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漕运总督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1
转发:0
评论:0
创设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咸丰十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隋唐以后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运河漕运,以其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朝在设立漕运总督之前,1404年,永乐皇帝设武职漕运总兵,为正二品衔,率12万军队,专门负责漕运。1451年,设立文职的漕运总督,与总兵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二者享有同等的权力。每年年初,总漕巡视扬州,经理瓜洲和淮安的漕船过闸事宜,总兵到徐州督管漕船过...

创设

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咸丰十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

隋唐以后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运河漕运,以其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朝在设立漕运总督之前,1404年,永乐皇帝设武职漕运总兵,为正二品衔,率12万军队,专门负责漕运。1451年,设立文职的漕运总督,与总兵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二者享有同等的权力。每年年初,总漕巡视扬州,经理瓜洲和淮安的漕船过闸事宜,总兵到徐州督管漕船过百步洪、徐州洪等,同理漕参政管押赴京。1621年,才裁撤漕运总兵,而专任文职。

每年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上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更加之在这里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荣:“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漕运总督

昔日漕运要地:清江浦大闸口

漕运总督的属下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级别和职掌各不相同的属官。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员达270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余人。其中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位于清江浦。

裁撤

1860年,裁撤南河总督,将漕运总督从淮安府城移驻原南河总督署,15千米外的清江浦。

1901年,清朝颁布停漕改折的命令。保留每年从上海海运漕粮一百万石至天津,再改由铁路火车运到北京。

1905年初,由于漕运已停,裁撤漕运总督及各省粮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抚,驻扎清江浦,同年也被裁撤。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与漕运使,专门负责漕运。洪武元年,漕运使为正四品官员,并设置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洪武十四年,罢黜。明成祖朱棣打败明惠帝之后,因永乐迁都,设置漕运总兵官,命平江伯陈瑄治理漕运。宣德年间,明宣宗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监督漕运。景泰二年,因漕运不断,明景帝命副都御史王竑为首任漕运总督,兼巡抚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凤阳府四府;徐州、和州、滁州三州,治理淮河 。

成化八年,分设立巡抚、总漕各一员。次年,恢复旧制。正德十三年,又分设;三年后又恢复旧制。嘉靖三十六年,因抵御倭寇进犯,增设提督军务巡抚凤阳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合并,改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万历七年,加兼管河道 。

清朝时期

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

光绪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

现在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的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与淮安城南门、门前的镇淮楼、后面的淮安府衙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里最初由宋乾道六年(1170年)录事陈敏兴修建,元时为淮安路总管府,1293年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知府范中建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为淮安卫指挥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淮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御史周金在城隍庙东新建都察院分署。隆庆五年(1571年)知府陈文烛将此重修。万历七年(1579)都御史凌云翼将淮安府迁往城隍庙东,移总督漕运部院于此。漕运公署机构庞大,整个建筑有213间,占地约三万平方米。

参考文献

来源

《清史稿》第197至199卷:疆臣年表一至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

参见

漕运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河道总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漕运六任总督与山阳阮氏
清代六任漕运总督为山阳阮氏十二代阮学浩和十三代阮葵生题词,其中有阮元、胡克家、许兆椿、管干珍亲笔题词手迹,有杨锡绂、铁保为阮学浩编写的“洒扫会约”一书题序。这罕见唯一的珍贵历史文物今由山阳阮氏后裔保存完好,代代相传。历任漕运总督有:明朝的王�f(1451)、陈泰、凌云翼、李肱、李三才、史可法;清朝施世纶、唐英、琦善、穆彰阿、阮元、恩铭、段祺瑞、杨殿邦、胡克家、许兆椿、铁保、邵灿、杨锡绂、黄登贤、管干珍等。阮氏家族珍藏的文物中就有了清代六任漕运总督的亲笔题词手迹和题序。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五任漕运总督题词手迹目前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距今近300年的�v史,独一无二,对研究中国漕运史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史料价值。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河道调运粮食和食盐,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
· 漕运六任总督与山阳阮氏
漕运六任总督与山阳阮氏时间:2011-10-279:44:53作者:阮文阮宏旭来源:阮氏宗亲网查看:249评论:0清代六任漕运总督为山阳阮氏十二代阮学浩和十三代阮葵生题词,其中有阮元、胡克家、许兆椿、管干珍亲笔题词手迹,有杨锡绂、铁保为阮学浩编写的“洒扫会约”一书题序。这罕见唯一的珍贵历史文物今由山阳阮氏后裔保存完好,代代相传。历任漕运总督有:明朝的王f(1451)、陈泰、凌云翼、李肱、李三才、史可法;清朝施世纶、唐英、琦善、穆彰阿、阮元、恩铭、段祺瑞、杨殿邦、胡克家、许兆椿、铁保、邵灿、杨锡绂、黄登贤、管干珍等。阮氏家族珍藏的文物中就有了清代六任漕运总督的亲笔题词手迹和题序。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五任漕运总督题词手迹目前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距今近300年的v史,独一无二,对研究中国漕运史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史料价值。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河道调运粮食和食盐,漕粮的运输称漕运,...
· 清朝的漕运总督是个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说到清朝的总督,大家都知道权力很大,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还有一个总督,不管地方行政,但重要性比地方总督还重要,这就是漕运总督。任何一个时代,要想统治稳固,没有粮食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京城需要的大量粮食都要从江南走水路运到北京,漕运应运而生。早在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朝廷就设置了漕运总督,驻地在现在的江苏淮安。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南段,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岔口,水运便利。清朝没有变化,刚入关的那一年,就沿明制,置漕运总督于淮安。漕运总督,在明朝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字太多。清朝就简略多了,六个字:总漕部院衙门。在顺治时,漕运总督旋设旋废,康熙以后就稳定下来。清朝的漕运总督有个特点,并不管全国所有省份的粮运,从北往南,只管山东(鲁)、河南(豫)、江苏(苏)、安徽(皖)、浙江(浙)、江西(赣)、湖北(鄂)、湖南(湘)。漕运总督只管这八个...
· 漕运
春秋战国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下令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用庞大船队通过渭河、黄河、汾河运送几千石粮食到晋国都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是为泛舟之役。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发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从扬州引入长江水经过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从水路调兵运粮。三年后,吴王夫差扩展邗沟,开荷水运河,接通泗水。秦汉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攻匈奴时,为了统一岭南,令监禄(史禄)开凿灵渠(兴安县),接通漓江、湘江,方便军粮漕运。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后勤起了保障作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隋唐隋朝开发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成为庞大的运...
· 漕运衙门
位于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尚保存完好通州漕运码头上的箭楼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加强对运河和漕运的管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漕运在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愈加重要,专门的漕运衙门也就应运而生。史书上关于漕运专业管理机构的最早设置年代是隋朝,当时设有漕运专署。到了宋朝,除设有江淮转运使外,北宋还在开封设排岸司和纲运司,将漕运分为两个系统:排岸司负责运河工程管理及漕粮验收、入仓,纲运司负责随船押运。北宋时运河所经的曹郓济泗等州和广济军均设排岸机构,共有15名指挥和7500名兵士,汴京则有排岸分司四处。据《宋会要》记载:“汴京四排岸司:东司在广济坊,掌汴河东运,江淮等路纲船输纳及粮运至京师,分定诸仓交卸,领广济装卸,役卒五指挥,以备卸纲牵驾,以京朝官二人充任。西司在顺城坊,领汴河上漕,以京朝官一人负责装卸;南司在建宁丰台,领惠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