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的东传及其演变
一、筚篥的中国之传—隋唐燕乐中的筚篥
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这一基础上,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繁荣的燕乐(根据地区和国别而划分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就是其主要标志之一。筚篥这件胡乐器也被作为旋律乐器在隋唐燕乐中使用颇广:除“清商””天竺””文康”三部伎外,“国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和小筚篥;“高丽伎”中使用了小筚篥、桃皮筚篥;“安国伎”中使用了双筚篥;“龟兹伎”中使用了筚篥。“疏勒伎”中,不仅使用了筚篥还使用了双筚篥。“高昌伎”中使用了两支筚篥,“燕乐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小筚篥。
筚篥在各部伎乐中得以频繁使用,与隋唐统治阶层对筚篥的青睐是分不开的。虽然唐九、十部伎基本上沿袭了隋九部伎的名称,但在乐器的使用上却稍有变化:(1)某些乐器在燕乐的发展中被淘汰了,如:十部伎中的《清商伎》不再使用埙,而加入了叶,《龟兹伎》中省去了箫。然而,筚篥作为主要旋律乐器之一,在其中的使用却一直较为稳定而未被舍去。(2)随乐伎的增加和发展,筚篥在其中的地位越趋重要。到十部伎时,在天竺伎中增加了原先不用的筚篥,且从记载来看,筚篥在此部乐伎的吹管乐器中排序第一位,可见其在燕乐中所受到的受到重视。(3)另外,唐代随着“燕乐伎”和“高昌伎”的加入,燕乐进入了相当繁荣的阶段。其中,以歌颂当代统治者和祝福唐代繁荣昌盛为主要内容的《燕乐伎》,成为唐九、十部伎的首部。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九部乐中使用筚篥的各部伎均将筚篥排于中原乐器“箫”之后,而在十部伎的《燕乐伎》中却将筚篥列于了箫之前,且燕乐伎又为十部伎的首部,可见在对筚篥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筚篥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燕乐伎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主旋律乐器。
筚篥
当然,筚篥除了在燕乐这种具有俗乐性质的宴饮制约中获得特殊生存与发展外,在我国的仪仗音乐———鼓吹乐中,自隋代开始就成为各代鼓吹乐队中地位突出的领奏乐器之一。介于篇幅有限,且随后要谈的日本雅乐与之有无关联,且与唐代燕乐之间存在的传承关系,故本文中对筚篥在我国鼓吹乐中的使用情况不作展开。需提及的是,清末后鼓吹乐流入民间,并与我国不同地域的民间器乐相结合而形成另一意义上的“鼓吹”、“吹打”等乐种的同时,筚篥在其中却失去了往日的活跃。相反,在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器乐合奏中,倒还保有原来的重要之席。如:云南丽江地区的洞经音中,在《浪淘沙》、《水龙吟》、《八卦》等传统乐曲中,筚篥作为定调之器仍然处于主奏和领奏的地位。但从明显的实际情况来看,筚篥虽没有像尺八那样在中国失传,而是在中国近现代的汉族音乐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与尺八流传相似的一点是:筚篥也被东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并流行至今。
二、筚篥的东亚之传
唐乐对东亚国家的影响程度十分深远。其中,同属“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筚篥这件繁盛于隋唐的特殊乐器也随中国宫廷文化被再度东传到了以上三国。
A. 中国筚篥 B. 日本筚篥 C. 朝鲜细筚篥 D. 朝鲜乡筚篥
(1)日本的筚篥
