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说
兴起原因
魏晋南北朝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佛道两教盛行,求仙炼丹成为社会风尚,于是产生了很多谈神仙鬼怪、报应、隐士异人的小说;再加上秦汉旧有的传说,遂形成杂谈怪异的“志怪小说”。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是中国本就信巫,后来又经过秦汉神仙之说的流行和小乘佛教的传入而使此风大盛。但汉魏之后流行的“杂传”也有所影响。
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喜欢品评人物,于是有人便把一些名人的言行轶事汇编成轶事小说,或称“志人小说”。
分类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吴均《续齐谐记》、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也有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张华《博物志》、郭宪《汉武洞冥记》、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等等。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或称“轶事小说”,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取生活片断来表现人物,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沈约《小说》、邯郸淳《笑林》、杨松玢《解颐》、侯白《启颜录》等。
“志人”一词是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首次提出,用以和“志怪”相对,并广为学界接受使用。此类小说在魏晋时主要是以记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逸事与琐言为主,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当作史料所引用。
特色
六朝小说以鬼神志怪为主,仅以记述笔调,写鬼神或人间故事,多为零碎的短篇叙述,粗陈梗概,甚少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
六朝笔记小说的影响
六朝小说开导笔记小说的先路。志怪小说,为后世神仙鬼怪类的笔记小说开辟了道路,如宋徐铉的《稽神录》、吴椒的《江淮异人传》、《京本通俗小说》中的“西山一窟鬼”、“志诚张总管”、明崔佑的《剪灯新话》、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志人小说则成为笔记小说的重要流派,如《世说新语》启导了唐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唐王谠的《唐语林》,明何良俊的《何氏语林》、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清王卓的《今世说》、梁维枢的《玉剑尊闻》等;《笑林》则启导了元托名苏轼的《艾子杂说》等。
六朝笔记小说也影响后世一般文学的创作。志怪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足为后世同类文学创作的借镜。创作方法方面,能结合现实与想像;表现技巧方面,则能刻划人物性格、描摹细节,安排曲折结构。最明显的莫如唐代的传奇,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柳毅传》等,都深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不论志怪或志人的小说,都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题材或情节。小说方面,例子有明《两窗欹枕集》的“董永遇仙传”、《古今小说》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三国演义》内左慈和华佗等人的故事、清《聊斋志异》的“阿绣”和“劳山道士”、近人鲁迅《故事新编》的“铸剑”。
至於戏剧方面,如元关汉卿的《窦娥冤》、京戏《童女斩蛇》、《击鼓骂曹》、《除三害》、地方戏《天仙记》、《相思树》等。
六朝笔记小说为后世各类有关魏晋南北朝的研究,于社会状况、风俗民情、思想潮流、宗教信仰、传说轶闻、以及地理物产、语言文字等,提无参考资料,如唐人修《晋书》,多取材于《世说新语》;郦道元撰《水经注》、范晔编《后汉书》,曾采录《博物志》和《搜神记》的内容。
轶事小说内的文人故事,常被引用作为典故。笔记小说并创造优美的文学语言,如成语和警句,丰富中文的词汇。笔记小说以平凡细节刻划人物性格,从而显示作品主题的表现方法;以光明结局寄托坚强信念、不屈精神的手法,都影响后世。
参考文献
来源
Monika Motsch(莫宜佳)著,韦波 译:《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