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物种起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2
转发:0
评论:0
背景在当时,西方社会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是古代地球曾经遭遇大洪水的证据,那些化石就是没有登上诺亚方舟的动物。地球的历史大约只有六千年左右(参见年轻地球创造论),这是经由从亚当和夏娃开始后的人类世代所推算的时间。达尔文1809年生于英格兰舒兹伯利(Shrewsbury)。达尔文从小就对矿物和动物有兴趣。1831年他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然而他还是对地质学及生物学比较有兴趣。1831年12月达尔文参加了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从事自然调查研究工作;最初他在南美海岸调查,并多次进入南美洲西边的加拉巴哥群岛,经过太平洋到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南非,然后又回到南美洲,直到1836年10月才回到英国。理论的形成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时,在安地斯山山顶上发现海洋生...

背景

在当时,西方社会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是古代地球曾经遭遇大洪水的证据,那些化石就是没有登上诺亚方舟的动物。地球的历史大约只有六千年左右(参见年轻地球创造论),这是经由从亚当和夏娃开始后的人类世代所推算的时间。

达尔文1809年生于英格兰舒兹伯利(Shrewsbury)。达尔文从小就对矿物和动物有兴趣。1831年他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然而他还是对地质学及生物学比较有兴趣。1831年12月达尔文参加了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从事自然调查研究工作;最初他在南美海岸调查,并多次进入南美洲西边的加拉巴哥群岛,经过太平洋到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南非,然后又回到南美洲,直到1836年10月才回到英国。

理论的形成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时,在安地斯山山顶上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让他感到困惑。在小猎犬号启航时,达尔文曾带了一本英国地质学家莱尔所著的《地质学原理》;莱尔认为地球的地形、地貌是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细微变化的结果,莱尔相信风力、雨滴、冰雪等微小的力量,持续千万年后就可以完全改变地表的形貌。达尔文本人也相信,只要时间足够,无法察觉的细微改变也可以造成巨大的变化。达尔文推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有三亿年左右的历史,持续长时间微小的地震等自然因素使得原来在海中的生物遗迹能在高山上发现。

物种起源

 达尔文雀

在加拉巴哥群岛考察时,达尔文发现每个岛屿上的陆龟及雀鸟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又有些许的不同。他又发现加拉巴哥群岛的生物与南美洲大陆的种类非常相似;于是他开始怀疑岛上生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他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千百年来适应各个岛屿不同环境的结果。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些细微的变化在无数个世代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生物进化在当时并不是新的概念。1809年时,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便提出:当环境改变时,物种会调适发展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常用的器官会发育变大、不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并且这一代获取的改变会遗传给下一代;但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特征可遗传”的假说。后来达尔文又从英国人口学者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论》得到灵感;马尔萨斯认为:人类粮食的生产永远无法赶上人口的增加,致使粮食供不应求,进而发生饥荒或战争,导致一部分人口死亡。达尔文以此联想到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延续族群。

“天择”的概念逐渐在达尔文的五年环球考察过程中形成。在1836年回到英国后,达尔文慢慢将他的看法写成文章,然而没有发表。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达尔文迟了很久才发表他的作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引起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弹。1858年,达尔文接到在马来群岛调查的博物学者华莱士有关物种形成的文章;华莱士对于物种形成的看法与他有很多相似之处(《物种起源》的绪论中提到了这一段过往),一方面达尔文的不希望自己研究成果的来源变得看起来不正当,另一方面可能别人的支持使他增加了信心,于是两人在1858年的伦敦林奈学会中,以两人共同署名的方式,发表有关物种形成的看法。接着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原始》。

主要内容

物种起源

  生命之树,用于解释物种分化;此图也是本书唯一的插图。(达尔文也自嘲没有美术天分)

达尔文在书中提出两个理论。第一,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化是通过天择而来。

其理论重点如下:

