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起源
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开始出现,是在中国的唐代。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源头
词本身就包含多种源头的特点,词的源头并不唯一。有说法是由于唐诗的发展已趋成熟,在当时也将一些歌辞,被之管弦,后来经转移演化,因唐诗的歌唱,以及文人为增加创作的趣味性,将原本对偶工丽,句法型式规律的唐人诗歌,慢慢增损字句,再把整齐的句法摊破,词便因此而正式产生了,溯流应在盛唐中唐之间。 顾起纶 曰:“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 李白 首倡 忆秦娥 凄椀流丽,颇真其妙,世传太白所作,上有 桂殿秋 、 清平乐 等,亦有以 太白 时,尚无词体,是后人依托者,或以 菩萨蛮 为 温飞卿 作,然 湘山野录 谓 魏泰 辅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家,正以菩萨蛮是太白作,则流传亦已久矣。”(汪中注译。宋词三百首。三民书局出版。1981)
词的演化发展轨迹,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 [2]
兴起原因
词的兴起源于文学发展的趋势。诗到唐已发展到高峰,难再创新局面,词正是诗渐趋衰微时出现新的文学形式。词的兴起也受外乐传入的影响,唐时多外来音乐,宴会时多以外乐番曲为主,因此,配合宴乐而作的“曲子词”便兴盛起来。
词的兴起亦源于五代时南方文化发达,五代时战争频仍,南方战祸较少,社会安定,因此文化得以发展。西蜀、南唐的国君都好文学,南唐更成为文艺发展的地方。而宋初政治经济较稳定,宋初局面较安定,都市繁荣,人民对文娱活动的兴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间的词更兴盛。
分类
按体制
按长短规模来分,词大致可分为 小令 (58字以内)、 中调 (59一90字)和 长调 (91字或以上)。一首词,有的分为一段,称为 单调 ;有的分为两段,称为 双调 ;有的分为三段或四段,称为 三叠 或 四叠 。
按音乐性质来分,词可分为 令 、 引 、 慢 、 三台 、 序子 、 法曲 、 大曲 、 缠令 、 诸宫调 等九种。
按拍节来分,常见有四种: 令 ,也称为 小令 ,拍节较短的; 引 ,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 近 ,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 慢 ,引而愈长的。
按风格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
发展
晚唐五代
晚唐温庭筠的词,多写闺情,描写女子容貌情态、服饰和心理,以浓艳华美为主,满是香、玉、金、钗、锦、绣等字眼。手法上表达细腻,造语清新,善于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细密婉约,情意悠远。
与温庭筠齐名的有韦庄,他与五代时期的重要词人冯延巳、李璟的词作,都较温词清丽自然。
李煜前期的词,反映豪华富丽、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多温馨绮丽之作,仍然呈现花间词气息;后期的词写家国之恨,拓展了词的题材,感慨既深,词益悲壮。李煜词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情感真挚醇厚;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净洗炼,通俗生动,接近口语,与花间词缕金刻翠,堆砌华丽词藻的作风迥然不同。
北宋初期
北宋前期词人基本上继承了五代婉约清丽的词风,多写春愁秋恨、离别相思。体制上,承继晚唐五代遗风,仍以小令为主。代表词人有晏殊(991-1055)、范仲淹、欧阳修、张先(990-1078)、晏几道等。
晏殊、欧阳修等,都是达官贵人,作品都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但作品个性极不分明,往往彼此相混。晏几道的作品则把五代南唐、花间的词风发展至高峰。在这一期的词人中,范仲淹于温婉中寓豪宕之气,下启苏轼豪放词风。张先创作了一些慢词,对慢词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北宋中期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由小令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有“凡有水井处,皆歌柳词”之说。柳永开始大量作长调,喜用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在词的内容方面,柳永也有所开拓,内容多写都市的繁荣生活,以及沉溺其中的男女心理。除恋情相思外,他还写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愁思、怀古喟叹。作品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意境秀丽,情景交融。
其后苏轼在婉约词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想像丰富奇特,个性鲜明。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他又开拓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又以诗为词,词境圹大,个性分明。不过当时仿效苏轼的人不多,即使苏门学士黄庭坚、秦观,词风都近柳永而不近苏轼。
