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
中国历史的空城计
正史中最早出现的空城计为春秋时代楚国令尹子元以兵车六百乘进攻郑国,兵临郑都城下,郑国大夫叔詹便大胆使用空城计,楚国军队见郑都内城的闸门都没有放下,议论了一阵后撤退。(《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较著名的例子有 :三国时代的汉水之战,曹操在北山下运粮,黄忠出兵夺取,但过期不还。赵云便率数十骑出营寻找,正好遇上曹操大军,被包围,赵云突围冲阵,一面战斗、一面退却。曹兵再次集合,追到赵云军营,赵云入营后便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怕有伏兵便退却,忽然赵云军雷鼓震天,用劲弩从后射杀曹兵。曹兵慌张害怕,自相践踏,堕进汉水而死的人甚多。
而曹操自身也有用过空城计,公元195年,当时吕布派兵约万余人进攻曹操,武帝本纪写“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而裴松之注引之魏书更明确记载:“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当时曹操派大部分兵力收割麦草,剩下不到千人留守,于是曹操命妇人也加入防守,当时曹操屯营的西边有大堤防,南方树木幽远深长。吕布怀疑有埋伏,便对旁人说:“曹操多诡计,不要中了埋伏。”于是引军退至曹营南方。隔日再来,曹操军有备,埋伏一半兵力在堤防内侧,另一半在外侧。吕布进攻,派轻装士兵挑战,结果被曹军包围,曹军步骑兵同时进攻,大破吕布军,夺取鼓车,追到吕布军的营寨才退回。
南北朝时西魏王思政初镇弘农,东魏将军刘丰生率军推进至弘农城下,弘农守备松懈,敌人逼近。王思政“令开城门,解衣而卧”,并勉励将士敌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数千骑兵临城下,见此情形,“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王思政传》)随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积累粮草,大大加强了弘农的防御。
北齐祖珽出任北徐州刺史,南朝陈军来攻,祖珽“不闭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人行,鸡犬不听鸣吠。”陈军见状,不明所以,怀疑是座空城,放松了警戒。夜里祖珽下令大叫,杀声震天。“贼众大惊,登时走散。”后来陈军得知真相,卷土重来,祖珽已做好准备,大败陈军。(《北史·祖珽传》)
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元轨为定州刺史时,来犯,元轨开城门偃旗息鼓。疑惑,没敢入城,于夜间遁走。(《旧唐书·李元轨传》)
日本历史的空城计
德川家康于三方原之战中战败后逃到滨松城,德川军使用空城计,武田信玄军见德川军完全没有防备,所有城门打开。武田信玄军前线部队还听到了鼓声。信玄恐防有诈,下令停止攻击。结果,家康安然无事,避过了此劫。
小说虚构的空城计
“空城计”以《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最广为人知。蜀国诸葛亮面对曹魏司马懿大军进袭,故意大开城门,坐在城上焚香操琴,让司马懿以为城内有伏兵,因而退兵。此纪录源自晋人郭冲的《条亮五事》之一,但裴松之在编写《三国志注》中,对此事直指当年司马懿,在宛城,不可能到街亭迎战,予以驳斥,因此后人大多认为此为虚构故事。
译文
兵力空虚再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揣摩;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得更加奇妙。
虚而虚之:我方兵力虚弱却更显虚弱,使敌方产生疑惑而不向我方发动攻势。
实而虚之:我方兵力充足下显出虚弱,使敌方认为我方虚弱,从而引诱敌方向我方主动攻击,其实我方早有埋伏。
虚而实之:我方兵力虚弱下装作强势,使敌方产生疑惑,认为我方强劲,从而不向我方发动攻势。
相关条目
诸葛亮
汉水之战
三方原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