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视角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1
转发:0
评论:0
计算一台相机的视角针对直线投射镜头(无空间扭曲)产生的遥远物体影像,有效焦距与影像格式尺寸足以定义视角。计算非线性影像相对复杂许多,而且在大部分的实际应用上并不是非常有用。(在透镜扭曲的的情况下,譬如鱼眼镜头,有扭曲的长段镜头可以比较低扭曲的短镜头有较宽的视角)视角也许可以用水平(从影像的左端至右端),垂直(从影像顶端至底端)或者斜角(从影像一角至对角)等方式计算出来。对于直线投射影像,视角(α)可以由被选择的大小(d),以及有效焦段(f)计算出来如下:d{\displaystyled}表示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大小再一个方向的计算。譬如,对于36mm宽的底片,d=36{\displaystyled=36}mm可以被拿来取得水平视角。由于这是三角函数方程式,视角不会与焦距呈线性关系。然而,除了宽角度镜头,他是合理的近似αα-->≈≈-->df{\displaystyle\alpha\appr...

计算一台相机的视角

针对直线投射镜头(无空间扭曲)产生的遥远物体影像,有效焦距与影像格式尺寸足以定义视角。 计算非线性影像相对复杂许多,而且在大部分的实际应用上并不是非常有用。(在透镜扭曲的的情况下,譬如鱼眼镜头,有扭曲的长段镜头可以比较低扭曲的短镜头有较宽的视角) 视角也许可以用水平(从影像的左端至右端),垂直(从影像顶端至底端)或者斜角(从影像一角至对角)等方式计算出来。

对于直线投射影像,视角 ( α )可以由被选择的大小( d ),以及有效焦段( f )计算出来如下:

d {\displaystyle d} 表示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大小再一个方向的计算。譬如,对于36mm宽的底片, d = 36 {\displaystyle d=36} mm 可以被拿来取得水平视角。 由于这是三角函数方程式,视角不会与焦距呈线性关系。然而,除了宽角度镜头,他是合理的近似 α α --> ≈ ≈ --> d f {\displaystyle \alpha \approx {\frac {d}{f}}} 弧度或 180 d π π --> f {\displaystyle {\frac {180d}{\pi f}}} 角度。

有效焦距趋近等于标示的镜头焦距( F ),除了微距摄影镜头至拍摄物距离与焦距接近。在此案例中,放大倍率( m ) 必须加以考虑:

(在摄影学中 m {\displaystyle m} 通常被定义为正值,尽管是被颠倒的影像。) 举例来说, 在放大倍率1:2的状况下, 我们发现 f = 1.5 ⋅ ⋅ --> F {\displaystyle f=1.5\cdot F} 而与一个对远处的物体具有相同焦距相比视角减少了33%。

另一个影响因素在微距摄影中,是 lens asymmetry (镜头 asymmetric 是指镜头的光圈从前后看上去大小不一的情况)Lens asymmetry 会造成节面(nodal plane)与 pupil positions。 The effect can be quantified using the ratio ( P ) between apparent exit pupil diameter and entrance pupil diameter. The full formula for angle of view now becomes:

视角还可以用 视野表 (FOV tables)或纸张,或镜头计算软件来求出。

示例

假设一个 35mm 相机,安装了一个焦距为 F = 50 mm 的镜头。35mm 相机的影像规格是 24mm(垂直)× 36mm(水平),对角线距离约为 43.3mm.

在无限远对焦时, f = F ,视角为:

水平方向, α α --> h = 2 arctan ⁡ ⁡ --> h 2 f = 2 arctan ⁡ ⁡ --> 36 2 × × --> 50 ≈ ≈ --> 39.6 ∘ ∘ --> {\displaystyle \alpha _{h}=2\arctan {\frac {h}{2f}}=2\arctan {\frac {36}{2\times 50}}\approx 39.6^{\circ }}

垂直方向, α α --> v = 2 arctan ⁡ ⁡ --> v 2 f = 2 arctan ⁡ ⁡ --> 24 2 × × --> 50 ≈ ≈ --> 27.0 ∘ ∘ --> {\displaystyle \alpha _{v}=2\arctan {\frac {v}{2f}}=2\arctan {\frac {24}{2\times 50}}\approx 27.0^{\circ }}

