时期,改名为恒亭县,东汉初,复名庐陵县。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西昌县,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并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西昌县治在今县城城西,东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郡都尉(管辖范围为今赣州区域,郡治于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析庐陵郡地,立安成郡(今安福县)。(晋太康年间,迁郡治于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当时北方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吉泰盆地赣江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入持续发展时期,泰和亦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 。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开皇十年(590年),东昌、遂兴、永新等县并入西昌,改设安丰县,次年(591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升泰和为南平州,三年后废州改为太和县(改泰为太)。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吉泰盆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两侧的丘陵和山地地区也渐次得到开发,人口增多,太和县辖境被逐渐析分,先后析太和置永新县、遂川县,再析遂川、太和置万安县,至北宋中期,县境已缩至与今日相近,此后较少有大的变动。元初升太和为州。

明初废太和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县名传承至今。明代的泰和处于其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了政治家杨士奇、陈循、哲学家罗钦顺、诗人刘崧、画家郭诩、史家郭子章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明朝政治、学术和文化等领域中均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种人文盛况未能延续至清代,随着庐陵文化在清代的衰落,泰和县在清代政治和学术舞台上亦泛陈可述。

清末至民国时期

清朝后期,泰和县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反复易手、遭受重创,人口损失巨大,经济上也一落千丈 ,开始沦为落后地区之一。

民国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转移到湖广一带,泰和成为偏远地区之一,经济上进一步下滑。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泰和的白云山、老营盘、碧江洲等山区先后成为两军数次围剿和反围剿的重要战场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于1939年南迁至泰和县,泰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1945年1月,日军地面部队攻入吉安地区,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7月,日军自赣南向南昌撤退,一路烧抢,泰和马家洲和永昌市两个繁华的集镇均被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泰和,成立了泰和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泰和县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在工商业方面,先后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但规模都比较小。自50年代后期起,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几乎停滞。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以及近代以来相对封闭的交通条件,使泰和未能跟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泰和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迅速构建起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赣中的交通枢纽。以此有力的条件为支撑,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近几年工商业开始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地理

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地貌

泰和县

  泰和县地形图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山峰林立,有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峰均低于800米。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开阔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县城坐落于中心的赣江北岸。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整体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下降,同时,赣江各支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构成一个近似羽状的水系,把中部河谷与四周山丘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紧密的盆地系统。

山岭

县境内海拔500米以上山岭有30座,其中东部有23座,西部有7座。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均位于东南端水槎乡南部边沿,分别为:十八排,1176米,泰和、兴国界山,为全县最高峰;天湖山,1153米,泰和与万安界山;竹子岽,1125米,泰和与万安界山;轿顶石,1094米,泰和、兴国与万安三县界山。

境内其它比较著名的山岭有武山(365.7米,泰和乌鸡原产地)、玉华山、紫瑶山(905.9米)、五峰山(820米)和白云山(862米,泰和与吉安青原区界山)、三县岽(934.4米,泰和、兴国与吉安青原区界山)、华盖山、天柱岗等。

水系

泰和县全境河道均属于赣江水系,以赣江为中心,各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向其汇集。

赣江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 。各支流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右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左岸的蜀水、灉水(牛吼河)、六七河(㴩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气候

泰和县位于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月29日)。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 。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

自然资源

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 。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库2673座,包括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 。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

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主要有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主要集中在小龙镇 。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清时期,全县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 。

1910年,地方自治,取消乡,全县划分为23个自治会。1926年,以原6乡范围划为6区,区再分为26乡1镇:千秋乡为第1区,仁善乡为第2区,仙槎乡为第3区,云亭乡为第4区,信实乡为第5区,高行乡为第6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县分为50多个乡镇。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县分为23个公社:澄江、三峰(后更名碧溪)、桥头、禾市、苏溪、荆洲(后更名马市)、栖龙、三都、石山、玉华(1961年更名南溪)、上田、沿溪、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高陇、古坪(后更名灌溪)、苑前、水槎、中龙、回龙(后更名老营盘)。

1961年撤澄江公社复置澄江镇,1982年析中龙公社复置小龙镇,其余公社于1984年撤消,复设乡镇,其中老营盘公社分设老营盘和上圯两个乡。1990年析沿溪、上田两个乡新设文田乡。2001年末,文田、上田并入澄江镇,栖龙并入马市镇,樟塘并入万合镇。此后乡级行政区划未再变动。 。