真正意义上的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是在中国的隋唐时期。筚篥传入日本的时间据《日本音乐大辞典》记载,大约是于公元七世纪时的推古朝时期传入的。从种类上来说,日本筚篥分为大、小两个品种,但此二品种之间的区别却并不一定与中国大、小筚篥的区别一致:中国隋唐时期所用的大筚篥,如《乐书》所云:“然其大者九窍,以筚篥名之。小者之窍,以风管名自之。”可见,所谓大筚篥即指九孔筚篥。也就是说,隋唐时期的大筚篥即普通筚篥。但日本音乐中普通的筚篥指的却是小筚篥。
从形制上来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两国的筚篥大致相同,如制作材料上二者均以竹为管,以芦为首,且都为双簧竖吹类乐器。然而,在其制作的某些方面和使用场合等方面确是独特的。其中,制作上小筚篥的管身首尾粗细不一致,首的口径一般为5分,尾的口径约为3分,整个管长一般在6寸左右。其管身上的音孔数沿袭了唐代“前七后二”的九孔制,音孔雕凿为竖椭圆形。小筚篥的簧为管长的十分之一,约为1寸8分,由两枚薄片相合。更为考究的是,在其热的时候可以卷起来,这样就像一个道具似的即可卷起又可摊开。在管头上放入的部分是一种称为“図纸”的和纸,在芦哨上折叠起来的部分是誊做的扁平哨上圈,称为“责”,可以明显的调节音色。除此之外,还有放置筚篥的容器:当筚篥不使用时,其簧可以插入一个称为“乌帽子”或“缩”的小配件中,然后再将带“缩”的筚篥整个放入称为“函”的管箱中。
大筚篥在平安朝中期被废绝,但从《日本音乐大辞典》中记录的《河海抄》及《好古小录》中的记载可判断,大筚篥在日本被废弃之前有尺8寸长的,也有7寸5分长的。后来,通过对正仓院宝物的重新复制后,两管制的大筚篥保存到了现在。
从其使用场合来看,筚篥被日本雅乐吸收为其中重要的旋律乐器之一而使用。日本雅乐是在唐代燕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从仁明天皇(833-850)开始,到平安中期的乐制改革,日本对已传入的,包括唐燕乐在内的各种音乐歌舞重新加以整合与改造。这样,一方面通过重新整合得到了以吸收了中国唐乐(主要为唐)为代表的左方乐,以及以朝鲜韩乐为中心,称为高丽乐的右方乐;另一方面,通过改造而从形式上划分了“管弦”与“舞乐”两类体裁。其中,舞乐在左、右、方乐中都有使用,管弦则固定使用月左方乐中,右方乐中无独立的管弦。
筚篥
(2)朝鲜的筚篥
由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的相连,朝鲜在早于日本之前的古老时代就已开始了和中国的交往。随中国宫廷音乐文化向朝鲜的传播,筚篥也在朝鲜的雅乐乐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种类及形制上来看,流行于朝鲜的筚篥大致有桃皮筚篥,唐筚篥,乡筚篥,细筚篥等几种。其中,桃皮筚篥为中国唐代九,十部伎的(高丽伎)中所用,但其具体的形制却在朝鲜的史料中未见记载。唐筚篥是于高丽朝(10-14世纪)时,随中国宋代大晟雅乐的传入而得到使用的主要乐器之一。由于在高丽朝中,对于宋朝所传来的音乐都称为“唐乐”,故其中所用的筚篥也被称为“唐筚篥”。乡筚篥为高句丽时代由西域传入也称为“大筚篥”,音色显得较为粗糙。细筚篥的形制同乡筚篥相似,也比较细。以上流行于朝鲜的筚篥中,乡筚篥和细筚篥最为常用。从使用场合来看,二者主要被用于朝鲜“雅乐”(传于中国宋代的大晟雅乐)中,但“雅乐”中筚篥的乐队编制与中国和日本的不太一样,中日两国宫廷音乐中所用的筚篥均以“单人单管”制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而在“雅乐”中却是以多个乐工排成列盘坐于台上各执一筚篥进行演奏。这种编制特点与乡筚篥和细筚篥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乡筚篥和细筚篥的音量较小,较细,故更适合于齐奏的形式。当然,由于乡筚篥不仅具有筚篥特有的委婉气质,还具有能够表现音的强弱变化的功能,因此也并不纯处于伴奏地位,而是在以轧筝为主旋律乐器的同时,而常处于吹奏主旋律的重要地位。
除“雅乐”之外筚篥还在朝鲜的民俗音乐、艺术歌曲中作为伴奏而用。此外,在越南的音乐中也有使用。不过,综观上述可以看到的是:筚篥在中国音乐中辉煌之后再度东传,并不意味着其生命的终结,相反却是其生命旅程的另一开端。继此开端后,筚篥的确在东亚音乐中又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