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环境变动而改变。

生物的演化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不是突然性的剧变。

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例如哺乳类是由同一个祖先演变而来,由此可引申出人类与猿类有着共同祖先。

生物族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

批评

物种起源

  讽刺漫画反映了1870年代基督徒于“人类与猿类具有共同祖先”这个观念的反对。

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邪说,西方社会也对达尔文冷嘲热讽。根据天主教当时的教条:人类是上帝依据自己形象所创造的,因此人是万物之灵、代表天主有权统治万物。达尔文的理论不仅使得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被推翻,人类也被形容为千百年来残酷的生存竞争所形成的产物,还指出人与其他哺乳动物有着共同祖先,这根本就是亵渎上帝及基督教教义,这在当时保守的社会是相当大的震撼。

然而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也并非完美无缺,当时尚未了解任何遗传机制,无法解释个体间的偶然差异是如何产生;直到后来与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相结合,形成现在广为大众所接受的现代综合理论。

1950年代后人类基因被发现,解开了进化论里面物种内出现差异之谜和这些特征如何通过繁殖遗传后代。研究不同动物DNA,对比更加确认了共同祖先说。

中文译本

《物种起源》的在中文译本由马君武于1901年开始翻译,1919年翻译完毕。1920年马君武的译本《达尔文物种原始》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其他的中文译本

黎静波编译本,华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

舒德干等人翻译本,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谢蕴贞翻译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合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再版)

王敬超译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钱逊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香妃子超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苗德岁译本,译林出版社(2013年)

参考文献

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物种
物种的定义物种的定义:常是指一类形态和遗传组成相似的生物群体,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能产生正常后代。以下是其他方式的物种定义:形态学种(morphologicalspecies)是一群在外观上不同的生物,例如我们可以分辨出鸡和鸭,因为它们长着不同形状的喙,而且鸭子的足有蹼。在有记录的历史之前,物种就已经像这样定义了。尽管受到不少批评,形态学种的概念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种概念,而且在生物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植物学中,而且此概念对于无性生殖的生物体也可以适用。生物学种(biologicalspecies)或隔离种(insularspecies)概念把物种定义为一组能够或潜在能够相互培育的生物。对于研究现存高等生物,如哺乳类、鱼类和鸟类的科学家来说,这不失为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但对于不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这个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它把互相配育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种群间...
· 易危物种
外部链接
· 外来物种
外来种的来源引入养殖、畜牧或栽培观赏或宠物饲养外逸、弃养由人类交通工具偷渡生物防治引种宗教放生栖地改变导致原来的地理屏障消失由学术研究机构逃逸(较少)外来种对原生种的影响掠食:掠食当地物种,导致族群下降甚至灭绝。竞争:驱逐、取代当地原生物种的生态位。疾病:感染没有抵抗力的原生物种,使得原生种大规模染病,甚至死亡。杂交:基因库的污染,改变原生种的基因组成。外来种对人类的影响经济损失:新病虫害造成农业损失。健康威胁:引发人类新疾病。
· 物种多样性
参见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族群群落
· 濒危物种
保护状况一个物种的保护状况,是濒危物种灭绝可能性的一个指标。对一个物种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时会考虑不同的因素,包括一些统计的信息,例如剩余数量﹑随着时间整体数量是增加或是减少﹑繁殖成功率﹑已知的威胁等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最知名的全球保护状态列表及排名系统。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超过40%有可能会灭绝。199个国家已经签署了协议同意建立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以保护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保育豺,一种濒危物种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是在人类控制环境的禁区繁殖稀有或濒危物种的过程,如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是为了拯救稀有或濒危物种,所以物种数量应该趋于稳定,不再有消失的危险。这种保育技术已用在许多不同的物种上,已知最早的人工繁殖可能是在欧洲及亚洲统治者的动物园中,例如麋鹿,不过一些活动力强的物种不易进行人工繁殖,像是;候鸟及鱼(例如云鲥),而且若人工繁殖的数量太小,可能会减少其基因库,对免疫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