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小高句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7
转发:0
评论:0
考证根据《册府元龟》的这句话:十三年四月,高丽国进乐器及乐工两部推断迟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小高句丽已经建国,小高句丽是在唐朝的安东都督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朝贞元年间宰相贾耽的《道里记》,在8世纪90年代,仍然存在安东都护府驻于辽东,所以小高句丽建国应在9世纪初。关于小高句丽何时灭亡以及渤海国何时进入辽东,根据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张建章访问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后所著的《渤海国记》,当时渤海国尚未进入辽东。而根据《续日本后纪·卷十一》“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渤海国在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已经进入辽东。综上所述,大约在834年—842年,渤海国大彝震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吞并。关于高德武699年,武周册封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儿子,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高德武为安东都督。部分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

考证

根据《册府元龟》的这句话:

小高句丽

十三年四月,高丽国进乐器及乐工两部

小高句丽

推断迟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小高句丽已经建国,小高句丽是在唐朝的安东都督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朝贞元年间宰相贾耽的《道里记》,在8世纪90年代,仍然存在安东都护府驻于辽东,所以小高句丽建国应在9世纪初。

关于小高句丽何时灭亡以及渤海国何时进入辽东,根据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张建章访问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后所著的《渤海国记》,当时渤海国尚未进入辽东。而根据《续日本后纪·卷十一》“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渤海国在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已经进入辽东。综上所述,大约在834年—842年,渤海国大彝震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吞并。

关于高德武

699年,武周册封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儿子,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高德武为安东都督。

部分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乱和渤海国给唐的压力,唐在原高句丽故地危机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布反唐废除安东都督府创建小高句丽。小高句丽与渤海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大约在820年,渤海国大仁秀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吸收。

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明年,以藏子德武为安东都督,后稍自国。至元和末,遣使者献乐工云”这句话并不能证明自国的是高德武,和高德武从699年—755年都是安东都督。《册府元龟·外臣部·封册二》记载了高定傅(713年)和高文简(715年)担任安东都督的事实,所以高德武并不是所谓小高句丽的建立者。

争议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不存在小高句丽。因为《新唐书》的这句话:

小高句丽

明年,以藏子德武为安东都督,后稍自国。至元和末,遣使者献乐工云

小高句丽

属孤证(《三国史记》只是照抄此句,两书特别是《三国史记》没有再提及高德武。。再没有其他史料证明所谓小高句丽的存在)。在《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看来所谓“后稍自国”,就是王氏高丽取代的高丽,即弓裔建立的泰封国——通称后高句丽。金毓黻的《东北通史》认为“元和末,遣使者献乐工”的高丽,应该是渤海国,误抄《册府元龟》之故。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渤海国终其始末,也没有控制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半岛。然而,一些历史学者还认为渤海国早在715年安东都督高文简西迁辽西之时,就控制了辽东半岛。

相关条目

高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

高句丽

安东都督府

渤海国

报德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高句丽
历史高句丽王冠建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一些史籍推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汉书》对公元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的记载。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内城。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据《三国志》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
· 高句丽语
概述中国史籍记载对高句丽与三韩及倭的语言相似相异与否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记载说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的语言相似,而沃沮与挹娄语言相异。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关朝鲜/韩国语和日语的语系存在很多的争议,不过日语和朝鲜/韩国语的文法几乎一样。而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国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具体的语言资料有《三国志・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与《日本书纪》等所记录的零散高句丽语,而最重要的是由《三国史记》(1145年完成)〈卷三十七・高句丽地理志〉与〈卷三十五・新罗地理志〉所纪录的高句丽地名中导出的高句丽语辞汇。至今已重构约有八十余词语,与周边言...
· 高句丽县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与成立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说是满州人最早的名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消奴部是以...
·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
· 高句丽人
起源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认为这是满洲人的最早族称,但须知满洲一词作为族名是皇太极时代才开始的,并且以此名称涵盖了臣服于后金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汉人,在此之前通古斯民族中并未有民族的名称与此音相似,勿吉和靺鞨更可能是指今天生活在乌苏里江以东的南通古斯民族乌德海人的祖先,而夫余跟沃沮跟这个民族的联系从族名语音上来说有太多缺陷),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