北宋后期
到了周邦彦,则于慢词的审音调律上有贡献,善于创调,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富艳精工,好用典故;词的技巧、格律进一步深化成熟,善于铺叙和勾勒。
北宋末期女词人李清照,善于表达女子闺阁之情。前期生活美满,作品热情明快天真;后期丈夫病死,又逢国家破亡,都一一映入词作之中,缠绵凄苦,而入于深沉的伤感。她喜以浅白之字、寻常之语入词。
南宋初期
南宋初期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宋室君臣半壁偷安,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代表词人为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岳飞等,故多豪放激越,悲凉沉郁之词。
辛弃疾词风豪放,开始大量用典,多比兴寄托,充满济世爱国的热情,多爱国伤时及复国之作,洋溢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思想。
南宋中期
南宋中期金人国势渐衰,无力南侵,南宋朝廷习于偏安,不恤国事,寄情歌舞。代表词人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格律派雅词由是兴起,讲究声律,竞尚词藻。
姜夔词多是纪游与咏物之作,其中偶然流露他对时事的感慨,更多是慨叹他身世的飘零和情场的失意。他精于音律,自度曲颇多,并琢炼字句。
吴文英词造句炼字工巧,音律优美,但缺点是词意太隐晦。
南宋后期
南宋后期元人入侵,南宋覆亡,词人目睹时艰,心伤离乱,于是发为悲苦之音。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进一步发展为姜夔风格的格律派,词多咏物寓意,以寄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遗民身世的凄凉,以周密、张炎、王沂孙为代表。
另一种趋势是继承辛弃疾的词风,沉郁悲壮,充满亡国之痛,以刘辰翁、文天祥、汪元量为代表。
元代
到了元明两朝,文学很明显的转至戏曲与小说 ,常有“词衰于元”之说 。
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到13世纪的繁荣,是目前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财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目前中国境内的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宣懿皇后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
著名词人
下面列出几位广为人知的词人,此外欢迎参看详细的词人列表。
晚唐、五代
温庭筠(812年-870年)
韦庄(836年-910年)
张泌(生卒年不详及籍贯不详)
冯延巳(903年-960年)
李璟(916年-961年)
李煜(937年-978年)
北宋时期
柳永(985年-1053年)
晏殊(991年-1055年)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
晏几道(1030年-1106年)
苏轼(1036年-1101年)
秦观(1049年-1110年)
周邦彦(1056年-1121年)
张先( 990年-1078年)
南宋时期
朱敦儒(1081年-1159年)
李清照(1084年-1155年)
岳飞(1103年- 1142年)
陆游(1125年-1210年)
朱淑真(1135年-?)
辛弃疾(1140年-1207年)
姜夔(1155年-1221年)
文天祥(1236年-1283年1月9日)
周密(1232年-1298年)
元明时期
元好问
耶律楚材
清时期
陈维崧(1625年—1682年)
朱彝尊(1629年-1709年)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
陈廷焯
况蕙风
朱祖谋
现代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汪兆铭
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夏承焘(1900年-1986年)
叶公绰
詹安泰(1902年-1967年)
唐圭璋
沈祖棻(1909年-1977年)
邱世友
饶宗颐(1917年-)
李岚清(1932年5月??日-)
研究书目
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台北:大块文化,2013)
孙康宜 著,李奭学 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中华书局 2008年出版
施议对:《宋词正体》(《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 澳门大学出版中心 1996年
施议对:《今词达变》(《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二卷)澳门大学出版中心 1999年
施议对:《词法解赏》(《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三卷)
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出版
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台湾出版
施议对:《李清照全阅读》
施议对:《胡适词点评》
施议对:《当代词综》
参见
中文韵文
词牌
查
论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