现行行政区划

目前,全县共辖有22个乡镇(16个镇、6个乡),分别为河西的澄江镇、禾市镇、马市镇、苏溪镇、碧溪镇、螺溪镇、桥头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河东的小龙镇、塘洲镇、沙村镇、冠朝镇、万合镇、苑前镇、灌溪镇、老营盘镇、上模乡、水槎乡、中龙乡、上圯乡,另有泰和垦殖场、武山垦殖场2个直属县管辖的国有农场。全县共有22个居委会、290个村委会 。

人口与语言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经过隋至宋的大开发后,人口开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达到58万。但此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内战等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损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仅余18.8万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迅速恢复。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全县总人口为496567人,其中碧溪镇15721人、桥头镇15547人、禾市镇21923人、螺溪镇31854人、上田镇23363人、苏溪镇 21269人、马市镇28534人、塘洲镇32542人、冠朝镇20058人、沙村镇14604人、小龙镇9130人、苑前镇26011人、万合镇 35467人、文田镇19360人、澄江镇48882人、石山乡11986人、南溪乡12606人、栖龙乡7455人、上模乡10004人、水槎乡 12010人、上圮乡8004人、老营盘乡5724人、中龙乡7181人、灌溪乡23905人、樟塘乡10178人、沿溪乡23249人。

201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万,占总人口的82%,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在民族结构上,99%以上人口为汉族。少数民族仅5千多人,主要有畲、苗、蒙等族,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 。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200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

交通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 。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为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建设,开始实现乡乡通公路 。

自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经过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迅速构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在县内道路方面,受制于较弱的地方财政收入,发展速度则远为逊色,公路改造缓慢,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仍然存在等级低、路况差的状况,至2006年底,全县仍有19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136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 。

对外交通

泰和县

  井冈山机场

航空

井冈山机场 (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井冈山机场原为军用机场,开建于1970年,1973年竣工。2002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目前有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成都和厦门的航班。

公路

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2010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211.5公里 。

泰和县

  泰和县交通网络示意图

泰和县

大广高速公路 (江西段原称为赣粤高速,或分段称为昌泰高速、泰赣高速)从北至南纵贯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 泰和 和 马市 两个出入口 。

泰和县

泉南高速公路 (江西段又称石吉高速,于2010年9月16日通车 )自东南的兴国县入泰和县境,至县城以北的石山乡与大广高速相连,在泰和境内设有 泰和东(灌溪)互通 、 泰和北(文田)互通 和 泰和枢纽互通 三个出入口。

泰和县

泰井高速公路 是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横线高速公路,在泰和县境内设有 泰井枢纽 (泰井高速起点)、 机场互通 、 禾市互通 、 白鹭湖互通 和 碧溪互通 四个出入口 。

泰和县

105国道 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向南进入万安县。

泰和县

319国道 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铁路

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2006年改为现名。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水运

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目前在建的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预计将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赣江航道的通航能力 。

县内公共交通

短途班车

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2008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2008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

公共汽车

泰和县城直至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系统,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和9路等线路,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为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

轮渡

泰和县河流众多,绝大部分村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赣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两处汽车轮渡,90年代初泰和大桥建成后,前者停止了运营。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

其它交通工具

目前,泰和县仍没有规范的出租车管理,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当地又称“黄包车”)和摩的(即出租用摩托车)主要是私人经营,车费需乘客与司机自议。

经济

总体而言,泰和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36亿元,排吉安市第1位(除市辖区);人均生产总值13960元,排第7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50:25;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2129万美元 。江西泰和乌鸡协会持有的“泰和乌鸡”商标在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

工商业

作为传统农业区,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晚。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 。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泰和县境内相继创建了糖厂、水泥厂、收割机厂、农药厂、拖拉机制造厂、酒厂、粮油公司、庆江化工厂(818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在各乡镇发动手工业者建立了各种行业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上述公有制企业多数相继关闭或民营化,仅少数仍为国有。目前的经济政策已转变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近二十年来,民营工商业取得较大的发展。目前,泰和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泰和工业园区(又称文田开发区,位于泰和火车站附近),有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再生纸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同时,泰和县也开始利用其四通八达的优越交通条件,在泰井交通枢纽附近设立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产业。目前,泰和县城已被吉安市规划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为井冈山市) 。

