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DNA修复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4
转发:0
评论:0
DNA损伤细胞内正常的代谢活动与环境因素所引起的DNA损伤的发生速率约为每个细胞每天1,000至1,000,000处分子损害。但是许多别的因素能使之达到更高的速率。一个关键的癌相关基因(如肿瘤抑制基因)的一处未修复的损害就能对个体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这类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6,000,000,000(30亿个碱基对)个碱基的0.000165%。细胞核DNA与线粒体DNA损伤人类细胞和绝大多数的真核细胞的DNA定位于细胞内的两个地方:细胞核内和线粒体内。细胞核DNA(nDNA,nuclearDNA之缩写)大量聚集于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缠绕其上的称为组蛋白的珠状蛋白质组成的。只要细胞要表达其nDNA编码的遗传信息,其相应的染色体区域就要拆开,定位在此处的基因才被表达,之后这一区域又固缩回原来的静态构造。线粒体DNA(mtDNA,mitochondrialDNA之缩写)定位于细胞器线粒体之...

DNA损伤

细胞内正常的代谢活动与环境因素所引起的DNA损伤的发生速率约为每个细胞每天1,000至1,000,000处分子损害。但是许多别的因素能使之达到更高的速率。一个关键的癌相关基因(如肿瘤抑制基因)的一处未修复的损害就能对个体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这类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6,000,000,000(30亿个碱基对)个碱基的0.000165%。

细胞核DNA与线粒体DNA损伤

人类细胞和绝大多数的真核细胞的DNA定位于细胞内的两个地方:细胞核内和线粒体内。细胞核DNA(nDNA,nuclear DNA之缩写)大量聚集于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缠绕其上的称为组蛋白的珠状蛋白质组成的。只要细胞要表达其nDNA编码的遗传信息,其相应的染色体区域就要拆开,定位在此处的基因才被表达,之后这一区域又固缩回原来的静态构造。线粒体DNA(mtDNA,mitochondrial DNA之缩写)定位于细胞器线粒体之内,存在若干个拷贝。mtDNA同样与许多蛋白质紧密结合以形成一种叫做类核的复合体。在线粒体里面,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氧化磷酸化反应的副产物——活性含氧物种(ROS),或称自由基,导致形成一种高度氧化的环境,已知这种环境能对mtDNA造成伤害。

DNA损伤的原因

DNA损伤可分为两大类型: 1.内源性损伤,如被正常代谢的副产物活性氧分子(自由基)攻击导致的损伤(自发突变); 2.外源性损伤,由外部因素引起,例如:

在细胞分裂之前,损伤DNA的复制会引起错误碱基与损伤碱基相对立地结合。子代细胞由遗传而继承了错误的碱基之后,也就成了变异细胞(带了突变的细胞),从此再无退路(除非通过很少有的回复突变和基因转换)。

DNA的损害类型

内生性的DNA损害类型以影响DNA的初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例如:核苷酸层次的结构、配对等)为主,只有比较严重的外生性的DNA损害才有机会造成DNA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例如:DNA层次的立体结构改变)的破坏。 DNA初级结构的损害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核苷酸碱基氧化(oxidation): 例如:[8-oxo-7,8-dihydroguanine (8-oxoG)],[Thymine glycol]等,这些主要是细胞内的活性含氧物种(ROS)对DNA的攻击所造成。另外,环境中的游离辐射也常会对造成碱基的氧化作用。

核苷酸碱基烷化(alkylation): 或常称作甲基化,methylation),例如[O6-methylguanine],[N7-methylguanine],[N3-methyladenine]等。

核苷酸碱基去氨化(deamination): 例如:尿嘧啶,就是由于甲基化的胞嘧啶经过去氨化所形成的。

核苷酸碱基水解(hydrolysis): 例如去嘌呤或去嘧啶作用。

核苷酸碱基错误配对(mismatch): 这常常是导因于DNA复制过程当中新合成的DNA单股置入错误的核苷酸所导致。

而外生性的DNA损害,随着暴露在外生性因子的时间、剂量的差异,其导致的DNA损害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目前的研究发现细胞在紫外线得照射下对使得DNA会形成嘧啶二聚体,是一种外生性DNA损害的明确类型。

DNA修复机制

既然内生性(endogenous)与外生性(exogenous)的DNA损害来源均无法避免,细胞就必须面对这些DNA损害的形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一个细胞来说,消极的做法是暂时容忍损害的存在,等到细胞的基因体遭受损害到一定程度,细胞自然无法再持续进行运作;而积极的做法则是针对所有可能的DNA损害发展出相对应的修复补救措施,以确保基因体内遗传讯息的正确性。根据分子生物学近几年来的研究发展,科学家已经发现无论是以单细胞形式存活的酵母菌到我们人类的细胞,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DNA修复机制,这说明DNA修复机制在各物种间的高度保守性(highly conservative),更充分显示了DNA损害所造成的危害,在生物演化初期就无可避免。 在现存细胞内的DNA修复机制中,由DNA损害断裂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股损害,另一种则是DNA双股断裂。前者修复机制通常需要借助其对应的另一股当模板(template),而后者在缺乏另一股序列当模板的情况下,则是转而透过同源的染色体序列或姊妹染色分体来寻求支援。(在高等生物中,有时候DNA双股断裂的修复有时候有可能无须任何序列当模板,而径行将断裂部分直接接合,然而这种DNA修复方式可能隐含错误的概率(error-prone)。