对角线方向, α α --> d = 2 arctan ⁡ ⁡ --> d 2 f = 2 arctan ⁡ ⁡ --> 43.3 2 × × --> 50 ≈ ≈ --> 46.8 ∘ ∘ --> {\displaystyle \alpha _{d}=2\arctan {\frac {d}{2f}}=2\arctan {\frac {43.3}{2\times 50}}\approx 46.8^{\circ }}

参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人死亡的意义:意识形态与宗教视角下的多种死亡观
一、生物学上的死去定义:生物学上的死去,通常指的是生命体征的永久性丧失,这是医学和法律上判断死亡的主要标准。具体来说,包括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脑活动停止等关键生命体征的消失。这一过程的最终阶段被称为生物学死亡期,此时全身所有的组织细胞相继死亡,超生反应消失,并开始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特点:客观性:基于可观察的生命体征变化。不可逆性:一旦发生,无法通过医疗手段恢复。终结性:标志着生命活动的彻底停止。二、哲学与宗教视角下的死去1.意识形态上的死去定义:意识形态上的死去,更多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或精神层面的影响力、记忆或存在感的逐渐消失。这种死去并非基于生物学标准,而是取决于后人对逝者的记忆、评价及传承。特点:主观性:受个人观念、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影响。延续性:即使生物体已死亡,其思想、作品或影响仍可能长期存在。多样性:不同文化、宗教对意识形态死去的理解和态度各异。2.宗教...
·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
批评视角的转换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现代性品格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换,文学批评体制与机制也在逐步转型,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批评多元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就是批评视角的多维转换。一、批评视角的维度转换和多维视角的确立伴随着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批评也随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从古代批评形态向现代批评形态转型。批评视角也从传统批评视角――人格伦理教化型视角,向现代批评视角――社会政治教育型视角转化。其实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角转换,而是视角内容的转换――从封建意识形态内容向反封、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转换。但单维的视角状态并未真正改变和转换。第二阶段...
· “国学”概念的独特视角 凸显传统文化特点
“国学”这一概念随着“国学热”而为人们所熟知,它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其实,“国学”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周礼》中有“乐师[注:官名。《周礼》谓春官所属于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亦称小丘正,又与大司乐(大乐正)通称乐正,均以乐官而兼学官,大司乐为长官而专教大学,乐师则与师氏、保氏教小学。]掌国学之政”的话。《礼记》中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可见,“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不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用“国学”来指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清朝末年,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进展。为了区别西方的学术文化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文化,人们把前者称为“泰西之学”或“西学”,而把后者称为“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由此而来。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将西方学术文化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称为“旧学...
· 科学视角中的寺院管理制度――禅宗清规
提要:本文以唐宋元禅宗清规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从科学视角解读和探究禅宗清规中的寺院管理问题、信息传递问题和清净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窥禅宗不违世间法以求长盛不衰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寺院管理问题涉及僧职选任、违规惩处和财物管理等内容;信息传递问题涉及以钟鱼鼓板为载体的听觉信息传递系统和以榜式、状式、图式为载体的视觉信息传递系统;清净问题涉及物理清净、心理清净、信仰清净的内容和意义。关键词:禅宗清规科学视角寺院管理信息传递清净作者:黄奎,1967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禅宗清规作为禅宗僧团关于僧职设置、法事仪轨、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等的制度汇编,是佛教戒律与中国古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禅宗清规既有宗教性的一面,又有世俗性的一面。在世俗性的一面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从唐代中叶百丈怀海立足百丈山僧团实际而创立的《禅门规式》,到...
· 科学视角中的寺院管理制度――禅宗清规
提要:本文以唐宋元禅宗清规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从科学视角解读和探究禅宗清规中的寺院管理问题、信息传递问题和清净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窥禅宗不违世间法以求长盛不衰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寺院管理问题涉及僧职选任、违规惩处和财物管理等内容;信息传递问题涉及以钟鱼鼓板为载体的听觉信息传递系统和以榜式、状式、图式为载体的视觉信息传递系统;清净问题涉及物理清净、心理清净、信仰清净的内容和意义。关键词:禅宗清规科学视角寺院管理信息传递清净作者:黄奎,1967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禅宗清规作为禅宗僧团关于僧职设置、法事仪轨、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等的制度汇编,是佛教戒律与中国古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禅宗清规既有宗教性的一面,又有世俗性的一面。在世俗性的一面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从唐代中叶百丈怀海立足百丈山僧团实际而创立的《禅门规式》,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