农业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的农业生产并未得到有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泰和县22个乡镇中,仍有省定贫困乡镇数8个。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网络不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当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201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366公顷,总产量50.0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1131公顷,总产量48.6万吨 。泰和县还辖有有泰和垦殖场(甘化厂)和武山垦殖场两家国有农场。

文化教育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来文风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等全省闻名的书院 。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 。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先有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2010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141所,在校学生3.7万人 。

主要学校列表

江西省泰和中学: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历年高考成绩居江西省前列。创办于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际銮、王梓坤、版画家董其中等著名校友 。

泰和县第二中学:2009年5月晋升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

泰和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是泰和县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学,其前身是创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萃和书院 。

泰和县第三中学: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第三中学,简称泰和三中。由泰和师范改制而成,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与泰和中学、泰和教育局一墙之隔,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

文学作品

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有:

登快阁 (黄庭坚)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 (文天祥)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生活习俗

饮食

泰和是重要的水稻产区,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饭为主。菜系属赣菜,多数人比较习惯中辣及微辣口味的菜。著名的当地小吃有酸萝卜、霉豆腐(豆腐乳)、什锦菜、凉粉等。

购物

泰和县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工农兵大道中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中心区域,主要包括工农兵大道、山谷路、解放路和曾家巷围成的范围。其中以农贸市场和今日超市、国光超市人流量最大。

宗族社会

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宗族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庆与婚丧礼仪都融入了浓郁的宗族色彩,主要仪式均在祠堂中举行,并由宗族出面组织。

节庆与民间技艺

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中秋节烧塔、中元节(鬼节)祭祀等,不少民间节庆活动每次都是连续举行三日以上,而春节尤其隆重,大多数婚嫁仪式都于春节期间举行。因传统节庆繁荣,民间技艺众多,有扎灯彩、灯雕、唢呐等。然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节味渐淡,而民间技艺不少已濒临失传,对此当地政府已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 。

中秋节烧塔

三都虾蚣灯

冠朝根雕

沙村唢呐

万合龙狮灯

泰和采茶戏、三角班等民间剧种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泰和县

  泰和乡村一瞥

泰和县地形多样,山清水秀,自然旅游资源众多,但由于距旅游需求较大的发达城市较远,县内多数旅游景观尚未得到开发。

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 白鹭湖位于桥头镇东南,井冈山脚下,景区内青山碧水,峡谷清新幽雅,有大量珍稀古树,被当地摄影爱好者誉为“小九寨”。

天湖山景区 天湖山海拔1153米,位于水槎乡西南端,泰和、兴县两县分水岭,因峰顶有一凹地,雨天积水而得名。山上飞瀑流泉,海拔1000米以上有天然草甸约1万余亩。山下有具有民族风情村西阳畲族村。

紫瑶山景区 紫瑶山位于苑前镇,因传说晋永嘉中有王子瑶得仙于此而得名。又名匡山,因唐贞观初年匡智者在此山修炼而得名 。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和定光岩等景点。定光岩前有“匡山胜境”庙额,清代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麻洲 又称金滩古林、古樟树园,位于塘洲镇朱家村赣江边,有古樟500余株,200年以上的至少有200多株。由于距县城较近,吸引众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 。

泰和公园 位于县城北面东岳府,近文田圆盘,是近年新建的一座郊区公园。

泰和的村落一般按风水之理,依水而建,加上遍布各村落的古樟树,本身即构成一幅幅古朴的乡村美景 。

人文遗产

泰和县历史悠久,庐陵文化璀璨夺目,曾创造过丰富的人文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分为内城和外城,总面积23万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座汉晋时期城址 。白口城又名高城,“高城遗雉”是明代“西昌八景”之一。据《南史》、《陈书》等记载,南朝梁侯景之乱时,大宝元年(550年),陈霸先自岭南引军讨伐侯景,坐镇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宁都人刘蔼等资助下,顺赣江而下,进击陈霸先。陈霸先派遣杜僧明据白口城加固城墙抵御,李迁仕则于其东面筑古城相对。次年,杜僧明攻破古城,俘虏李迁仕,送往南康斩首。是年六月,陈霸先进军西昌,驻白口城,当时“有龙见于水滨,高五丈许,五采鲜耀,军民观者数万人”,陈霸先一时威望大振,数年后代梁称帝建立了陈朝。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位于澄江镇杏岭村北山上,明代名臣杨士奇之墓。杨士奇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四朝内阁首辅,逝世后归葬故里,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 。

