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
历史
东华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东华门门楼开始用于安放阅兵时用的棉甲,每隔一年将这些棉甲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三月(1763年),乾隆帝下旨在东华门外的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仓廒,用来贮存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朝初年,东华门只准许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乾隆帝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东华门。清朝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均从东华门出紫禁城,所以民间将东华门俗称为“鬼门”。东华门的门钉和紫禁城其他三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九路九颗不同,采用八路九颗,内含有阴数,据传也与此有关。清朝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中,农民军经太监刘得才等人从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由于农民军在东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下露出了所藏的兵刃,遂被东华门的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农民军仅十数人闯入东华门,旋即失败。
2015年10月10日,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开放了午门雁翅楼及东华门和两者间的城墙、慈宁宫及慈宁宫花园、寿康宫、宝蕴楼。其中东华门作为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馆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馆分为东华门(主馆区)、东南角楼(角楼专展区)及銮仪卫旧址(石雕展览区),游客从午门经城墙到达东南角楼,再到东华门,途中可俯瞰銮仪卫旧址的石雕展览。
建筑
东华门坐西朝东,与西华门遥遥对应。东华门外设有下马碑石,东华门的内金水河为南北流向,河上正对着东华门架有石桥一座。东华门以西为文华殿,迤南是銮仪卫的内銮驾库。
东华门和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呈矩形,城台为红色,下设汉白玉须弥座,当中辟有三座券门,券洞为外方内圆。城台上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檐下有“东华门”匾额,原来是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后来减为满文、汉文两种文字,辛亥革命后仅有铜质汉字。
东华门内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值房。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