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咏华
生平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根据任咏华讲述,其双亲都没有引导她走上科学道路。是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善于分析的性格引导她从事科学。她上小学的时候打破一支温度计,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她手上流动和聚并的现象,让她惊奇。在中学,她的一位中学教师为她带来极大的启发。这位教师纵然怀有身孕,仍然授课至最后一刻。
任咏华于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于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任咏华师从支志明院士,在支志明的课题组,她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咏华从事金属钌氧化化学的研究。
1988年博士毕业后,任咏华在香港城市大学(当时叫做城市理工学院)新成立的应用科学系获得一个初级教职。当时的城市理工学院科研设施非常差,任咏华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订购了第一批化学图书,为实验室订购了第一批烧杯和化学药品。 在城市理工学院期间,承担本科生教学,在教学时间之外,任咏华利用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教授的实验室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她投身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金属配合物发光。
1990年,任咏华转入母校香港大学任教。1991年夏至1992年夏,任咏华两次到伦敦帝国学院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弗里·威尔金森的课题组访问,在这里她开始转向有机金属合成的研究。从伦敦返回香港之后,任咏华开始有机金属发光体的研究,制备出了长寿命的冷发光有机金属,激发态寿命在微秒量级,比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材料的激发态寿命还长,促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展。
1995年,任咏华升任高级讲师,1997年成为教授,1999年成为讲座教授,2000至2005年任系主任。2001年,任咏华开始任黄乾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2007获得福布莱特杰出学人奖。
2001年,任咏华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在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也是38岁,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2006年,任咏华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任咏华以“过渡金属炔基及硫属簇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获得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英语:L"Oréal-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表彰其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工作。”
学术研究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咏华研究高价金属钌和锇的氧化化学,这一研究有助于研究生物体内细胞色素利用铁离子氧化碳-氢键,因为钌和锇与铁属于同一族 。
独立工作之后,任咏华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和无机发光化学和材料。在化学传感器方面,她的课题组制备出可用作短序列DNA指示剂和检测溶菌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任咏华自伦敦访问回到香港之后,开始发光材料的研究。她的课题组制备很多新种类的有机金属发光体。她的课题组制备出溶液稳定的磷光材料和磷光剂,可以很方便地沉积在玻璃、塑料等各种表面上,可用在有机发光器件上。近年来,任咏华还研究了非常规结构的发光材料,比如金属凝胶、球状胶束和柱状纳米结构等,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能够得到性能更好的材料。
至2013年,任咏华发表了347篇期刊论文,申请了29项专利,撰写6篇专著章节,出版了2部专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