科甲第:又称明德堂,位于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始建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迄今保存良好,是研究明清时期历史、民俗、建筑和雕刻的珍贵文物 。

槎滩陂:是建筑在牛吼河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位于禾市镇张家村,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历时千年仍灌溉着泰和和吉安两县4万多亩良田,被称为江西的“都江堰” 。

罗钦顺墓:位于上模乡桃岗村南山上,明代大儒罗钦顺之墓 。罗钦顺为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逝世后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以“大有功于圣门”而从祀孔庙 。

其它人文景观

快阁:是位于泰和中学内的楼阁式建筑,“西昌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更名快阁,后因时任泰和县令的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而驰名,成为泰和历代文人喜爱的登临题咏之处。1973年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一直未竣工 。

狗子脑塔:又名苟子脑塔、龙头山塔,“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是泰和县的标志性景点。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至今逾400余年 。

府山城遗址:座落于沙村镇学士里山上的一座土城遗址,筑于陈朝,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物,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

蜀江古村(大江村):位于马市镇东南部的蜀口洲。该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先后有21名进士,曾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之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村内有始建于明初的欧阳宗祠及数十栋清代古建筑。欧阳宗祠目前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水岩:道家主张修道成仙,喜欢到灵秀幽僻的深山中修炼,所以自古有“洞天福地”之说。泰和南山清水岩,在道教“四十名山”中排名第24位,其位于泰和县禾市镇岩前村,是潮山诸景之一。清水岩在清代光绪年《泰和县志》有以下记载:清水岩,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极,下有石穴,亦可容百余人,泉自岩注入石穴中,有好事者齐糗粮(干粮)入行,约十余里,闻撒网声,惧而返,意其通石鳖鼻也,鳖鼻江去禾溪二十里。

特产

乌鸡:泰和最著名的特产,又称乌骨鸡、武山鸡、白凤,《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 ,曾搭载神舟三号参与太空生命科学实验 。泰和乌鸡是全国唯一的动物类“原产地域保护”品种,其商标在200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酸萝卜: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味道甜、酸、辣、鲜、脆,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 。

竹篙薯:万合镇传统特产,泰和县独有,具有药用价值。

著名人物

以下是泰和县出身的著名人物 :

曾安止(北宋农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刘过(南宋文学家)

杨士奇(明朝名臣,四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诗人)

陈循(明朝内阁首辅,永乐乙未科状元)

梁潜(明朝学者,《永乐大典》代总裁)

罗钦顺(明朝大儒,理学家,配享孔庙)

郭子章(明朝名臣,文武兼资的学者,著述宏富)

郭诩(明朝画家)

姚颐(清朝官员,乾隆丙戌科榜眼)

萧公权(政治学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袁玉冰

唐世凤(中国海洋学奠基者之一)

曾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动力学专家)