单股和双股DNA修复

单股DNA修复

单股DNA损害修复机制的特色是,当只要DNA两股的其中一股发生损害,另一股在这时候就可以当作模板,以作为修正的依据。细胞为了对抗各种形式的DNA损害,发展了数种DNA单股损害的修复机制,包括:

单一蛋白所参与的直接修复机制

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错误配对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

单股DNA断裂修复(Single strand break repair, SSBR)

双股DNA修复

DNA双股断裂对细胞来说是最严重也是最致命的DNA损害类型。不若DNA单股的损害在组蛋白的保护下或许可以逃过更进一步的损害与化学物质的攻击,DNA双股断裂的结果使得DNA的末端直接裸露,在这种情况的发生若没有及时的处理,细胞内DNA损害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机制就会活化,其后果之一是停止细胞的生长与分裂,或者是启动细胞凋亡,无论如何都是驱使细胞走向毁灭一途。幸好从真核生物阶段细胞就已发展出数套机制用来防范DNA双股断裂的产生,分别是:

同源性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同源性重组HR修复路径与细胞周期的进行有很高的依赖性。在G1期,染色体套数为2n的情况下,同源染色体是HR唯一可使用的模板。等到在S期/G2期有了姊妹染色分体(sister chromatid)的加入,染色体套数倍增为4n,这时候HR机制就有更多的修复模板可供选择,因此一般认为HR修复的运作在S期/G2期比较活跃。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

值得一提的是,NHEJ除了负责DNA损害的修复,高等生物所特有的免疫系统在进行V(D)J重组以产生具多样性的抗体时,由RAG蛋白作用所造成的DNA断裂,也是需要NHEJ来进行善后工作的。

细胞周期检查点与DNA修复的相关性

除了既有的DNA修复机制,细胞还有一项用来对抗DNA损害生成的武器,那就是细胞周期检查点(cell cycle checkpoint)。对于一个持续进行周期的细胞,若DNA遭受损害,除了既有的DNA修复机制可以侦测损害的地点,检查点机制相关的蛋白也被认为具有类似的能力,只是检查点侦测到损害形成时所做的反应是停滞细胞周期的进行。不过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DNA修复机制与检查点的活化有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游离辐射造成DNA双股断裂,除了前面提到同源重组以及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修复机制可以径行修复断裂的DNA,在检查点扮演关键角色的ATM(Ataxia-Telangiectasia)蛋白质除了启动检查点机制以停滞细胞周期,科学家也发现ATM会透过直接磷酸化或透过更复杂的机制来启动上述的修复机制。而有些蛋白质被认为同时具有检查点活化以及DNA修复的功能,例如:p53与BRCA1,这更加说明两种机制相互依存以降低DNA损害对细胞本身所造成的伤害。

DNA损害、修复与生物个体的关连

DNA损害可能造成细胞停止生长(senescence)、细胞凋亡或转型成癌细胞,而对于生物个体当然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对应的症状,即老化、死亡,或者肿瘤的形成,这些现象与源自细胞内产生的DNA损害无法顺利透过DNA修复机制进行处理有很大的关连。拜分子生物学快速进展之赐,这十几年来许多未知病因的症状陆续被发现原来是DNA修复机制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所造成的结果,间接证实了DNA损害对于生物个体所造成的危害。

DNA修复机制与遗传性疾病

并非所有的DNA修复机制异常会导致遗传性疾病发生,事实上,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有更多的例子显示缺少DNA修复机制中某些参与的基因反而导致实验老鼠在胚胎时期突然停止发育,英文称呼为胚胎致死(embrYonic lethality),唯有少数幸运胚胎存活而得以出生,不过可预期的这些刚出生的小生命不久将慢慢出现基因缺陷伴随而来得遗传病征。 DNA修复机制异常对生物个体最普遍的遗传病征,大多是发育迟缓(有些也包含丧失生殖能力)、神经退化、智能不足等,也有些是免疫功能缺乏,如果缺乏事先的疾病诊断与照护,通常很容易死亡。若是年龄稍长,癌症罹患的概率有会跟着增加,在DNA修复机制异常的情况下,很少有患者逃得过癌症侵袭。

以下是一些遗传性疾病与其对应的DNA修复机制:

DNA损害的累积导致癌症的生成

DNA修复能力与癌症的关系

DNA修复机制与临床治疗

DNA修复机制影响癌症化疗成效

DNA修复机制影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将DNA修复蛋白视为治疗标靶

参见

SOS反应

细胞周期

DNA复制

基因治疗

生命延续

早年衰老症候群

参考资料

 

