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古今概念变迁与范围限定
惠栋倡导“弃宋复汉”,在汉学与宋学之间划分了一条径渭分明的学术界线。惠栋指出,“宋儒经学不惟不及汉,且不及唐,以其臆说居多,而不好古也”,治经“则断推两汉”,“宋儒不可以穷经”,以汉学方法作为治经的标准,经学研究中没有宋学存在的余地,把宋学从经学研究领域断然剔除,“汉学”专注整理古籍,遂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日本藩士伊地知季安著《汉学纪源》,从儒学的起源开始记述,详尽地介绍了日本各个时代儒学的状况。僧俊艿建久十年(公元1199)游于宋多购儒书回日本,有佛教典籍1008卷,世俗典籍819卷,碑帖96卷,儒道书籍256卷。菅原道真、纪长谷雄、三善清行、管原文时、源顺(兼平亲王)、具平亲王、藤原公任、大江匡房等皆精通汉学。
研究领域
汉学最初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和哲学、文学、音韵学、史学等,不包括现代中国的研究。二战后,也逐渐开始研究现代中国。
汉学可以分为古代汉学和现代汉学。古代汉学根据不同的划分,主要是对于1850年以前或者1911年以前或者1949年以前中国的研究,这以后的时期则属于现代汉学的领域。
三大地域特征
美国汉学,以研究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主要内容。
欧洲汉学,一是研究宗教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问题,二是研究现当代中国问题。
东亚汉学,以日本、韩国、越南为中心(日本汉学、高丽汉学、越南汉学),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到现当代所有中国文化内涵。
东亚汉学
日本人自隋唐时开始学习中国典籍制度,日本与中国汉学的渊源最为深远,明治维新前,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为时尚。近年来,韩国在东亚汉学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上,也日益重要。而越南作为汉字文化圈的成员,也一直致力于越南汉学的研究,尤其是汉喃学的研究。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定之后,中俄始有往来,俄国传教士团和41位留学生来到北京,努力学习中华文化,致力于掌握满、汉、藏、蒙等多种文字。这些留学生后来成为汉学家的有伊拉里昂·罗索兴、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雅金夫·比丘林等人。早期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后来逐渐转移到圣彼得堡大学。咸丰五年(1855年)圣彼得堡大学成立东方学系,其中最著名的汉学家是瓦西里·瓦西里耶夫,汉名为王习礼,并将《论语》、《聊斋志异》和唐人小说《李娃传》译为俄文,还编纂了《满俄大辞典》。
欧洲汉学
黄嘉略贡献
一些人认为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遥远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时代,即13世纪。史料显示,系统的汉学研究最早产生于16世纪,那时诸如利玛窦(Matteo Ricci)、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和安东尼·托马斯(Antoine Thomas)等基督教传教士正尝试向中国地区输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汉学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融合。
启蒙时代是对探索与发现新大陆怀有极大好奇的时代。那些曾经流传于教士之间的叙述与信函被收录进《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中,在欧洲广为流传。清国此一大帝国震惊了每一个对这片土地有所向往的人,与此同时,汉学者们(这在当时是一份伟大的工作)开始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的哲学、伦理、法制观念以及审美观。尽管这种介绍难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这在当时的确养活了不少依靠贩卖“中国工艺品”生存的小商贩,当然,也一度引起热议。那是,清国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开明的王国。
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由法国科学院派传教士前往中国进行研究,马约瑟发表有《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19世纪初有法国雷慕沙和德国克拉勃罗德两位汉学大师成立亚洲协会,发行期刊《亚洲学报》。1823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之,刊行《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可视为汉学成立之年。此后英国、荷兰、瑞典都出现了汉学研究,荷兰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
伏尔泰(Voltaire),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同时,也是《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的一位读者,在元曲《赵氏孤儿记(L"orphelin chinois)》中,他也曾表达他对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向往。莱布尼茨(Leibniz),微积分的发明者,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极感兴趣,他在《易经》中发现了一个完美演绎出来的素数序列。他还从中文本身提炼出了一个理想的、渊博的语言规则,即数学的本质——通过底层分析找出悖论。
1795 年,根据法国宪法,将于1796 年建立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研究院(l"é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在法国,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一位从未踏上中国地区土地的人,于1725 年出版了《中国简述(Description de la Chine)》(4 卷插图本),这本书的大量资料是基于他与教友的书信中所描述的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权威并随即被译成四种语言出版。
到了17-18世纪,其他的传教士如理雅各(Legge ,1815-1897)在争取设立汉学学科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在1837年,塞缪尔·基德(Samuel Kidd,1797-1843)成为英国首位中文教授。到了20世纪,汉学家逐渐脱离了传教士的身份,并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准研究体系。由汉学家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议也使得汉学对政治产生了影响,如美国的费正清(John Fairbanks)。
冷战期间,在法国,西蒙·利斯(Simon Leys)强烈的批评了汉学对于政治的干预——左的或右的——对汉学独特但不失科学性的分析加以否定。他还尖刻的讽刺了对汉学有所辩护的专家们,如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
在21世纪,汉学被广泛传播,因为它对中国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敦煌学
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出土了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汉学家前来敦煌考察时偷窃了大批文物,形成敦煌学之研究,促进了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很早就进行清史及满洲史的研究。1981年5月26日,日本学者藤枝晃于西北师范学院演讲时表示有学者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或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曾有学者认为日本学者在汉学研究的分量可能会超过中国。
汉学研究的意义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参考文献
夏芊若,“汉学家谈汉学”,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12日.链接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联经出版社出版。
参看
日本汉学
汉学家
国学
中华文化圈
中国古代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