参见条目

江西省

吉安市

参考文献

John W. Dardess.A Ming Society: Tʻai-ho County, Kiangsi,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英语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1996. ISBN 978-0-520-2042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泰和县爵誉康氏源流情况()
泰和县爵誉康氏源流情况()始祖国弼公在金陵乌衣巷生子行号能甫,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卜居本县义禾村,生子二:次子顺甫远徙外地,杳无音信;长子华甫生二子,长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先祠,次祥应留义禾村。祥应留居义禾后生二子,长子肇庆,次子重庆。北宋时期,肇庆奉祖命徙居龙源(今爵誉之前村名)。次子重庆仍留义禾村原籍“天趣轩”,学经书子史,中南宋绍兴己卯科举人。据考泰和县志记载,同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位名为胡宗元者,由湖南醴陵迁至义禾,康氏子孙将基地转让给胡宗元家族,康氏全部徙居爵誉。肇庆公徙居爵誉后,生二子、八孙。长子安远生五子,曰秉仁、秉智、秉义、秉忠、秉孝,次子定远生三子,曰秉廉、秉礼、秉节。肇庆命秉义、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传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誉祖籍定居,娶湖边周氏为妻,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传至七十九世务信公...
· 江西泰和县爵誉村由来
爵誉村在南唐时属西昌县(后改泰和县)万岁乡信实里,其名始于北宋仁宗朝,据查考谱记择要简述如下:爵誉原为多姓散居,先有朱、皮、兰、丁,后有周、康、张、肖。各以姓氏为村名,周姓称周家,又因周姓居地傍江而多湖塘,有邻姓称湖边。周姓自南唐西台监察御史周矩,因避唐末之乱,由金陵徙此,择地安居后,人文鹊起,均入典籍。逮宋,周氏祖德重兴,贤才鹊起,一时昆弟皆列朝班,宋朝有进士14人,尤其宋仁宗,进士达9人,并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周氏五氏周倚、周伦、周巽(本为“亻”旁)同胞三兄弟及侄孙周庆章同登皇榜,“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邑。时天圣二年进士周中和以太常博士知英州有善政。帝擢升其尚书屯田员外郎,并奉节使人庙,奏避帝年号讳,仁宗御笔易中和为中复,赞周氏科第蝉联“爵崇誉隆”,遂以此易名爵誉里。北宋大观四年,同议大夫汾阳郭公旦为周氏写族谱序载:“公(指周矩)性仁厚,乐于施与,字人之孤,周人之急,开创义学,...
· 江西-吉安-泰和县杨士奇
杨士奇(1366.2.3~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罗性曾改姓罗,罗性不重视杨士奇,但是杨士奇的一个举动改变了罗性对他的看法。一次罗家在祭祖,杨士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和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父亲却死在了看似没有尽头的征途上。他知道,罗性是不可能在桌上摆上杨士奇父亲的神位的,于是,他撮土铸成一个神牌,然后跪拜。这一切都被罗性看在了眼里。第二天,罗性对杨士奇说,他以后必成大器,不必跟自己姓罗了。(后罗性因罪充军)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成他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宽容严谨的优...
·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罗璟
罗璟(1432~1503),字明仲,号冰玉,江西泰和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彭教榜进士第三人。据《明实录》记载,罗瞡之父罗进善与杨文贞公相友善,同在京城。罗璟诞生前夜,罗进善梦见一只仙鹤夕栖堂中。罗璟降生时,肤色莹洁,天庭有痣如丹砂,人们都很惊异。杨文贞公言道:“此儿有鹤相,宜好生教养。”罗璟3岁便开始学习诗书,出口成诵。天顺三年(1459)乡试中举。天顺八年(1464)高中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三年(1467)预修《实录》成,升修撰。曾上疏建议宪宗:“属圣志,乐圣学,接群臣,辨贤否,容谏诤,崇节俭”六事。以预修《宋元通鉴纲目》成,升司经局洗马,侍东宫讲读。成化十六年(1480)与侍讲李东阳同为应天府乡试主考官。因母亲去世,归乡守制。罗璟与吏部尚书尹竁的儿子侍讲尹龙同娶于孔氏,翰林学士彭华和尹直曾想让罗璟疏通关系,结交尹竁,被罗璟正色拒之。成化二十二年(1486),罗璟守...
·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曾彦
曾彦,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名雅彦,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县沙村镇坪洲村南坑人。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举人,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状元及第。曾彦才思敏捷,答辩应对,随口而出。曾因星变向皇帝进言,请亲大臣,重科道,开言论,语言激切。在左春坊任职时,曾三次上疏:一是请免假称皇亲李祖旺父子死罪及请行久任之法;一是请御朝之暇宣内阁及各衙门大臣论时政利弊;一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莹等三人重罪。都被采纳。曾彦为人质朴坦诚,颖悟过人。早年即入县学,发愤读书,经书子史穷探力索,必有所得而后已。虽然科场不顺,屡试不第,但他不懈怠,不气馁,终于在54岁考取进土第一。曾彦逾知命之年始中大魁,先后近30年。成化年间,天下太平,文风靡丽,多重形式而轻内容。当政者为矫时弊,特别看重内容充实,文风朴实之作,遂将曾彦置于首选,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