[Genome maintenance mechanisms for preventing cancer. Nature 411 366-374 (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DNA运算
历史DNA运算最先由南加州大学的伦纳德·阿德曼在1994年实现。Adleman演示了一种将DNA应用于解决七点哈密顿路径问题的概念验证方法。自Adleman的实验以后,学界又取得了许多进展,多种图灵机被证明是可行的。尽管一开始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解决P/NP问题,但人们旋即意识到此类问题并不是DNA运算的最佳应用场合,以致有多种意见要求寻找杀手级应用。1997年,计算机学家MitsunoriOgihara和生物学家AnimeshRay一道提出了一种组合逻辑电路的评价方法,并描绘了实现方法。2002年,来自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的研究者公开了一种由DNA分子和酶,而不是硅组成的计算机器。2004年3月28日,WeizmannInstitute的EhudShapiro,YaakovBenenson,BinyaminGil,UriBen-Dor,和RivkaAdar在自
· DNA复制
DNA的结构DNA通常是一个双链的结构,两条单链互相盘绕从而表现出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单体。DNA的每一条单链都是由四种碱基不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这四种碱基即: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一个核苷酸可以是一磷酸、二磷酸或者三磷酸的,也就是说,一个脱氧核糖连接着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磷酸基团。每条单链中相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磷酸二酯键相连接,以此形成了DNA双螺旋结构中由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组成的骨架,而骨架里面既是碱基对。两条单链之间的核苷(即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相连。一般情况下,A只与T相连,而C只与G相连。DNA链是具有方向性的,对于DNA的一条单链来说,它的两个末端分别被命名为“3"端”和“5"端”。DNA两条单链的结构之所以被描述为“反向平行双螺旋”,其中的“反向”即指两条单链中,一条链的方向是从3"端到5"端,而另...
· Z-DNA
历史Z-DNA为首先于1979年被解出晶体结构的DNA型态,研究者为麻省理工大学的AlexanderRich等人。B型及Z型相互结合时的结晶则解于2005年,使科学家了解Z-DNA在细胞中的潜在角色,当一段Z-DNA形成时,其两端必为B-Z相互结合型态,形成与B-DNA的界面。结构B-DNA(深蓝色)与Z-DNA(深红色)相互结合型态,以及Z-DNA结合区块(绿色),可见其两个的突出的碱基(中央的淡蓝色及淡红色)。来自PDB2ACJ。Z-DNA的双股螺旋为左旋型态,与B-DNA的右旋型态明显有所差别。其结构每两个碱基对重复出现一次。大小螺旋凹槽之间的差别较A型及B型小,只在宽度上有些微差异。这种型态并不常见,但某些特定情况可增加其存在的可能,如嘌呤-嘧啶交替序列、DNA超螺旋,或盐分与某些阳离子浓度高时。Z-DNA能够与B-DNA构成相互结合型态,这种结构会使一对碱基突出于双螺旋之外。一些...
· 重组DNA
介绍由于DNA在生物繁殖和特性显示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通过病毒或者非病毒载体改变或者抵消一个由基因或者外部影响导致的对细胞或者生物的不良效应时DNA有非常大的重要性,不论被改变的特性是所希望的还是不希望的。通过使用重组DNA被确认是重要的基因可以被放大,隔离,用到其它物种中去或者可以用来治疗遗传病或者遗传缺陷,以及为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解决方式。使用和方法克隆和与质粒的关系克隆的使用与经典生物学中的重组DNA有关。在经典生物学中克隆是指一个从一个父母生物上衍生出来的细胞或者生物,在现代生物学中这个词指的是从一个细胞中衍生出来的完全相同的一群细胞。在经典生物学中重组DNA被用来提供原始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寄住生物应该能够复制从原始细胞带来的特征。最早使用重组DNA的是细菌,因此它也是重组DNA的经典例子。在医学中通过使用病毒载体可以把重组DNA插入到细菌的质粒结构中去。质粒是大...
· DNA测序
用途历史基本方法Maxam-Gilbert测序法马克萨姆-吉尔伯特测序(英语:Maxam-Gilbertsequencing)是一项由阿伦·马克萨姆(英语:AllanMaxam)与沃尔特·吉尔伯特于1976~1977年间开发的DNA测序方法。此项方法基于:对核碱基特异性地进行局部化学改性,接下来在改性核苷酸毗邻的位点处DNA骨架发生断裂。Sanger测序法Sanger(桑格)双脱氧链终止法是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于1975年发明的。测序过程需要先做一个聚合酶连锁反应(PCR)。PCR过程中,双脱氧核苷酸可能随机的被加入到正在合成中的DNA片段里。由于双脱氧核糖核苷酸又少了一个氧原子,一旦它被加入到DNA链上,这个DNA链就不能继续增加长度。最终的结果是获得所有可能获得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目前最普遍最先进的方法,是将双脱氧核糖核苷酸进行不同荧光标记。将PCR...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